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三趾鹑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棕三趾鹑的图片

棕三趾鹑(学名:Turnix suscitator,英文名:Barred Buttonquail)为三趾鹑科三趾鹑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横斑三趾鹑。雌鸟比雄鸟体略大,且喉部黑色。单个或成对活动于开阔多草地。人近时跳起,贴地低飞20余米又遁入草中。在国内分布于南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中文学名:棕三趾鹑

拉丁学名:Turnix suscitator

英文俗名:Barred Buttonquail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三趾鹑科(Turnicidae)

中文属名:三趾鹑属(Turnix)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棕三趾鹑:形态特征图
棕三趾鹑:形态特征图

体小(16厘米)的黄褐色鹑样鸟。雌鸟体略大,颏及喉黑,顶近黑,头部灰白色斑驳。雄鸟头顶多褐色,脸颏具褐色及白色纹,胸及两胁具黑色横纹。雄雌鸟的上体褐色斑驳,胸及两胁棕色。

虹膜-棕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雌鸟求偶叫声为持续数秒的krrrr声,常夜间鸣叫。

棕三趾鹑:雄鸟
棕三趾鹑:雄鸟
棕三趾鹑:雌鸟
棕三趾鹑:雌鸟

地理分布

棕三趾鹑:地理分布图
棕三趾鹑:地理分布图

分布状况:亚种blakistoni为留鸟,见于华南的热带地区及海南;rostrata在台湾,plumbipes在云南西南部至怒江以西及西藏东南部。在海平面至海拔1500米的适合生态环境下为地方性常见。

分布范围:印度、日本、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及小马来诸岛。

亚种分化

棕三趾鹑:雌鸟
棕三趾鹑:雌鸟

棕三趾鹑华南亚种(学名:Turnixsuscitatorblakiston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海南、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

棕三趾鹑滇西亚种(学名:Turnixsuscitatorplumbipe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棕三趾鹑台湾亚种(学名:Turnixsuscitatorrostrata)。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林三趾鹑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长繁殖

林三趾鹑的图片

林三趾鹑(学名:Turnix sylvaticus,英文名:Common Buttonquail)是三趾鹑科三趾鹑属的鸟类。

林三趾鹑(学名:Turnix sylvatica,英文名:Common Buttonquail)为三趾鹑科三趾鹑属的鸟类,又叫做普通三趾鹑。胸部棕色,两胁具黑斑。分布于西班牙南端,非洲部分地区及巴基斯坦、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国内分布于广东、海南和台湾,分布区域较为狭窄,很少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尔及利亚。 

中文学名:林三趾鹑

拉丁学名:Turnix sylvaticus

英文俗名:Common Buttonquail

命名作者:Desfontaines, 178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三趾鹑科(Turnicidae)

中文属名:三趾鹑属(Turnix)

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5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林三趾鹑:形态特征图
林三趾鹑:形态特征图

体型非常小(14厘米)的棕褐色鹑样鸟。其特征为棕胸,上体具白色纹,两胁具略红的黑斑。雌鸟体型略大,色深而较多红。

虹膜-黄色;嘴-灰色;脚-近白。

叫声:低的moo声或串音。习性:似较为常见的棕三趾鹑。

生活习性

林三趾鹑(摄于泰国)
林三趾鹑(摄于泰国)

栖息于平地及低海拔丘陵地。出现于草原底层及溪畔草丛中。大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当前发现的纪录非常少。生性隐密,于草丛中漫步,并不容易察觉。以昆虫及草籽为主食。

鸣叫声警戒声为低沉、宏亮、持续的「嗼、嗼、嗼」声。雌鸟亦会发出持续的「呜哇、呜哇」声,以吸引雄鸟,雄鸟也会发出连串的颤音回应。

亚种分化

林三趾鹑南方亚种(学名:Turnix sylvatica mikado)。在非洲、欧亚大陆南部、印度、东南亚、中国东南部、菲律宾及爪哇。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东、台湾、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地理分布

