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白斑翅雪雀(学名:Montifringilla nivalis,英文名:White-winged Snowfinch)是雀科雪雀属的鸟类。
白斑翅雪雀(学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属典型的高原鸟类,共有8个亚种,较雪雀属中其他种体型稍大;雄鸟头灰,颏黑,翕和肩富于褐色;翼大部白色;除一对中央尾羽黑色外其余均为白色而具黑色羽端,飞行时尾部呈中间黑、两边白的形态。雌鸟像雄鸟,但中覆羽底色常显暗色。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分布于西班牙、地中海地区至中东、中亚及中国西部。
中文学名:白斑翅雪雀
拉丁学名:Montifringilla nivalis
英文俗名:White-winged Snowfin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科(Passeridae)
中文属名:雪雀属(Montifringilla)
繁殖区:古北界 : sw,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0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名: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
英文名:White-wingedSnowfinch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麻雀科
中文属名:雪雀属
外形特征
体型略大(17厘米)的壮实且修长的雪雀。翼及凹形尾多白色。成鸟头灰,上体褐色而具纵纹,腹部皮黄色。喉黑,尤其是繁殖期的雄鸟。幼鸟似成鸟但头部皮黄褐色,白色部位沾沙色。
亚种alpicola及kwenlunensis的头及上体灰褐,色较深的亚种henrici腹部灰色较重而两胁近褐。与有相似图纹的雪鹀 Plectophenax nivalis相比,分布在较高海拔区。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黄色(繁殖期),或黄色而端黑(非繁殖期);脚-黑色。
白斑翅雪雀叫声
群鸟飞行时的叫声包括偏高的鼻音pschieu,也有tsee声及较轻柔的pruuk声,或于告警时发较沙哑的pchurrt声。鸣声为单调重复的sitticher-sitticher,从栖处或于盘旋飞行时发出。
地理分布
西班牙、地中海地区至中东、中亚及中国西部。
亚种分化
白斑翅雪雀新疆亚种(学名:Montifringillanivalisalpicola)。分布于克什米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俄罗
白斑翅雪雀白斑翅雪雀
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Inalpibussummiscaucasiatquemont.CerauniorumCaspicumLacumambi。
白斑翅雪雀青海亚种(学名:Montifringillanivalishenric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高原。
白斑翅雪雀昆仑亚种(学名:Montifringillanivaliskwenlun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昆仑山西部。
地理分布
三亚种均甚常见–alpicola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及喀什地区;kwenlunensis于新疆南部昆仑山;henrici于青海及西藏的中部和东部。
白斑翅雪雀白斑翅雪雀(摄于西藏定日县)
生活习性
栖于甚高海拔的冰川及融雪间的多岩山坡。繁殖期外结成大群,与其他雪雀及岭雀混群。甚不惧生。
白眉朱雀的外形特征、简介、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白眉朱雀(学名:Carpodacus dubius,英文名:Chinese White-browed Rosefinch)是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是一种高山鸟类。栖息在海拔2000~4500m的高山灌丛、草地和生长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在喜马拉雅山和玉龙山地区甚至到海拔5000m的雪线附近。雄鸟额基、眼先、颊深红色,额和一长而宽阔的眉纹珠白色,羽缘沾粉红色具丝绢光泽。雌鸟前额白色杂有黑色,头顶至背橄榄褐或棕褐色、具宽的黑褐色纵纹,眉纹皮黄白色。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
中文学名:白眉朱雀
拉丁学名:Carpodacus dubius
英文俗名:Chinese White-browed Rosefinch
命名作者:Przewalski, 18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朱雀属(Carpodac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Tibet, n,w,sw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77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白眉朱雀: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17厘米)而壮实的朱雀。
雄鸟腰及顶冠粉色,浅粉色的眉纹后端成特征性白色。中覆羽羽端白色成微弱翼斑。
雌鸟与其他雌性朱雀的区别为腰色深而偏黄,眉纹后端白色,指名亚种胸部的暖褐色渲染与腹部的白色成对比。所有亚种下体均具浓密纵纹。
亚种色调有异 – blythi雄鸟背沾粉色;dubius雄鸟背褐但耳羽绯红且无深色眼纹;femininus雄鸟似dubius但下体紫粉色较深;deserticolor雄鸟上体褐色较淡;femininus雌鸟无任何暖皮黄色调。
虹膜-深褐;嘴-角质色;脚-褐色。
叫声:鸣声似赤胸朱顶雀的唧叫。常有的叫声为偏高的嘁喳声deep-deep, deep-de-de-de-de或快速的尖叫 pupupipipipi。
鸟种简介
白眉朱雀
白眉朱雀
白眉朱雀,学名为Carpodacus thura,为雀科朱雀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是一种高山鸟类。栖息在海拔2000~4500m的高山灌丛、草地和生长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在喜马拉雅山和玉龙山地区甚至到海拔5000m的雪线附近,也栖息于树线附近的疏林灌丛和林缘等开阔地带。冬季也常下到海拔2000m的沟谷和山边高原草地。
雄鸟额基、眼先、颊深红色,额和一长而宽阔的眉纹珠白色,羽缘沾粉红色具丝绢光泽。雌鸟前额白色杂有黑色,头顶至背橄榄褐或棕褐色、具宽的黑褐色纵纹,眉纹皮黄白色。
亚种分化
白眉朱雀
白眉朱雀青海亚种(学名:Carpodacus thura deserticolor)。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南部。
