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颈翎鹑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命周期、地理分布、亚种分化

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珠颈翎鹑的图片

珠颈翎鹑(学名:Callipepla californica,英文名:California Quail)是齿鹑科翎鹑属的鸟类。

珠颈斑鹑(学名:Callipepla californica)属于鸡形目新城鹑科,是加州州鸟,分布广泛。体型丰满而可爱,最显著的特点是额头上有一个黑色的弯曲冠羽,雄性的略大于雌性。它们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下生存,由于生存能力强,所以对于人类具有一定价值。

中文学名:珠颈翎鹑

拉丁学名:Callipepla californica

英文俗名:California Quail

命名作者:Shaw, 1798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齿鹑科(Odontophoridae)

中文属名:翎鹑属(Callipepla)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sw Canada to Baja Californ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珠颈斑鹑
珠颈斑鹑珠颈斑鹑珠颈斑鹑(图1)

拉丁学名: Callipepla californica

别称: 加州鹌鹑、卡塔利娜鹌鹑、凤头鹌鹑、圣卢卡斯鹌鹑、珠颈翎鹑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鸡形目

科: 新城鹑科

种: 珠颈斑鹑

亚种: 8个

分布区域: 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部分地区

珠颈斑鹑
珠颈斑鹑珠颈斑鹑珠颈斑鹑(图2)

英文名称: California Quail

英文名称: Red-necked Francolin

外形特征

珠颈斑鹑
珠颈斑鹑珠颈斑鹑珠颈斑鹑(图3)

珠颈斑鹑又名加州鹌鹑,为加利福尼亚州州鸟。体长25-30cm,翅展38-43cm。总珠颈斑鹑(图1)体来说,体态可爱、丰满且矮胖的,长有灰白色和棕色的羽毛并在头冠部长有弯曲的黑色羽毛。雄性胸部、背部和翅膀呈褐色;雌性头部和背部呈褐色,并有斑点。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的额头上有一个黑色的弯曲冠羽。

珠颈斑鹑
珠颈斑鹑珠颈斑鹑珠颈斑鹑(图4)

珠颈斑鹑有8个亚种,体形特征略有差别。

生活习性

珠颈斑鹑在地面取食绿色植物和昆虫,高度集群活动,飞行能力虽然较强,但大多行走或奔跑,筑巢在低珠颈斑鹑(图2)枝遮蔽处。

它们喜欢生活在草原、山麓、林地、峡谷和沙漠的边缘,只要有始终的条件,这种动物几乎能在任何环境下生存。珠颈斑鹑喜食植物、种子、昆虫等多种东西,通常在清晨进食。由于其生长能力强,所以也可以进行人工养殖。

生命周期

到了每年的4-6月,珠颈斑鹑开始繁殖。雄性们会站在树上鸣叫以吸引雌性,众多雄性往往会为争夺一个性配偶而“大打出手”。交配后,雌性会产下带有褐色斑点的蛋,并开始孵化。孵化约3个星期后,小斑鹑出世,一对夫妻会轮流抚养它们的孩子。小斑鹑生长速度很快,破壳10天后就可以练习飞翔。它们将会留在地面约1个月,之后便会飞到树上生活。雌性通常1年产一窝卵。

地理分布

珠颈斑鹑
珠颈斑鹑珠颈斑鹑珠颈斑鹑(分布图)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亚种分化

1、Callipeplacalifornicacalifornica分布于美国的俄勒冈州、内华达州、洛杉矶和科罗纳多,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加拿大西南部。

2、Callipeplacalifornicaorecta分布于美国的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东北端。

3、Callipeplacalifornicabrunnescens分布于美国加州沿海和美国西部,加拿大的温哥华。

4、Callipeplacalifornicacatalinensis分布于美国圣卡塔利娜和加州西南部,圣罗莎和圣克鲁斯岛。

5、Callipeplacalifornicacanfieldae分布于美国西部和加利福尼亚州中东部。

6、Callipeplacalifornicaplumbea分布于美国加州南部,美国西部,下加利福尼亚北部,墨西哥西北部。

7、Callipeplacalifornicadecoloratus分布于下加利福尼亚的中部和南部,墨西哥西北部。

8、Callipeplacalifornicaachrustera分布于下加利福尼亚州南端,墨西哥西部。

白背鼠鸟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命周期、亚种分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背鼠鸟的图片

白背鼠鸟(学名:Colius colius,英文名:White-backed Mousebird)是鼠鸟科鼠鸟属的鸟类。

白背鼠鸟(学名:Colius colius)属鼠鸟目鼠鸟科,它们的尾羽有灰白色条纹并且超长,是身体长度的2倍。与其他四趾鸟类的脚不同,其脚趾向前伸展,以便于栖息时抓住树枝;向外翻卷的外侧脚趾,使其在行走、跳动时更为敏捷。它们喜欢在稀疏的林地或树林中生活。该物种共有2个亚种。分布于非洲中南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中文学名:白背鼠鸟

拉丁学名:Colius colius

英文俗名:White-backed Mousebir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鼠鸟目(Coliiformes)

中文科名:鼠鸟科(Coliidae)

中文属名:鼠鸟属(Colius)

繁殖区:非洲 : 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 白背鼠鸟
白背鼠鸟
白背鼠鸟

拉丁学名: Coliuscoli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索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鼠鸟目

