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类地位 外形特征 亚种分化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斑胸钩嘴鹛(学名:Pomatorhinus gravivox,英文名:Black-streaked Scimitar Babbler)是画眉科钩嘴鹛属的鸟类。分布于缅甸、老挝、中国大陆和越南。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斑胸钩嘴鹛的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草原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
中文学名:斑胸钩嘴鹛
拉丁学名:Pomatorhinus gravivox
英文俗名:Black-streaked Scimitar Babbler
命名作者:David, 187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画眉科(Timaliidae)
中文属名:钩嘴鹛属(Pomatorhinus)
繁殖区:东洋界 : e Burma,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56
分类地位
斑胸钩嘴鹛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所述的斑胸钩嘴鹛的学名应为台湾斑胸钩嘴鹛(学名:Pomatorhinus erythrocnemis),而斑胸钩嘴鹛的学名应为gravivox。此外,swinhoei亚种独立为华南斑胸钩嘴鹛(学名:Pomatorhinus swinhoei)。
本种过去包括在锈脸钩嘴鹛P. Erythrogenys之下。郑作新等人(1986)编著的《世界鸟类名称》一书,称本种为中华锈脸钩嘴鹛。
外形特征
斑胸钩嘴鹛: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24厘米)的钩嘴鹛。无浅色眉纹,脸颊棕色。甚似锈脸钩嘴鹛但胸部具浓密的黑色点斑或纵纹。
虹膜-黄至栗色;嘴-灰至褐色;脚-肉褐色。
叫声:双重唱,雄鸟发出响亮的queue pee,雌鸟立即回以quip。
斑胸钩嘴鹛
斑胸钩嘴鹛
亚种分化
诸亚种细节上有别(见下表)。
亚种 胸 两胁 头顶/颈背 上背 备注 dedekeni 具黑点 棕色 褐色具纵纹 橄榄褐 cowensae 具黑点 黄褐 褐色具纵纹 棕色具纵纹 decarlei 具黑点 棕色 褐色具纵纹 橄榄褐 dravivox 具粗黑纵纹 灰 褐色具纵纹 橄榄褐 abbreviatus 具粗黑纵纹 灰 褐色具纵纹 绛紫 swinhoei 具粗黑纵纹 灰 褐色具纵纹 栗褐 独立为华南斑胸钩嘴鹛 erythrocnemis 具黑色纵纹 灰 具深灰色纵纹 栗褐 独立为台湾斑胸钩嘴鹛 sowerbyi 具黑点 棕色 褐色具纵纹 橄榄褐 odicus 无点斑 灰 褐色具纵纹 橄榄褐地理分布
斑胸钩嘴鹛: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及西部,印度支那北部,中国华东、华中及华南。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于灌丛、棘丛及林缘地带。亚种decarlei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及四川南部;dedekeni于西藏东部至四川西部;odicus于云南及贵州;abbreviatus于东南;swinhoei于华东;erythrocnemis于台湾;cowensae于华中;gravivox于甘肃南部、四川东北部、陕西南部、山西及河南西部。
生活习性
典型的栖于灌丛的钩嘴鹛。
棕颈钩嘴鹛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棕颈钩嘴鹛(学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英文名: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是雀形目画眉科钩嘴鹛属的鸟类,体型略小(19厘米),俗名小钩嘴嘈鹛、小钩嘴嘈杂鸟、小钩嘴鹛、小眉、小偃月嘴嘈杂鸟。具栗色的颈圈,白色的长眉纹,眼先黑色,喉白,胸具纵纹,特征十分显著。在国内分布于华中至华南及海南岛。 原棕颈钩嘴鹛台湾亚种(又叫小弯嘴画眉)独立为台湾棕颈钩嘴鹛(学名:Pomatorhinus musicus,英文名:Taiwan Scimitar Babbler)。
中文学名:棕颈钩嘴鹛
拉丁学名:Pomatorhinus ruficollis
英文俗名: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画眉科(Timaliidae)
中文属名:钩嘴鹛属(Pomatorhin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5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棕颈钩嘴鹛,摄于浙江杭州
体型略小(19厘米)的褐色钩嘴鹛。
具栗色的颈圈,白色的长眉纹,眼先黑色,喉白,胸具纵纹,特征十分显著。
