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姬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白眉姬鹟的图片

白眉姬鹟(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英文名:Yellow-rumped Flycatcher)为雀形目鹟科姬鹟属的鸟类,别名:花头黄、黄鹟、三色鹟、鸭蛋黄,英文名直译为黄腰姬鹟。雄鸟上体黑色,下体黄色,具白色眉纹和白色翼斑。雄鸟和黄眉姬鹟区别在于眉纹白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无眉纹。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是中国夏季常见的一种森林鸟类,不仅羽色艳丽,鸣声婉转悠扬,而且全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森林益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西亚。

中文学名:白眉姬鹟

拉丁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

英文俗名:Yellow-rumped Flycatcher

命名作者:Hay,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姬鹟属(Ficedul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through Jav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3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白眉姬鹟:形态特征图
白眉姬鹟:形态特征图

体小(13厘米)的黄、白及黑色的鹟。腰、喉、胸及上腹黄色,下腹、尾下覆羽白色,其余黑色,仅眉线及翼斑白色。

雌鸟:上体暗褐,下体色较淡,腰暗黄。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深喘息声tr-r-r-rt,较红头姬鹟音低。

白眉姬鹟:雄鸟
白眉姬鹟:雄鸟
白眉姬鹟:雌鸟
白眉姬鹟:雌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黄眉姬鹟:雄鸟眉纹黄色,雌鸟无黄色
黄眉姬鹟:雄鸟眉纹黄色,雌鸟无黄色

白眉姬鹟雄鸟与黄眉姬鹟雄鸟的区别:白眉姬鹟眉纹白色,背黑色;黄眉姬鹟眉纹黄色。两者的白色翼斑形状也不同。

白眉姬鹟雌鸟与黄眉姬鹟雌鸟的区别:白眉姬鹟雌鸟腰黄色;黄眉姬鹟腰和上体颜色一致。

地理分布

白眉姬鹟:地理分布图
白眉姬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中国西南;越冬于泰国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aestigma不常见,夏季于西藏南部至四川的丘陵及高山森林,高可至海拔3000米。冬候鸟于云南南部。

生活习性

白眉姬鹟
白眉姬鹟
白眉姬鹟:雌鸟
白眉姬鹟:雌鸟

生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尤其是河谷与林缘地带有老龄树木的疏林中较常见,也出入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内,迁徙期间有时也见于居民点附近的小树丛和果园中。

食性: 白眉姬鹟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拟天牛科成虫、叩头虫、瓢虫、象甲、金花虫等鞘翅目昆虫,以及尺蠖蛾科、松鞘蛾、波纹夜蛾幼虫、毛虫和其他鳞翅目幼虫,雏鸟几乎全部以昆虫幼虫为食。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下层低枝处活动和觅食,也常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捉到昆虫后又落于较高的枝头上。有时也在林下幼树和灌木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雄鸟常躲藏在大树茂密的树冠层中鸣唱,鸣声清脆、委婉悠扬,其声似‘pi-pi, piaokaopi-pilixiao-ao-, pi-, qiciqilili’或‘cikucikuao-xi’,平时叫声低沉而短促,其声似‘xi,xi,xi’。性胆怯而机警,一遇危险,迅速藏匿。

生长繁殖

白眉姬鹟
白眉姬鹟

繁殖: 繁殖期5-7月。通常在4月下旬5月初即见雌雄鸟相互追逐,雄鸟亦开始鸣叫迁徙白眉姬鹟在我国长江以北以及四川和贵州地区主要为夏候鸟,长江以南地区多为旅鸟。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迁来我国繁殖,到达东北繁殖地多在4月末5月初,秋季于9月上中旬开始南迁,少数迟至9月末还未迁走。 晨昏时雄鸟长时间地站在树枝头高声鸣唱,雌鸟时隐时现活动在附近,在雄鸟周围飞来飞去,或出没于天然树洞觅找巢位。通常营巢于阔叶疏林和林缘地带,也营巢于次生林,混交林、果园和人类住宅附近。

保护现状

白眉姬鹟
白眉姬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眉姬鹟是中国夏季常见的一种森林鸟类,不仅羽色艳丽,鸣声婉转悠扬,而且全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森林益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种群数量较丰富,在长白山的调查,每小时遇见率在次生林为2.4只,在阔叶林为2只。

白鹈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鹈鹕的图片

白鹈鹕(学名:Pelecanus onocrotalus,英文名:Great White Pelican)是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的鸟类,也叫东方白鹈鹕或大白鹈鹕,是一种大型鹈鹕。产于欧洲到亚洲以及非洲的沼泽地和浅湖区。在中国见于新疆的天山西部、准噶尔盆地西部和南部水域、塔里木河流域,青海湖。白鹈鹕在欧洲东南地区繁殖,越冬在亚洲西南部以至非洲。白鹈鹕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白鹈鹕

拉丁学名:Pelecanus onocrotalus

英文俗名:Great White Pelica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鹈鹕科(Pelecanidae)

中文属名:鹈鹕属(Pelecan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sw

非繁殖区:非洲, n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6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白鹈鹕:形态特征图
白鹈鹕:形态特征图

体型甚大(160厘米)的白色鹈鹕。体羽粉白,仅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褐黑。头后具短羽 冠,胸部具黄色羽簇。亚成鸟褐色。