林三趾鹑:地理分布图
林三趾鹑:地理分布图

分布状况:亚种mikado为罕见低地留鸟,见于广东、台湾及海南岛的开阔草地。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南部、印度、东南亚、中国东南部、菲律宾及爪哇。

生长繁殖

林三趾鹑(摄于印度)
林三趾鹑(摄于印度)

一妻一夫制或一妻多夫制。筑巢於地上,在地面挖一浅凹为巢,每窝产3至5枚卵,卵浅褐色、有深褐色斑点,大小平均为26.7 × 20mm。雏鸟早熟性,出生後2至3天即可自行觅食。

戴菊的外形特征、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

戴菊的图片

戴菊(学名:Regulus regulus,英文名:Goldcrest),属雀形目戴菊科戴菊属。通常独栖于针叶林的林冠下层。 加入迁徙鸟潮。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 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戴菊

拉丁学名:Regulus regulus

英文俗名:Goldcres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戴菊科(Regulidae)

中文属名:戴菊属(Regul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8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戴菊
戴菊

体型娇小(9厘米)而色彩明快的偏绿色似柳莺的鸟。翼上具黑白色图案,以金黄色(雌鸟仅有金黄色)或橙红色(雄鸟除金黄色以外,还具有橙红色)的顶冠纹并两侧缘以黑色侧冠纹为其特征。上体全橄榄绿至黄绿色;下体偏灰或淡黄白色,两胁黄绿。眼周浅色使其看似眼小且表情茫然。不可能与任何一种中国的柳莺混淆。

各亚种细部有别。亚种coatsi较其他亚种色浅;japonensis较深,颈背灰色较重且翼上白色横纹宽;himalayensis的下体较白;sikkimensis较himalayensis而色深,绿色较重;而yunnanensis的体色更深,绿色更重,下体皮黄,两胁灰色;tristis几无黑色侧冠纹,下体较黯淡。

幼鸟无头顶冠纹,与部分Phylloscopus属柳莺可能混淆,但无过眼纹或眉纹,且头大,眼周灰色,眼小似珠。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褐。

叫声:尖细高音sree sree sree。告警时发出重音tseet。鸣声为高调的重复型短句,至华彩乐段收尾。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戴菊和台湾戴菊的区别:两者外形差异很大,容易辨识。台湾戴菊是台湾的特有鸟种。

戴菊,雄鸟
戴菊,雄鸟
台湾戴菊
台湾戴菊

外形特征

戴菊
戴菊

习性:通常独栖于针叶林的林冠下层。加入迁徙鸟潮。

习性很象柳莺,总是不静止的穿行于松树枝间,寻找食物。除在育雏时暗和雏鸟一起外,很难见到有 集群活动,多成对在一起,或者互不远离。在飞行和寻食时,总了出吱吱中声,声音很微弱,似老鼠的 吱吱声。以昆虫为食。数量远比柳莺少,不易见到。

地理分布

戴菊
戴菊

分布范围:古北界,从欧洲至西伯利亚及日本,包括中亚、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

分布状况:常见于多数温带及亚高山针叶林。亚种coatsi越冬于南山且可能在阿尔泰山;japonensis为留鸟或夏季繁殖鸟于中国东北,越冬至华东和台湾;sikkimensis 为留鸟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西部及西藏南部;yunnanensis于甘肃南部及陕西南部经四川至云南;tristis于新疆西北部天山。

亚种分化

戴菊
戴菊

1、戴菊东北亚种(学名:Regulus regulus japon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 东北、河北、河南、西至甘肃和青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2、戴菊青藏亚种(学名:Regulus regulus sikkim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甘肃、西藏等 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

3、戴菊新疆亚种(学名:Regulus regulus trist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等地。该物种 的模式产地在Turkestan。

4、戴菊西南亚种(学名:Regulus regulus yunnan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 、贵州、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

本文Hash:79765dad70af0867fcd5be65525c5fd9146e238e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