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额金翅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红额金翅雀的图片

红额金翅雀(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英文名:European Goldfinch)是燕雀科红额金翅雀属的鸟类。额及胸兜红色,具醒目的黑、白及黄色翼斑。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是中国新疆西北部和西藏西南部留鸟。较为常见。一般生活于沟谷杨木林、灌丛、溪边柳林、草原、农田、居民点、在新疆栖息于海拔1800~2500米以及在西藏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

中文学名:红额金翅雀

拉丁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英文俗名:European Goldfin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红额金翅雀属(Carduelis)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5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体略小(14.5厘米)的雀鸟。嘴细,额及胸兜红色,具醒目的黑、白及黄色翼斑。中国的亚种比欧洲的亚种灰色较重且头无黑色。叉形的尾黑色,尾端有狭窄白色。

幼鸟:褐色较重,头顶、背及胸具纵纹,头无红色但具黄色的宽阔翼斑。

虹膜-深褐;嘴-粉橙;脚-粉褐。

叫声:叫声为尖声pee-uu及音有起伏的联络声。鸣声为混合唧啾声杂以重复的tew-tew-tew及tewee-it声。为颇受欢迎的笼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地理分布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新疆西北部和西藏西南部留鸟。较为常见。

分布范围:欧洲、中东至中亚及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亚种caniceps为留鸟于西藏极西南部(札达-普兰一线)。亚种paropansi为留鸟于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山及天山。

亚种分化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阿里亚种(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caniceps)。分布于喜马拉雅西部克什米尔以及中国的西藏等地。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

红额金翅雀新疆亚种(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paropanisi)。分布于俄罗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模式产地在天山。

生活习性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栖息于较高海拔的林缘、草原、灌丛、农田及村落附近。喜群居,飞行快而直,常栖于针叶树树尖、电线杆等突出处鸣唱。以取食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少量昆虫。

生长繁殖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5~8月繁殖,营杯状巢于果树或松枝上,每窝产卵3~5枚,呈淡绿色,钝端有暗红色斑点。

棕颈雪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

棕颈雪雀的图片

棕颈雪雀(学名:Pyrgilauda ruficollis,英文名:Rufous-necked Snowfinch)是雀科黑喉雪雀属的鸟类。是中国特有鸟类,分布于青藏高原及中国西北部(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多见于海拔约2500-4000m 的高山、草原、荒漠和裸岩带以及多营巢于墙洞、土岩或鼠兔废弃的洞内。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

中文学名:棕颈雪雀

拉丁学名:Pyrgilauda ruficollis

英文俗名:Rufous-necked Snowfinch

命名作者:Blanford, 187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科(Passeridae)

中文属名:黑喉雪雀属(Pyrgilauda)

繁殖区:古北界 : Tibet, Nepal, w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0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棕颈雪雀:形态特征图
棕颈雪雀: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的褐色雪雀。眼先黑色,脸侧近白。雄雌同色。

成鸟头部图纹特别,髭纹黑,颏及喉白,颈背及颈侧较所有其他雪雀的栗色均重,覆羽羽端白色。

幼鸟:色较黯淡,但较淡栗色的耳羽已可见。

亚种isabellina较色淡,上体近灰而略沾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成鸟)或偏粉色,嘴端深色(幼鸟);脚-黑色。

叫声:叫声轻柔,重复duuid声或告警时作唧唧叫。

生活习性

棕颈雪雀
棕颈雪雀

栖息于海拔2500-4000多米的高山、草原、荒漠、裸岩。分布较广,数量颇多。夏季和繁殖季节多成对活动,冬季常集小群活动,且随季节的弯化,亦可作不大的垂直迁徙。飞行距离不远,约5-50米左右,飞行高度离地面约5-20米,喜站在较高的地方鸣叫、叫声尖细,似“Jie Jie Jie”声。甚不惧人。飞行弱且低。冬季与其他雪雀混群。

生长繁殖

棕颈雪雀:育雏
棕颈雪雀:育雏

5月初开始营巢,巢多筑在墙洞、土岩、或鼠兔废弃的洞内,雌雄鸟都担任作巢工作。巢外层为干草,仙层有羊毛、羽毛。称量卵重2.5克,大小21*16毫米,卵纯白色,较白斑翅雪雀的卵小。

地理分布

棕颈雪雀:地理分布图
棕颈雪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分布于青藏高原及中国西北部。

