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雨燕属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白腰雨燕属大全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白腰雨燕属鸟类大全

白腰雨燕属的图片

白腰雨燕属(学名:Zoonavena)是雨燕科(学名:Apodidae)的一属。

白腰雨燕是雨燕属的1种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体形似楼燕。上体大都黑褐色,自头至背各羽微缘以淡色;翼缘各羽亦有白色边缘;颏、喉等均白色,多少具有褐色羽干纹;下体余部暗褐,并具白色羽缘。习性亦与楼燕相似。

白腰雨燕

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的1种,因腰白得名。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分布广,见于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及大洋洲界。中国有两个亚种:一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另一在华中、华南一带繁殖,秋天南迁至东南亚,马来群岛以至澳大利亚越冬。

体形似楼燕。上体大都黑褐色,自头至背各羽微缘以淡色;翼缘各羽亦有白色边缘;颏、喉等均白色,多少具有褐色羽干纹;下体余部暗褐,并具白色羽缘。习性亦与楼燕相似。大多集飞在近山地带;天雨时,常在高空中作不停的绕圈环飞,所以通称雨燕。巢以杂草、水藻等混着口涎,粘成杯状,密集营于岩隙或山洞内。在云南南部,此鸟较常见,附近居民常取其巢窝,泡水蒸后,除掉渣滓,提出精粹部分,制成所谓“土燕窝”。国内市上见到的真正“燕窝”,来自东南亚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白腰雨燕属(Zoonavena)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与小白腰雨燕区别在于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叫声:嗡嗡地叫或叽叽喳喳,并有长长的高音尖叫skree-ee-ee。

地理分布

繁殖于西伯利亚及东亚,迁移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越冬。

地理分布

常见的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及青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岛及新疆西北部。亚种kanoi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

生活习性

成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常与其他雨燕混合。飞行比针尾雨燕速度慢,进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腰雨燕属鸟类大全

白腰雨燕属:马岛雨燕

学名:Zoonavena grandidieri

英文名:Madagascan Spinetail白腰雨燕属:圣多美雨燕

学名:Zoonavena thomensis

英文名:Sao Tome Spinetail白腰雨燕属:白腰针尾雨燕

学名:Zoonavena sylvatica

英文名:White-rumped Spinetail

小白腰雨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

小白腰雨燕的图片

小白腰雨燕(学名:Apus nipalensis,英文名:House Swift)是雨燕科雨燕属的鸟类,别名小雨燕、台燕、家雨燕。全长约15cm。喉及腰白色,尾为凹型非叉型。与体型较大的白腰雨燕区别在于色彩较深,喉及腰更白,尾部几乎为平切。成大群活动,在开阔地的上空捕食,飞行平稳。营巢于屋檐下、悬崖或洞穴口。非洲、中东、印度、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日本、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及大巽他群岛。雨燕基本生活在空中,不习惯飞落到地面,放生时注意从高处放生,使得其能向下俯冲完成起飞。

中文学名:小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nipalensis

英文俗名:House Swift

命名作者:Hodgson, 1837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东洋界 : also s Jap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小白腰雨燕:形态特征图
小白腰雨燕: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的偏黑色雨燕。喉及腰白色,尾为凹型非叉型。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褐。

叫声:非常响。飞行时发出响亮而高亢的快速重复颤音der-der-der-dit-derdiddiddoo,尤其是在傍晚夜宿前。

小白腰雨燕:喉部
小白腰雨燕:喉部
小白腰雨燕飞行图:尾几乎平齐
小白腰雨燕飞行图:尾几乎平齐
小白腰雨燕飞行图
小白腰雨燕飞行图
小白腰雨燕喝水的方式:快速略过水面
小白腰雨燕喝水的方式:快速略过水面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小白腰雨燕与白腰雨燕的区别:小白腰雨燕体型更小,色彩较深,喉及腰更白,尾部凹形,几乎为平切。而白腰雨燕体型更大(18cm),尾部分叉。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地理分布

小白腰雨燕:地理分布图
小白腰雨燕: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非洲、中东、印度、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日本、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及季节性候鸟,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nipalensis繁殖于中国南部的大部地区及海南岛;亚种kuntzi为台湾留鸟。

生活习性

小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

成大群活动,在开阔地的上空捕食,飞行平稳。营巢于屋檐下、悬崖或洞穴口。

小白腰雨燕叫声非常响。小白腰雨燕常栖息于开阔林区、建筑物、石壁。

小白腰雨燕为候鸟,也为留鸟。

亚种分化

小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华南亚种(学名:Apus affinis subfurcat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海南、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亚。

注:东亚的亚种有时作为独立种A. nipalensis (参见Chantler & Driessens,1995;Viney et al., 1994)。中国所有标本过去均为南方亚种subfurcatus (见郑作新, 1994)。

白腰翡翠属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分类地位、白腰翡翠属大全

白腰翡翠属的图片

白腰翡翠属(学名:Caridonax)是翠鸟科(学名:Alcedinidae)的一属。

翠鸟的一个属种,有1种2亚种,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及东南亚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白腰翡翠属(Caridonax)

鸟种简介

白腰翡翠属
白腰翡翠属白腰翡翠

白腰翡翠属Caridonax(1种2个亚种)

外形特征

该属种身长30cm。雌雄类似。前额、冠、背部、颈部、眼先、两颊和枕颈部,均是亮深紫蓝色。翕和肩胛显示蓝紫色。胸腹部和尾巴是具有珍珠光泽的白色。尾部的顶端是深蓝色。嘴红色。虹膜和眼睛是桔红色。腿桔红色。

幼鸟类似成鸟。但上体部分光泽少。腹部和两侧都带有浅黄色或红色。胸部羽毛灰棕色。嘴的颜色不同是黄橙色。虹膜浅棕色。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

该属种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生活习性

该物种生活在热带雨林,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

生长繁殖

该属种产卵期在弗洛雷斯1月至3月;在松巴哇从2月至3月。雌鸟每次产1或2枚卵。营巢于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深6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长,椭圆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卵近圆形,纯白色,大小约29.4×26.2毫米。

分类地位

Caridonaxfulgidus白腰翡翠

亚种

1.Caridonaxfulgidusfulgidus分布于小巽他群岛的龙目岛和松巴哇。

2.Caridonaxfulgidusgracilirostris分布于小巽他群岛的弗洛雷斯和贝莎。

白腰翡翠属鸟类大全

白腰翡翠白腰翡翠属:白腰翡翠

学名:Caridonax fulgidus

英文名:Glittering Kingfisher

本文Hash:3c0c3e5764b491ef09d3d7c8b289c5950bd8f3c0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