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灰背椋鸟(学名:Sturnia sinensis,英文名:White-shouldered Starling)是椋鸟科亚洲椋鸟属的鸟类。
灰背椋鸟(学名:Sturnus sinensis,英文名:White-shouldered Starling)为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别名噪林鸟、白肩椋鸟。体长19公分。整体外型并非显眼,身体大致为灰,翅膀黑色、肩羽处有醒目白斑,尾巴黑色但末端为白,嘴、脚亦呈灰色。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南方的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主要栖息于空旷地树上以及营巢于天然树洞、墙洞或裂缝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中文学名:灰背椋鸟
拉丁学名:Sturnia sinensis
英文俗名:White-shouldered Starling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亚洲椋鸟属(Sturnia)
繁殖区:东洋界 : s China to Cambodia and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1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灰背椋鸟: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19厘米)的灰色椋鸟。
雄鸟:与椋鸟科的其他椋鸟的区别在整翼上覆羽及肩部白色,通体灰色,头顶及腹部偏白,飞羽黑,外侧尾羽羽端白色。
雌鸟:翼覆羽的白色较少。
亚成鸟:多褐色。
虹膜-蓝白;嘴-灰色;脚-灰色。
沙哑和尖厉的叫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背椋鸟与北椋鸟的区别:北椋鸟亦为体色朴素、外型无抢眼色彩之椋鸟,但:(1)北椋鸟头顶有暗色斑块;(2)北椋鸟翅膀有两条淡色翼带而非白斑,尾上覆羽为白色至橙色;(3)北椋鸟嘴黑色、脚褐色亦与灰背椋鸟不同;(4)北椋鸟虹膜黑褐色,而北椋鸟虹膜蓝白色,区别非常明显。
灰背椋鸟:雄鸟捉虫子育雏。作者:优哉游哉。2012年5月。
北椋鸟
生活习性
灰背椋鸟,夫妻吵架,左边雄鸟,右边雌鸟。作者:优哉游哉。2012年5月。
出现在平原及丘陵之开阔地带,尤其喜好附近有树林之旱田环境,亦在零星住家的周边活动。
多半在地面觅食,也到树上采食浆果,杂食性。
群聚性强,活泼好动,常与其它椋鸟、八哥混群,并在傍晚前聚集于树枝、屋顶或电线等明显目标上,然后进入树林一起夜栖。
地理分布
灰背椋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国南方及越南北部;冬季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繁殖于华南及东南、台湾。部分性候鸟,在台湾及海南岛有越冬群体。
保护现状
灰背椋鸟:雄鸟,翅膀上白斑较多。作者:优哉游哉。2012年5月。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灰背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灰背鸥(学名:Larus schistisagus,英文名:Slaty-backed Gull)为鸥科鸥属的鸟类。背部深灰色。习性为典型的大洋鸥特性。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北、山东、福建、广东、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中文学名:灰背鸥
拉丁学名:Larus schistisagus
英文俗名:Slaty-backed Gull
命名作者:Stejneger, 1884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鸥属(Larus)
繁殖区:古北界 : ne, e coas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1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灰背鸥:形态特征图
灰背鸥:形态特征图
体大(61厘米)、背部深灰色的鸥。腿粉红色,嘴黄色上具红点。似银鸥的复合体但上体灰色更深,腿更显粉红。白色月牙形肩带较宽。肩羽和次级飞羽具更宽的白色尖端。
冬季成鸟:头后及颈部具褐色纵纹,尤以眼周和后枕较密。
第一冬鸟:比多数银鸥色深,尾完全深褐。翅有显著的淡色横斑。
虹膜-黄色;嘴-黄色,上具红点;脚-深粉色。
叫声:似银鸥。
灰背鸥:第一冬鸟
灰背鸥:第一冬鸟飞行图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背鸥和黑尾鸥的区别:灰背鸥嘴黄色带红点,黑尾鸥嘴黄色嘴尖黑色带红点。灰背鸥尾白色,初级飞羽黑色,翼尖收拢时易误认为尾黑色,飞行时和黑尾鸥的黑尾区别明显。
生活习性
灰背鸥
灰背鸥栖息于海滨沙滩,岩石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带,迁徙期间也见于内陆河流与湖泊。成对或成小群活动。非繁殖期有时也集成大群。
灰背鸥春季刚到繁殖地时,由于冰雪还未完全融化,主要以死鱼和其它动物尸体为食。夏季主要食地上的鼠类、蜥蜴、昆虫和动物尸体。此外也在水上捕食小鱼、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水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灰背鸥
灰背鸥的繁殖期为5~7月。常成松散的小群营巢。通常置巢于海岛和海岸悬岩上,多紧靠悬岩边。巢主要由枯草构成,内垫有羽毛。每窝产卵2~3枚。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或赭色,被有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7~81×48~54毫米。
地理分布
灰背鸥:地理分布图
灰背鸥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和本洲。越冬于日本南部,琉球群岛和我国辽宁南部,山东威海、烟台、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迁徙期间见于黑龙江和吉林。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及日本北部。分布广及太平洋西北部。越冬在日本及朝鲜沿海。
分布状况:冬季甚常见于沿海地区,见于中国哈尔滨附近及旅顺、河北(北戴河)、山东(威海及烟台)、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和云南(石屏)。
保护现状
灰背鸥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红嘴椋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红嘴椋鸟(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英文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为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原作为椋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酒红胸椋鸟。头近白,嘴红(或黄),过眼纹近黑。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热带开阔地次生林和灌木林中以及活动于河谷耕作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中文学名:红嘴椋鸟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英文俗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
命名作者:Jerdon,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sw China to Cambodia and Vietne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是体型略大(25厘米)的近灰色椋鸟。头近白,嘴红,过眼纹近黑,胸及腹部酒红色,两翼深灰,飞行时色初级飞羽基部的白斑明显。
虹膜-黄色;嘴-红色(或黄色),嘴基黑色;脚-褐黄。
叫声:结群进食时发出吱吱声。
红嘴椋鸟
地理分布
红嘴椋鸟
分布范围: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罕见于云南极西南部。
生活习性
红嘴椋鸟
喜开阔而干燥郊野、耕地及花园。结群进食,夜晚群栖。
亚种分化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指名亚种(学名:Sturnus burmannicus burmannic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43745e907d16fa15d994cf47bf6a9f71aa2eda37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