虹膜-红色;嘴-铅蓝;裸露喉囊-黄色;脸上裸露皮肤-粉红;脚-粉红。

叫声:通常无声,但能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鹈鹕
白鹈鹕

白鹈鹕的体形比卷羽鹈鹕小,体长为140~175厘米,体形粗短肥胖,颈部细长。与卷羽鹈鹕不同的是嘴虽然也是长而粗直,但呈铅蓝色,嘴下有一个橙黄色的皮囊,黑色的眼睛在粉黄色的脸上极为醒目,脚为肉红色。另外它的尾羽为24枚,比卷羽鹈鹕多2枚。它全身的羽毛都是雪白的颜色,稍微缀有一些橙色,头的后部有一束长而狭的悬垂式冠羽,胸部有一束淡黄色的羽毛,翼下的飞羽为黑色,与白色的翼下覆羽形成明显的对照。

生活习性

白鹈鹕
白鹈鹕

白鹈鹕主要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泽地带。常成群生活,善于飞行,善于游泳,在地面上也能很好地行走。飞行时头部向后缩,颈部弯曲靠在背部,脚向后伸,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热气流来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没有鹰飞的高。在水中游泳时,颈常曲成“S”形,并不时地发出粗哑的叫声。它主要以鱼类为食,觅食时从高空直扎人水中。

地理分布

白鹈鹕
白鹈鹕

白鹈鹕没有亚种分化。

国外分布:欧洲南部、非洲、亚洲中部和南部等地;

国内分布:曾见于新疆西部及天山、青海湖,以及河南、福建等地,均为冬候鸟或旅鸟。

我国共有3种鹈鹕,即卷羽鹈鹕、白鹈鹕和斑嘴鹈鹕,它们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豫北黄河故道湿地 青海湖鸟岛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准噶尔盆地 艾比湖 北部天山山地 伊犁谷地 尤尔都斯盆地 南部天山山地 塔河中下游平原 伊犁河

生长繁殖

白鹈鹕
白鹈鹕

繁殖期为4~6月,结成大群一起在湖中小岛、湖边芦苇浅滩,以及河流岸边和沼泽地等处营巢。通常将巢筑于芦苇丛中的浅水处或者湖边的泥地上,也有的筑于树上。巢的结构较为庞大,主要由树枝、枯草和水生植物等构成。每窝产卵2~3枚,偶尔为4枚。卵刚产出时为白色,孵化后变为黄褐色,大小为95×60毫米。

白鹈鹕春季于3~4月,秋季于9~10月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迁徙,其种群数量较为稀少,在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我国境内连1只都未记录到,但1992年在亚洲其他地区共记录到5666只。

保护现状

白鹈鹕
白鹈鹕

它曾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常见鸟类,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外数量已经十分稀少。虽对渔业生产有一定影响,但在我国境内数量极为有限。系大形水禽,可在动物园饲养供观赏。

保护等级

CITES濒危等级:未列入生效年代:1997

白鹈鹕IUCN濒危等级:未列入生效年代:1996

IUCN濒危等级:未列入生效年代: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未定生效年代:1996

致危因素

● 种内生物学特点: 白鹈鹕在我国的繁殖区狭小,食物亦较单纯。

● 栖息地破坏: 越冬区环境条件严酷,加之青海湖等地近年来自然条件不断恶化,沙丘淹没了许多草地,植物更加稀少,湖内大量捕鱼,故数量急剧减少,致使白鹈鹕迁至他处越冬。

粉眉朱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粉眉朱雀的图片

粉眉朱雀(学名:Carpodacus rodochroa,英文名:Pink-browed Rosefinch)是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

粉眉朱雀(学名:Carpodacus rhodochrous)属雀形目雀科朱雀属,又叫玫红眉朱雀(《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雄鸟具宽阔的粉色前额和眉纹,宽的深红色贯眼纹,下体一般无纵纹。

中文学名:粉眉朱雀

拉丁学名:Carpodacus rodochroa

英文俗名:Pink-browed Rosefinch

命名作者:Vigors,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朱雀属(Carpodac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70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粉眉朱雀
粉眉朱雀

体型略小(14.5厘米)的亮丽粉红色朱雀。腰深粉色。

雄鸟具宽阔的粉色前额和眉纹,宽的深红色贯眼纹,下体一般无纵纹。与红眉朱雀及曙红朱雀的区别在额色较鲜亮,腰粉红色深而腹部粉红色较多。

雌鸟无粉色,上下体均具浓密的纵纹,眉纹及腹部色浅。

虹膜-深褐;嘴-偏褐,嘴端深色;脚-褐粉。

叫声:鸣声甜美轻快。叫声为响亮的per-lee及似金丝雀的sweet声。

生活习性

粉眉朱雀
粉眉朱雀

高山鸟类, 夏季一般在3000-3300m 处活动,冬季下降至低处,生活在松柏、桦、栎等森林下木中,或山坡灌丛中及高山草地中。

见于亚高山林的林下覆盖、林缘及高山草坡。越冬于较低海拔的森林中。

玫红眉朱雀以植物种子为食。

生长繁殖

玫红眉朱雀常营巢于乔木和灌丛中,每窝产卵约5枚。

地理分布

玫红眉朱雀
玫红眉朱雀

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西藏南地区。

国内分布 宁夏(贺兰山,西吉), 西藏(南部拉萨, 樟木,聂拉木, 珠穆朗玛峰邻近地绒辖河谷)

国外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 从克什米尔到锡金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于西藏南部海拔2250~4500米。

保护现状

粉眉朱雀
粉眉朱雀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cb221c64306b28867f28b7e806f520bb77bfd139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