白眉朱雀甘肃亚种(学名:Carpodacus thura dubius)。分布于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贺兰山及甘肃。
白眉朱雀西南亚种(学名:Carpodacus thura feminin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金沙江。
白眉朱雀指名亚种(学名:Carpodacus thura thura)。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青藏高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
地理分布
白眉朱雀: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宁夏(泾源,、贺兰山), 甘肃(西北部、西南部);青海(湟水、柴达木盆地、玉树);四川(松潘); 西藏(昌都地区北部)。
国外分布: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萨姆东部)。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东部至中国西北。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于海拔3000~4600米。指名亚种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及春丕河谷;femininus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四川、云南西北部; deserticolor仅限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布尔汗布达山;dubius见于青海东北部及东部、甘肃、宁夏、西藏东部(昌都)。喜马拉雅山脉西部获得的标本可能应属blythi。
生活习性
白眉朱雀
垂直迁移的候鸟,夏季于高山及林线灌丛,冬季于丘陵山坡灌丛。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有时与其他朱雀混群。取食多在地面,以草子、果实、种子、嫩芽、嫩叶、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成小群,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休息时也常停息在小灌木顶端。性较大胆,不怕人。
生长繁殖
白眉朱雀
繁殖期7~8月。6月中下旬即已成对和开始站在灌木顶端鸣叫。营巢于距地不高的低矮灌木丛中,巢呈浅杯状,用枯草茎、草叶和草根构成,内垫有兽毛。每窝产卵3~5枚,卵深蓝色、被有少许黑色或紫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2.3mm×16mm。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短尾鸦雀的信息、分类地位、简介、亚种分化、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境、保护现状
短尾鸦雀(学名:Neosuthora davidiana,英文名:Short-tailed Parrotbill)是莺科短尾鸦雀属的鸟类。
短尾鸦雀,俗名挂墩鸦雀、鸦雀,鶲科鸦雀属,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浙江等地。
中文学名:短尾鸦雀
拉丁学名:Neosuthora davidiana
英文俗名:Short-tailed Parrotbill
命名作者:Slater, 189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莺科(Sylviidae)
中文属名:短尾鸦雀属(Neosuthora)
繁殖区:东洋界 : s China and e Burma to n Thailand and n Viet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5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信息
短尾鸦雀
中文名:短尾鸦雀Short-tailedParrotbill
俗名:鸦雀挂墩鸦雀
中文属名:鸦雀属
拉丁种名:davidianus
命名人:Slater(1897)
模式产地:福建西北部挂墩
英文名:Short-tailedCrowtit,David’sCrowtit
物种分类:雀形目>莺科>鸦雀属PASSERIFORMES>Sylviidae>Paradoxornisdavidianus
拉丁目名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 鶲科
拉丁科名:Muscicapidae
拉丁亚科名: Timaliinae
中文亚科名: 画眉亚科
拉丁属名: Paradoxornis
中文目名:雀形目
分类地位
短尾鸦雀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鶲科 Muscicapidae
属:鸦雀属 Paradoxornis
种:短尾鸦雀 P. davidianus
鸟种简介
短尾鸦雀
短尾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davidianus,为鶲科鸦雀属的鸟类,俗名挂墩鸦雀。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浙江等地,多见于江边竹林或长草丛间松散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西北部挂墩。
亚种分化
短尾鸦雀指名亚种:学名:Paradoxornis davidianus davidian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西北部挂墩。
外形特征
短尾鸦雀
体型微小(10厘米)的褐色鸦雀。形短的尾羽缘棕色,头栗色。亚种thompsoni的色彩较深,上背及背部灰色,颏及喉黑而无白色杂点。亚种 Tonkinensis似 thompsoni,但黑色的喉渐变成灰色胸。
虹膜-褐色;嘴-近粉色;脚-近粉色。
叫声:轻声的啾啾叫。
地理分布
中国华南和东南,缅甸东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地理分布
短尾鸦雀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对其分布范围知之甚少。指名亚种为留鸟于海拔100~1830米的低地。不常见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在湖南南部(莽山)有记录,因而在中国南部的其他丘陵地区也应该有分布。可能有留鸟于云南西南部(thompsoni)及东南部(tonkinensis)。
国内分布: 福建(挂墩)浙江(东北部)。
国外分布: 越南(河内);老挝、泰国、缅甸(北部)。
生活习性
栖于竹林密丛,常结小群活动。
生境
江边竹林或长草丛间松散地。
保护现状
是全球性易危物种,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b87e6ef3f8b541e848a9ee3b436521e7dae148ec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