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针尾雨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白喉针尾雨燕的图片

白喉针尾雨燕(学名:Hirundapus caudacutus,英文名:White-throated Needletail)是雨燕科针尾雨燕属的鸟类。白喉针尾雨燕体长21厘米左右。额黑褐或灰白,背乌白,腰烟褐,上体余部黑色有蓝绿光泽,尾羽先端针刺状;颏、喉、胁及尾下覆羽白色,下体余部褐色。嘴黑,脚褐红。多栖息在海拔1800-2000米的岩壁或破庙,以飞虫为食。国内分布在东北、西藏、四川、云南、台湾等地,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白喉针尾雨燕

拉丁学名:Hirundapus caudacutus

英文俗名:White-throated Needletail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针尾雨燕属(Hirundap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s Asia

非繁殖区: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1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白喉针尾雨燕
白喉针尾雨燕

体大(20厘米)的偏黑色雨燕。颏及喉白色,尾下覆羽白色,三级飞羽具小块白色;背褐,上具银白色马鞍形斑块。与其他针尾雨燕区别在于喉白。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相互追逐时发出高音调的颤音。

地理分布

白喉针尾雨燕
白喉针尾雨燕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北部、中国、喜马拉雅山脉;冬季南迁至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况:亚种nudipes繁殖于青海南部、西藏东南部及东部、四川以及云南的北部和西部;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华东、华南及海南岛;formosana为台湾留鸟。

生活习性

白喉针尾雨燕
白喉针尾雨燕

似其他针尾雨燕。快速飞越森林及山脊。有时低飞于水上取食。

保护现状

白喉针尾雨燕
白喉针尾雨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背针尾雨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白背针尾雨燕的图片

白背针尾雨燕(学名:Hirundapus cochinchinensis,英文名:Silver-backed Needletail)为雨燕科针尾雨燕属的鸟类,又名灰喉针尾雨燕、银背针尾雨燕。它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偶尔飞到圣诞岛。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台湾、海南及其南面海岛等地。主要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潮湿低地森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白背针尾雨燕

拉丁学名:Hirundapus cochinchinensis

英文俗名:Silver-backed Needletail

命名作者:Oustalet, 1878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针尾雨燕属(Hirundap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1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白背针尾雨燕:形态特征图
白背针尾雨燕: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18厘米)的近黑色雨燕。背上的马鞍形斑、腰及略显短钝的针尾浅褐色。颏及喉偏灰,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暗紫。

叫声:如流水清潺般的trp-trp-trp-trp-trp声。

白背针尾雨燕
白背针尾雨燕
白背针尾雨燕
白背针尾雨燕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背针尾雨燕与白喉针尾雨燕的区别:白背针尾雨燕的喉部偏灰色且三级飞羽无白色块斑,眼线无白色。

地理分布

白背针尾雨燕:地理分布图
白背针尾雨燕: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的北部和西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海南及中国南沙群岛,亦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东南部。

生活习性

习性:似白喉针尾雨燕。

保护现状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白喉林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喉林鹟的图片

白喉林鹟(学名:Rhinomyias brunneatus,英文名:Brown-chested Jungle Flycatcher)是鹟科林鹟属的鸟类,又叫褐胸林鹟。头和上体褐色,喉白有鳞斑,胸浅褐,下体白。是中国特有物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中文学名:白喉林鹟

拉丁学名:Rhinomyias brunneatus

英文俗名:Brown-chested Jungle Flycatcher

命名作者:Slater, 189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林鹟属(Rhinomyias)

繁殖区:东洋界 : se China to w Malay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2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白喉林鹟:形态特征图
白喉林鹟: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而难以形容的偏褐色鹟,胸带浅褐。颈近白而略具深色鳞状斑纹,下颚色浅。

亚成鸟:上体皮黄而具鳞状斑纹,下颚尖端黑色。看似翼短而嘴长。

虹膜-褐色;嘴-上颚近黑,下颚基部偏黄;脚-粉红。

叫声:粗哑的颤鸣声。

生活习性

白喉林鹟
白喉林鹟

栖于高可至海拔1100米的林缘下层、茂密竹丛、次生林及人工林。冬季南迁至马来半岛及尼科巴群岛。

地理分布

白喉林鹟:地理分布图
白喉林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冬季南迁至马来半岛及尼科巴群岛。中国主要分布省份:江苏、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香港。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中国东南部的不常见夏季繁殖鸟。

保护现状

白喉林鹟
白喉林鹟

白喉林鹟是中国华东地区亚热带森林的特有夏候鸟,因该地区中低海拔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其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因此已被有关国际保护组织列为受胁物种。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5c9b7d73c4f29b04bc951f3757e259ed52f1327c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