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棕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英文名:Cactus Wren)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
棕曲嘴鹪鹩,鹪鹩科、鹪鹩属,身长18 -23 cm ,翼展27-28 cm,体重32-47g。属小型鸟类。它们的食物包括蚂蚁、甲虫、蚂蚱、黄蜂、种子和果子。
中文学名:棕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英文俗名:Cactus Wren
命名作者:Lafresnaye, 183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曲嘴鹪鹩属(Campylorhynchus)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sw U南美洲, Mexico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棕曲嘴鹪鹩 棕曲嘴鹪鹩
【中文别名】仙人掌鹪鹩
棕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命名时间】Lafresnaye, 1835
【英文名称】Cactus Wren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鹪鹩科、鹪鹩属
外形特征
棕曲嘴鹪鹩棕曲嘴鹪鹩棕曲嘴鹪鹩是美国西南部沙漠带最大的鷦鷯,也是墨西哥的常见种。身长18 -23 cm ,翼展27-28 cm,体重32-47g。属小型鸟类。虹膜是暗棕红色,有长的白眼眉。腿红棕色。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雌雄相似,羽被柔软厚密,羽色红褐、橄榄褐色,具白色、淡棕、黑褐色、栗色、白色点斑、条纹、横斑,块斑。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棕曲嘴鹪鹩分布图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棕曲嘴鹪鹩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州鸟。
棕曲嘴鹪鹩分布图
生活习性
棕曲嘴鹪鹩棕曲嘴鹪鹩是一种长年居住在半沙漠环境中的鸟类。这里被不同类型的沙漠植物所覆盖,海拔1400到2000米。它们在生满棘刺的仙人掌丛中构建独特的鸟巢,巢洞能保护它们免受外界的侵袭。棕曲嘴鹪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很强,也可以在仙人掌稀少的灌木丛内修巢。当城市建设侵占和栖息地退化时,它们可以在砂石坑或人类废料上建巢。 这种飞翔能力很强的鸟儿,经常像神风突击队式的俯冲,在牙签一般的仙人掌丛林中,冲入它们的巢洞。它们的食物包括蚂蚁、甲虫、蚂蚱、黄蜂、种子和果子。
生长繁殖
繁殖期7~8月间。雌雄棕曲嘴鹪鹩共同在仙人掌植物中修造巢穴。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每窝产卵4~5枚。卵白色,杂以褐色和红褐色细斑。孵化16天。在这期间,雄鸟继续修补它们栖息和孵化用的巢。双亲都非常喜欢它们的幼鸟,小鸟在19-23天长羽毛。
棕曲嘴鹪鹩一年能繁殖数次,会在春日将巢转移一个方向以避免寒冷的风,在夏日则转移另一个方向以取得清凉的空气。
棕曲嘴鹪鹩
亚种分化
1.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couesi
2.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sandiegense
棕曲嘴鹪鹩3.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bryanti
4.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purus
5.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seri
6.a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ffinis
7.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brunneicapillus
8.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guttatus
棕颈曲嘴鹪鹩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棕颈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英文名:Rufous-naped Wren)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
棕颈曲嘴鹪鹩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羽被柔软厚密,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斑。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
中文学名:棕颈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英文俗名:Rufous-naped Wren
命名作者:Lesson, 183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曲嘴鹪鹩属(Campylorhynchus)
繁殖区:中美洲 : c Veracruz, Mexico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棕颈曲嘴鹪鹩
棕颈曲嘴鹪鹩棕颈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命名时间】Lesson, 1838
【英文名称】Rufous-napped Wren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鹪鹩科、曲嘴鹪鹩属
外形特征
棕颈曲嘴鹪鹩棕颈曲嘴鹪鹩 棕颈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5-19cm,体重36g。成人具醒目的黑冠,肩栗褐色布满黑色和白色的对比纵向条纹,背部是中等棕色,比咖啡色略浅。双翼呈深灰色、浅黄色和红色。有外螺纹,尾巴覆有褐色。尾部羽毛黑底上有三道白色斑纹。中央尾羽为灰褐色,有5或6条波纹。白眼眉十分粗宽,从鸟喙到耳后覆盖直到后脖颈。眼先和眼睛均是黑色;耳羽灰白色;下巴和喉咙显示白色色调;胸部白色有深褐色点斑;脸颊苍白色;腹部为浅黄色;虹膜是红褐色;嘴蓝黑色;脚蓝板岩色。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棕颈曲嘴鹪鹩棕颈曲嘴鹪鹩分布图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生活习性
栖息地仅限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适应仙人掌生存的环境、农场附近、被遗弃的牧场。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的范围均有分布。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取食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小昆虫,幼虫和蜘蛛等昆虫。也摄取植物果实,其中有浆果。
生长繁殖
雌鸟和雄共同营巢,巢20至25厘米大小。用草,秸秆和植物纤维、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通常放在仙人掌,灌木丛中,位于离地面约1.5至10米高空。这些卵白色或浅黄色,有棕色、黑色或淡紫色的大小斑点。每次产4至5枚卵。双亲共同喂养雏鸟。产卵期在3月至7月,高峰期是4月至6月。
地理分布
(6种)
1.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humilis 分布于墨西哥西部。
2.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rufinucha 分布于墨西哥东部。
3.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nigricaudatus 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西部。
4.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castaneus 分布于危地马拉东部、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
5.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capistratus 分布于太平洋岛国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南部和哥斯达黎加西北海岸。
6.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nicoyae 分布于尼科亚半岛,哥斯达黎加西北。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棕短趾百灵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棕短趾百灵(学名:Calandrella somalica,英文名:Somali Short-toed Lark)是百灵科短趾百灵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棕短趾百灵
拉丁学名:Calandrella somalica
英文俗名:Somali Short-toed Lark
命名作者:Sharpe, 189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百灵科(Alaudidae)
中文属名:短趾百灵属(Calandrella)
繁殖区:非洲 : e, n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棕短趾百灵
棕短趾百灵【拉丁学名】Calandrella somalica
棕短趾百灵
【命名时间】Sharpe, 1895
【英文名称】Rufous Short-toed Lark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百灵科、短趾百灵属
外形特征
是一种典型的干燥草原的小型鸣禽。它们的上体褐色,布满黑色纵纹。下体胸部纵纹散布较开,腹部棕红色。白眼纹,嘴较粗短。站势甚直。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和坦桑尼亚.
棕短趾百灵分布图
生活习性
生活于相对干燥的草原、牧场、堤防、荒地和飞机场等空旷地区。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生长繁殖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营巢在地面土坎上或灌木丛中。被安排在最热的区域。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5~7月间产卵。每次产3~5枚,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亚种分化
Calandrella somalica perconfusa perconfusa
Calandrella somalica somalica
Calandrella somalica megaensis
Calandrella somalica athensis
本文Hash:112238da793e9feed87f25935194839c4ee0b3f9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