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纹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灰纹鹟的图片

灰纹鹟(学名:Muscicapa griseisticta,英文名:Grey-streaked Flycatcher)是鹟科鹟属的鸟类,又叫灰斑鹟。胸及两胁满布深灰色纵纹。眼圈白,眼先白,翼长几乎至尾端。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四川、甘肃、台湾、香港。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中文学名:灰纹鹟

拉丁学名:Muscicapa griseisticta

英文俗名:Grey-streaked Flycatcher

命名作者:Swinhoe, 186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鹟属(Muscicap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Philippines to New Guine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2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灰纹鹟:形态特征图
灰纹鹟: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14厘米)的褐灰色鹟。眼圈白,下体白,胸及两胁满布深灰色纵纹。额具一狭窄的白色横带,并具狭窄的白色翼斑。翼长,几至尾端。较乌鹟而无半颈环,较斑鹟体小且胸部多纵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据称是响亮悦耳的chipee, tee-tee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定义“翼长”:飞羽末端到三级飞羽末端的长度。

定义“尾长”:尾羽末端到尾上覆羽末端长度。

北灰鹟、乌鹟和灰纹鹟的区别:北灰鹟“翼长”不长于“尾长”;乌鹟“翼长”长于“尾长”;灰纹鹟“翼长”几乎是“尾长”的2倍。北灰鹟尾最长;乌鹟其次;灰纹鹟尾最短。

灰纹鹟:“翼长”几乎是“尾长”的2倍。
灰纹鹟:“翼长”几乎是“尾长”的2倍。
灰纹鹟(上)和乌鹟(下)的比较
灰纹鹟(上)和乌鹟(下)的比较

生活习性

灰纹鹟
灰纹鹟

性惧生,栖于密林、开阔森林及林缘,甚至在城市公园的溪流附近。

地理分布

灰纹鹟:地理分布图
灰纹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迁徙至婆罗洲、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不常见。繁殖于中国极东北部的落叶林,但迁徙经华东、华中及华南和台湾。

中国主要分布省份: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四川、甘肃、台湾、香港。

保护现状

灰纹鹟
灰纹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鸲姬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鸲姬鹟的图片

鸲姬鹟(学名:Ficedula mugimaki,英文名:Mugimaki Flycatcher)是鹟科姬鹟属的鸟类。

鸲姬鹟(学名:Ficedula mugimaki,英文名:Robin Flycatcher)属雀形目鹟科姬鹟属,俗名: 白眉赭胸、白眉紫砂来、郊鹟、麦鹟。喉、胸及腹侧橘黄。喜林缘地带、林间空地及山区森林。尾常抽动并扇开。分布在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中文学名:鸲姬鹟

拉丁学名:Ficedula mugimaki

英文俗名:Mugimaki Flycatch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姬鹟属(Ficedul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through Jav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3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鸲姬鹟
鸲姬鹟

雄鸟:体型略小(13厘米)的橘黄及黑白色的鹟。上体灰黑,狭窄的白色眉纹于眼后;翼上具明显的白斑,尾基部羽缘白色;喉、胸及腹侧橘黄;腹中心及尾下覆羽白色。

雌鸟:上体包括腰褐色,下体似雄鸟但色淡,尾无白色。

亚成鸟:上体全褐,下体及翼纹皮黄,腹白。

虹膜-深褐;嘴-暗角质色;脚-深褐。

轻柔的turrrr叫声。

地理分布

鸲姬鹟
鸲姬鹟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北部;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过境鸟经华东、华中及台湾。为不常见的越冬鸟于广西、广东及海南岛。

生活习性

鸲姬鹟
鸲姬鹟

鸲姬鹟的习性:喜林缘地带、林间空地及山区森林。尾常抽动并扇开。

保护现状

鸲姬鹟
鸲姬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灰颈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灰颈鹀的图片

灰颈鹀(学名:Emberiza buchanani,英文名:Grey-necked Bunting)为鹀科鹀属的鸟类。头颈灰色,下体偏粉色,眼圈白色。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常见于新疆海拔1900m 以下的山地灌丛或山坡多石砾和石壁的荒野以及也到耕地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富汗。

中文学名:灰颈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buchanani

英文俗名:Grey-necked Bunting

命名作者:Blyth,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s, c

非繁殖区: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0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灰颈鹀形态特征图
灰颈鹀形态特征图

灰颈鹀是中等体型(15厘米)的鹀。头清灰色,眼圈色浅,下体偏粉色,下髭纹近黄色。幼鸟及非繁殖期鸟色较淡,顶冠、胸及两胁具黑色纵纹。

虹膜-深褐;嘴-偏粉色;脚-粉红。

叫声:飞行叫声为轻柔的tsip,也作tchcup 叫声。鸣声从高栖处发出,声似圃鹀,为ti-ti-ti tiu-tiu-tiuu u,第二音音调最低。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颈鹀与圃鹀的区别:灰颈鹀胸腹间无明显分界,且头蓝灰而非圃鹀的绿灰。

地理分布

灰颈鹀地理分布图
灰颈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土耳其、伊朗、中亚山区至中国西部及蒙古西部。越冬于巴基斯坦及印度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neobscura为地方性甚常见鸟,见新疆喀什西部、乌什、吐鲁番中部及天山等地的中海拔荒芜地区,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冬季南移。

在香港范围, 根据《香港及华南鸟类》2006年版第228页记载,灰颈鹀只有一个在1990年3月17日在米埔的记录;而22年后,于2012年4月10日, 一班行山人士于新界西贡拍摄得该雀的照片, 可能是灰颈鹀在香港的第二次实质记录.

生活习性

灰颈鹀
灰颈鹀

秋季迁徙前结群并与其他鹀类混群。

保护现状

灰颈鹀
灰颈鹀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f78abeee1367bacd84cced5d9a7f6b81957a31bd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