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额长尾山雀的外形特征、中文译名、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

导读: 外形特征 中文译名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亚种分化

棕额长尾山雀的图片

棕额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iouschistos,英文名:Rufous-fronted Bushtit)是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

棕额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iouschistos,英文名Rufous-fronted Tit)又叫做黑头长尾山雀,体长约11厘米的长尾山雀。在中国仅分布于西南地区。

中文学名:棕额长尾山雀

拉丁学名:Aegithalos iouschistos

英文俗名:Rufous-fronted Bushtit

命名作者:Blyth,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

中文属名:长尾山雀属(Aegithalos)

繁殖区:东洋界 : c, e Himalay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7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棕额长尾山雀
棕额长尾山雀

体长约11厘米的山雀。

头侧黑色,顶纹、髭纹、耳羽及颈侧棕褐色,背、两翼及尾全灰色;下体黄棕色,胸兜银灰而略具黑色纵纹且具黑色倒”V”字形斑。幼鸟色浅且无具反差的的胸兜。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褐色。

叫声包括重复的see-see-see-see及trrup声。示警时作尖声zeet,zeet或颤声trr-trr-trr。

中文译名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注:本种的中文名黑头[长尾]山雀似有问题,且易与黑眉长尾山雀混淆而造成混乱和错识。郑作新先生在以往的著作中(1976, 1987, 1994),曾先后采用这两个中文名于同一物种,即 Aegithalos iouschistos,而这两个中文名又分别源于其各自的英文名 Black-headed和 Black-browed。形态上,此两种均具宽阔的黑色眉纹,且以往被视为一种之下的不同亚种,于是无论”黑头”或”黑眉”均难以确切地反映出这两个种的差别。若依本种所给出之英文名Rufous-fronted Tit直译,当为棕额长尾山雀,沿用此名在鉴定(尤其是野外鉴别)上是否合适,尚有待时日的检验。另外,能否依形态特征而将此处的黑头[长尾]山雀改称为棕腹[长尾]山雀,以有别于下文中黑眉长尾山雀,亦未可知。–译者注

棕额长尾山雀
棕额长尾山雀

地理分布

棕额长尾山雀
棕额长尾山雀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及缅甸。指名亚种常见于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山地阔叶林及针叶林,高可至海拔3600米。

生活习性

棕额长尾山雀
棕额长尾山雀

结群取食于小树和林下植被层。

亚种分化

棕额长尾山雀
棕额长尾山雀

黑头长尾山雀西南亚种(学名:Aegithalos iouschistos bonvaloti)。分布于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康定。

黑头长尾山雀指名亚种(学名:Aegithalos iouschistos iouschistos)。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黑头长尾山雀川北亚种(学名:Aegithalos iouschistos obscurat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茂汶。

银喉长尾山雀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银喉长尾山雀的图片

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英文名:Silver-throated Bushtit)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又叫做银喉山雀。其东北亚种身体几乎全白,现已提升为独立鸟种北长尾山雀。全长约16厘米,美丽小巧,繁殖期外结成小群至大群。头顶黑色具浅色纵纹,头和颈侧呈葡萄棕色,背灰尾长,黑色并具白边,下体淡葡萄红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斑。尾羽长度与头体长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各亚种图案不同,注意区别。

中文学名:银喉长尾山雀

拉丁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

英文俗名:Silver-throated Bushtit

命名作者:Moore, F, 185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

中文属名:长尾山雀属(Aegithalos)

繁殖区:古北界 : c, ne, e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7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银喉长尾山雀:左边独立为北长尾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左边独立为北长尾山雀

美丽而小巧蓬松的山雀(16厘米)。细小的嘴黑色,尾甚长,黑色而带白边。

各亚种图纹色彩有别。中国东北的(指名)亚种身体几乎全白,但幼鸟头侧黑色。长江流域的亚种(glaucogularis)具宽的黑眉纹,翼上图纹褐色及黑色,下体沾粉色。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中国东部的亚种(vinaceus)似glaucogularis 但色淡。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为短促的单音ssrit,示警时发出金属般尖细颤音seehwiwiwiwi。也作干涩的颤鸣声及高音seeh-seeh-seeh,尤其在飞行联络时。

亚种分化

各亚种图纹色彩有别。

银喉长尾山雀指名亚种(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 caudatus)。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身体几乎全白,但幼鸟头侧黑色。《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该鸟已从银喉长尾山雀亚种中独立出来,成了独立的鸟种,称为“北长尾山雀”,英文名Northern Long-tailed Tit,编号809。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 glaucogular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长江亚种具宽的黑眉纹,翼上图纹褐色及黑色,下体沾粉色。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