虹膜-褐色;嘴-上嘴黑,下嘴黄(亚种reconditus下嘴粉红);脚-铅褐色。
叫声:鸣声为2~3声的唿声,重音在第一音节,最末音较低。雌鸟有时以尖叫回应。
棕颈钩嘴鹛台湾亚种(小弯嘴画眉)已成为独立鸟种——台湾棕颈钩嘴鹛
棕颈钩嘴鹛:幼鸟。
亚种分化
有多个地理亚种,诸亚种细节有别,见下表。有些亚种间有中间色型出现。
中文亚种名 拉丁学名 分布区域 胸 腹部 上背 藏南亚种 godwini 西藏东南部 白而具灰褐色纵纹 灰褐 褐 峨眉亚种 eidos 四川峨眉山地区之特有 白而具橄榄褐色纵纹 橄榄褐具白色纵纹 褐而沾栗色 滇西亚种 similis 四川西南部及云南西北部及西部 白而具褐色纵纹 橄榄褐而沾棕 褐 滇东亚种 reconditus 云南(东部,东南部),四川(屏山,马边) 几为白色 橄榄褐 褐 滇南亚种 albipectus 云南南部澜沧江及红河之间 白而具褐色纵纹 橄榄褐 褐 长江亚种 styani 甘肃南部至浙江、四川南部至北部及贵州北部 棕褐而具白色纵纹 橄榄褐 褐而沾栗色 中南亚种 hunanensis 华中及华南山区 褐而具白色纵纹 橄榄褐 褐 东南亚种 stridulus 东南部武夷山 栗褐而具白色纵纹 浓褐 栗褐 台湾亚种 musicus 台湾(又叫小弯嘴画眉) 白而具深栗色中央点斑 浓栗褐 深褐 海南亚种 nigrostellatus 海南岛 深栗色而具白色纵纹 浓栗褐 深褐生活习性
棕颈钩嘴鹛,江西拍摄
钩嘴鹛属的典型特性。
地理分布
棕颈钩嘴鹛的分布图
棕颈钩嘴鹛,江西拍摄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支那北部、缅甸北部及西部、中国华中至华南、台湾及海南岛。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海拔80~3400米混交林、常绿林或有竹林的矮小次生林。
不同亚种的分布和区别详见上面的表格。
金胸雀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
金胸雀鹛(学名:Lioparus chrysotis,英文名:Golden-breasted Fulvetta)是莺科金胸雀鹛属的鸟类。分布于缅甸、不丹、中国大陆、越南、印度和尼泊尔。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金胸雀鹛的平均体重约为5.5克。栖息地包括温带森林和温带疏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金胸雀鹛
拉丁学名:Lioparus chrysotis
英文俗名:Golden-breasted Fulvetta
命名作者:Blyth,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莺科(Sylviidae)
中文属名:金胸雀鹛属(Liopar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c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0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金胸雀鹛: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6厘米)的深色噪鹛。具白色宽髭纹,颈部白色块与偏黑色的头成对比。诸亚种体羽略有差异,但一般为暗橄榄褐色,翼羽及尾羽羽缘带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褐色。
叫声:重复的3~4声单调哀伤的to-wee-you;告警时发出长而洪亮卷舌音whirr whirrer,也有沙哑似责骂的叫声。
地理分布
金胸雀鹛: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西南、缅甸东北部、越南的北部及中部。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亚种swinhoii见于甘肃南部(白水江)、陕西南部(秦岭)、四川、广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八宝山)及云南东北部;amoena为留鸟于云南东南部;forresti于云南西部及西北部;指名亚种在西藏东南部。
亚种分化
金胸雀鹛
金胸雀鹛滇东亚种(学名:Lioparus chrysotis amoena)。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北部Fansipan。
金胸雀鹛滇西亚种(学名:Lioparus chrysotis forresti)。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西北部怒江和龙川江间山脉。
金胸雀鹛西南亚种(学名:Lioparus chrysotis swinhoi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
生活习性
金胸雀鹛
习性:典型的群栖型雀鹛,于海拔950~2600米的灌丛及常绿林。
本文Hash:35ec727a6017149b68ef7f5300d987d07cef426c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