科: 鼠鸟科

种:白背鼠鸟

亚种: 2个

分布区域:非洲中、南部

英文名称: White-backedMousebird
白背鼠鸟
白背鼠鸟白背鼠鸟(图1)

命名时间: Linnaeus,1766

迁徙类别: 留鸟

外形特征

白背鼠鸟
白背鼠鸟白背鼠鸟(图2)白背鼠鸟体长约30-34cm,体重38-64g。它们的尾羽有灰白色条纹并且超长,是身体长度的2倍。喙蓝白色,头部、羽冠及胸部都成灰褐色;腹部浅黄色,并且带有少量斑点。腿、脚为橘红色。与其他四趾鸟类的脚不同,其脚趾向前伸展,以便于栖息时抓住树枝;向外翻卷的外侧脚趾,使其在行走、跳动时更为敏捷。

生活习性

白背鼠鸟喜欢在稀疏的林地或树林中生活,在它们生活的地方,自然资源往往十分丰富。它们喜群居生活,主食绿叶,也吃花蜜、果实和种子,它们十分贪婪,食量大而消化慢,因此长将腹部胀成鼓鼓的壶状,所以它们习惯将两腿张成与肩同宽,“挂”在树上,酷似啄木鸟。
白背鼠鸟
白背鼠鸟白背鼠鸟(图3)

生命周期

白背鼠鸟
白背鼠鸟每年白背鼠鸟交配后,一对情侣会用破旧的树枝、树叶和草筑巢。每只雌性可产卵1-6枚,卵由父母轮流孵化。11-13天后,雏鸟破壳。当一对鼠鸟从孵卵到离巢,雏鸟总是被不停地孵化出来。人工饲养的雏鸟大约留巢11-20天,21天后独立。

亚种分化

共有2个亚种。

1、damarensis(Reichenow,1899):分布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南部、南非开普敦省西北及德兰士瓦西部。

2、colius(Linnaeus,1766):分布于南非开普敦省、奥兰治自由邦西部和莱索托西部。

地理分布

分布于纳米比亚、南非等非洲中南部的国家,在莱索托也有少量分布,不确定安哥拉是否有分布。
白背鼠鸟
白背鼠鸟白背鼠鸟(分布图)

保护现状

1988年-2000年该物种不受关注,但是到了2004年以后,它们被列为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白斑翅雪雀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白斑翅雪雀的图片

白斑翅雪雀(学名:Montifringilla nivalis,英文名:White-winged Snowfinch)是雀科雪雀属的鸟类。

白斑翅雪雀(学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属典型的高原鸟类,共有8个亚种,较雪雀属中其他种体型稍大;雄鸟头灰,颏黑,翕和肩富于褐色;翼大部白色;除一对中央尾羽黑色外其余均为白色而具黑色羽端,飞行时尾部呈中间黑、两边白的形态。雌鸟像雄鸟,但中覆羽底色常显暗色。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分布于西班牙、地中海地区至中东、中亚及中国西部。

中文学名:白斑翅雪雀

拉丁学名:Montifringilla nivalis

英文俗名:White-winged Snowfin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科(Passeridae)

中文属名:雪雀属(Montifringilla)

繁殖区:古北界 : sw,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0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名: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

英文名:White-wingedSnowfinch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麻雀科

中文属名:雪雀属

外形特征

体型略大(17厘米)的壮实且修长的雪雀。翼及凹形尾多白色。成鸟头灰,上体褐色而具纵纹,腹部皮黄色。喉黑,尤其是繁殖期的雄鸟。幼鸟似成鸟但头部皮黄褐色,白色部位沾沙色。

亚种alpicola及kwenlunensis的头及上体灰褐,色较深的亚种henrici腹部灰色较重而两胁近褐。与有相似图纹的雪鹀 Plectophenax nivalis相比,分布在较高海拔区。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黄色(繁殖期),或黄色而端黑(非繁殖期);脚-黑色。

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叫声

群鸟飞行时的叫声包括偏高的鼻音pschieu,也有tsee声及较轻柔的pruuk声,或于告警时发较沙哑的pchurrt声。鸣声为单调重复的sitticher-sitticher,从栖处或于盘旋飞行时发出。

地理分布

西班牙、地中海地区至中东、中亚及中国西部。

亚种分化

白斑翅雪雀新疆亚种(学名:Montifringillanivalisalpicola)。分布于克什米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俄罗

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白斑翅雪雀

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Inalpibussummiscaucasiatquemont.CerauniorumCaspicumLacumambi。

白斑翅雪雀青海亚种(学名:Montifringillanivalishenric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高原。

白斑翅雪雀昆仑亚种(学名:Montifringillanivaliskwenlun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昆仑山西部。

地理分布

三亚种均甚常见–alpicola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及喀什地区;kwenlunensis于新疆南部昆仑山;henrici于青海及西藏的中部和东部。

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白斑翅雪雀(摄于西藏定日县)

生活习性

栖于甚高海拔的冰川及融雪间的多岩山坡。繁殖期外结成大群,与其他雪雀及岭雀混群。甚不惧生。

本文Hash:bb16a9240a05f917e502e5f0c6a6a4ea8f76bf3d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