银喉长尾山雀华北亚种(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 vinace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似长江亚种但色淡。

长江亚种和华北亚种的区别方法和图片,还请您编辑补充。

银喉长尾山雀指名亚种,摄影朱老虎,摄于欧洲。
银喉长尾山雀指名亚种,摄影朱老虎,摄于欧洲。
银喉长尾山雀的东北亚种(北长尾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的东北亚种(北长尾山雀)
这个应该是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如有误,请指正。摄于2010年江苏无锡。
这个应该是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如有误,请指正。摄于2010年江苏无锡。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育雏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育雏

生活习性

银喉长尾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

栖息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

繁殖期外结成小群至大群,常见于树冠或灌丛顶部,捕食空中的昆虫。

食物中约有95%是危害树木的落叶松鞘蛾、天蛾、尺蠖蛾、蚜虫和象鼻虫等,对卫护林木有益。

生长繁殖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幼鸟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幼鸟

3~4月开始繁殖,多营巢于落叶松的枝杈间,每窝产卵6~8枚或9~10枚,白色缀以淡红褐色小斑,钝端尤密集。雌鸟孵卵。雏鸟离巢后由亲鸟在巢区内领飞多次后,才随亲鸟离开巢区。

地理分布

银喉长尾山雀:地理分布图
银喉长尾山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诸多亚种见于整个欧洲及温带亚洲。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东北(指名)、西南至华中及华北(vinaceus)和华中至华东(glaucogularis)的开阔林及林缘地带。

棕颈雪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

棕颈雪雀的图片

棕颈雪雀(学名:Pyrgilauda ruficollis,英文名:Rufous-necked Snowfinch)是雀科黑喉雪雀属的鸟类。是中国特有鸟类,分布于青藏高原及中国西北部(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多见于海拔约2500-4000m 的高山、草原、荒漠和裸岩带以及多营巢于墙洞、土岩或鼠兔废弃的洞内。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

中文学名:棕颈雪雀

拉丁学名:Pyrgilauda ruficollis

英文俗名:Rufous-necked Snowfinch

命名作者:Blanford, 187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科(Passeridae)

中文属名:黑喉雪雀属(Pyrgilauda)

繁殖区:古北界 : Tibet, Nepal, w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0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棕颈雪雀:形态特征图
棕颈雪雀: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的褐色雪雀。眼先黑色,脸侧近白。雄雌同色。

成鸟头部图纹特别,髭纹黑,颏及喉白,颈背及颈侧较所有其他雪雀的栗色均重,覆羽羽端白色。

幼鸟:色较黯淡,但较淡栗色的耳羽已可见。

亚种isabellina较色淡,上体近灰而略沾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成鸟)或偏粉色,嘴端深色(幼鸟);脚-黑色。

叫声:叫声轻柔,重复duuid声或告警时作唧唧叫。

生活习性

棕颈雪雀
棕颈雪雀

栖息于海拔2500-4000多米的高山、草原、荒漠、裸岩。分布较广,数量颇多。夏季和繁殖季节多成对活动,冬季常集小群活动,且随季节的弯化,亦可作不大的垂直迁徙。飞行距离不远,约5-50米左右,飞行高度离地面约5-20米,喜站在较高的地方鸣叫、叫声尖细,似“Jie Jie Jie”声。甚不惧人。飞行弱且低。冬季与其他雪雀混群。

生长繁殖

棕颈雪雀:育雏
棕颈雪雀:育雏

5月初开始营巢,巢多筑在墙洞、土岩、或鼠兔废弃的洞内,雌雄鸟都担任作巢工作。巢外层为干草,仙层有羊毛、羽毛。称量卵重2.5克,大小21*16毫米,卵纯白色,较白斑翅雪雀的卵小。

地理分布

棕颈雪雀:地理分布图
棕颈雪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分布于青藏高原及中国西北部。

分布状况:夏季常见于海拔3800~5000米。指名亚种栖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北部、青海东南部及四川西部。迷鸟有一次至辽宁。亚种isabellina于昆仑山东部、阿尔金山至祁连山西部。

亚种分化

棕颈雪雀
棕颈雪雀

青海有2个亚种:

1)青海亚种 Montifringilla ruficollis isabellina(Stegmann)分布于青海祁连山西段党河南山。

2)指名亚种 Montifringilla r.ruficollis Blanford分布于青海祁连山东部,青海湖以南山脉,柴达木盆地南缘都兰Ji,以至青海南部杂多和玉树。省外见于四川、西藏等地。夏季及繁殖季节多以昆虫为食,所食昆虫大部为为草原害虫,如蝗虫等,是一种草原益鸟。

本文Hash:7eff71e642f34b5a519d6b1d217d9dc784709dad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