分布状况:夏季常见于海拔3800~5000米。指名亚种栖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北部、青海东南部及四川西部。迷鸟有一次至辽宁。亚种isabellina于昆仑山东部、阿尔金山至祁连山西部。

亚种分化

棕颈雪雀
棕颈雪雀

青海有2个亚种:

1)青海亚种 Montifringilla ruficollis isabellina(Stegmann)分布于青海祁连山西段党河南山。

2)指名亚种 Montifringilla r.ruficollis Blanford分布于青海祁连山东部,青海湖以南山脉,柴达木盆地南缘都兰Ji,以至青海南部杂多和玉树。省外见于四川、西藏等地。夏季及繁殖季节多以昆虫为食,所食昆虫大部为为草原害虫,如蝗虫等,是一种草原益鸟。

褐头山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褐头山雀的图片

褐头山雀(学名:Poecile montanus,英文名:Willow Tit)是山雀科高山山雀属的鸟类,俗名唧唧鬼子。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下体近白,无翼斑或项纹。分布于欧洲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向东至前苏联、蒙古、以至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一般生活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士格劳宾登州的山地森林。

中文学名:褐头山雀

拉丁学名:Poecile montanus

英文俗名:Willow Tit

命名作者:Conrad von Baldenstein, 182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Paridae)

中文属名:高山山雀属(Poecile)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5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褐头山雀:形态特征图
褐头山雀:形态特征图

体小(11.5厘米)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沼泽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浅色翼纹,黑色顶冠较大而少光泽,头显比例较大。

诸亚种略具差别–songarus的背部赭褐,两胁黄褐;stoetzneri相似但顶冠褐色;affinis顶冠褐色,下体沾粉色;weigoldicus顶冠黑褐色,下体带粉色;baicalensis上体灰,两胁仅略沾皮黄。

虹膜-褐色;嘴-略黑;脚-深蓝灰。

叫声:鼻音的dzee及tchay声,前有尖细的si-si声,且常由响而尖的tzit或 tzit-tzit导出,与沼泽山雀的爆破音pitchou成对比。鸣声随分布区域而异,基本上为相同音调的长音似duu-duu-duu-duu及s’pee-s’pee-s’pee-s’pee。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褐头山雀和沼泽山雀的区别:两者外形高度相似。

地理分布

褐头山雀:地理分布图
褐头山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欧洲及亚洲北部至日本。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东北部及西北阿尔泰山(baicalensis)、天山特克斯流域(songarus)、中北部(affinis)、中南及西南(weigoldicus)和北方(stoetzneri)的中等海拔针叶林。

亚种分化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1、褐头山雀西北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affin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宁夏贺兰山和甘肃。

2、褐头山雀东北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baicalensis)。分布于前苏联、蒙古、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Kultuk。

3、褐头山雀新疆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songarus)。分布于前苏联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天山山脉。

4、褐头山雀华北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stotzner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河北承德。

5、褐头山雀西南亚种(学名:Parus montanus weigoldic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山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维西县巴迪公社境内。

注:Songar Tit(桑加山雀)P. m. songarus(包括stoetzneri)有时被视为独立物种(Harrap及Quinn, 1996),但肯定为montanus超种的一部分。

生活习性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栖息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从海拔800米至4000米左右均有它们的分布。多结小群或大群活动,大群可达100余只,有时也见到成对或单独活动。性活泼,在林间枝叶间不回穿梭,很省在树停息,叫声如“zi-zi-zi-her-her”.据胃检,食物为昆虫,有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及鳞翅目的成虫及幼虫。

褐头山雀在林区多种昆虫,所食昆虫大多为森林害虫,因而对防治森林害虫有一定的作用。

生长繁殖

褐头山雀
褐头山雀

繁殖期为4-8月份,巢筑于树洞中,距地面1-5米,根据23个鸟巢统计,洞口大小为18*48-35*50毫米,洞深70-170毫米,内径5.0-11.0,外径7.0-13.6厘米,植物纤维、羽毛和兽毛等衬垫。雌雄均参加或巢活动。一般5月初开始产卵,每巢产卵7-9枚,卵呈白色,具浅红或肉桂色或红褐色斑点,钝端较多,有时形成杯状。

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化期为12-16天,雏过同后15-16天离巢飞出。

本文Hash:27e7cfbe870cae3d991eefacb680a237e2365eb2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