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鸟种简介 地理分布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黑顶噪鹛(学名:Trochalopteron affine,英文名:Black-faced Laughingthrush)是噪鹛科彩翼噪鹛属的鸟类。
黑顶噪鹛(Garrulax affinis)为鹟科噪鹛属的鸟类,全长约25cm。上体暗橄榄褐色并具灰色斑点,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主要栖息于常栖于海拔2000-3700米高山的针叶林、竹丛以及杜鹃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黑顶噪鹛
拉丁学名:Trochalopteron affine
英文俗名:Black-faced Laughingthrush
命名作者:Blyth, 184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彩翼噪鹛属(Trochalopteron)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nw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4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黑顶噪鹛
全长约25cm。上体暗橄榄褐色并具灰色斑点,头部色深,眼先、耳羽及颏黑色,具宽阔的白色髭纹(滇东亚种为棕红色),耳羽后方有一白斑。飞羽和尾羽基部金黄绿色。下体棕褐色,除尾下覆羽外的羽毛均有灰色羽缘。
栖息于高山针叶林、竹丛或杜鹃灌丛间。喜集群活动,鸣声嘈杂宏亮。常在岩石下及苔藓间觅食昆虫、草籽及野果。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黑顶噪鹛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中国为西藏南部及云南、四川等地的留鸟,数量较少。
外形特征
黑顶噪鹛
黑顶噪鹛中等体型(26厘米)的深色噪鹛。具白色宽髭纹,颈部白色块与偏黑色的头成对比。诸亚种体羽略有差异,但一般为暗橄榄褐色,翼羽及尾羽羽缘带黄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褐色。
体重♂60-85g,♀52-78g;体长♂240-284mm,♀228-270mm;嘴峰♂17-24mm,♀17-23mm;翅♂90-109mm,♀95-104mm;尾♂115-144mm,♀116-137mm;跗蹠♂31-40mm,♀33-39mm(滇西亚种)。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 。
主要栖息于海拔900-3400m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针叶林和林缘灌丛中。 重复的3~4声单调哀伤的to-wee-you;告警时发出长而洪亮卷舌音whirr whirrer,也有沙哑似责骂的叫声。
生活习性
黑顶噪鹛
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常在林下茂密的杜鹃灌丛或竹灌丛中活动和觅食,特别是在多岩石和苔藓的潮湿灌丛地区尤为常见,有时甚至上到雪线以上的高山灌丛草甸地带。善鸣叫,鸣声宏亮动听,但较嘈杂,多为三声或四声一度的哨声,其声似‘欺、欺、吐、威’。
繁殖期5-7月。通常繁殖在海拔1500-3400m的山地森林中,巢多置于林下或林缘灌丛中,距地1-2m。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细枝、枯草茎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2-3枚,卵蓝色、钝端具少许粗著的紫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8.5mm-21mm。
黑领噪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黑领噪鹛(学名:Garrulax pectoralis,英文名:Greater Necklaced Laughingthrush)属噪鹛科噪鹛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大黑领噪鹛。头胸部具复杂的黑白色图纹,和亲缘种小黑领噪鹛的区别主要在眼先浅色。性喜集群,常成小群活动。主要以甲虫、金花虫、蜻蜓、天蛾卵和幼虫以及蝇等昆虫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黑领噪鹛
拉丁学名:Garrulax pectoralis
英文俗名:Greater Necklaced Laughingthrush
命名作者:Gould,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噪鹛属(Garrulax)
繁殖区:东洋界 : Nepal to c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1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领噪鹛: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30厘米)的棕褐色噪鹛。头胸部具复杂的黑白色图纹。似小黑领噪鹛但区别主要在眼先浅色,且初级覆羽色深而与翼余部成对比。见于云南及海南岛的5个亚种有微小差异,但分布于中国中南及华东的picticollis亚种最为独特,喉及眼先较白,项纹的黑色由宽灰色所代。
虹膜-栗色;嘴-上嘴黑色,下嘴灰色;脚-蓝灰。
叫声:尖柔的群鸟联络叫声以及哀而下降的”笑声”与短哨音的响亮合唱。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领噪鹛
黑领噪鹛和小黑领噪鹛的区别:黑领噪鹛和小黑领噪鹛是一对亲缘种,外形和羽色非常相似,野外容易混淆。但小黑领噪鹛体型稍小,眼先黑色,耳羽灰白;而黑领噪鹛体型更大,眼先白色,耳羽有黑白纵纹,黑色胸带常常断裂且多与黑色颧纹相接,有时黑色胸带仅系一些黑色点斑形成,可与之区别。
生活习性
黑领噪鹛
黑领噪鹛性喜集群,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小黑领噪鹛或其他噪鹛混群活动。多在林下茂密的灌丛或竹丛中活动和觅食,时而在灌丛枝叶间跳跃,时而在地上灌丛间窜来窜去,一般较少飞翔。性机警,多数时间躲藏在茂密的灌丛等阴暗处,附近稍有声响立刻喧闹起来,有时一只鸟鸣叫,其他鸟也跟着高声鸣叫起来,鸣叫时两翅扇动,并不断地点头翘尾,直到并未发现可疑物,才又逐渐安静下来;如发现人,在一阵喧闹之后又静悄悄地躲开、逃走,约半小时后又出现在另一树林里。
迁徙:留鸟
食性:主要以甲虫、金花虫、蜻蜓、天蛾卵和幼虫以及蝇等昆虫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
生长繁殖
黑领噪鹛
繁殖期4~7月。
通常营巢于低山阔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丛、竹丛或幼树上。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枝、草茎、苇茎、草叶、竹叶、根等材料构成,有时还掺杂有苔藓,内垫细草茎和须根。
1年繁殖1~2窝,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蓝色或深蓝色,形状为长卵圆形,大小为28.7~33.8毫米×20.9~24.1毫米。
地理分布
黑领噪鹛: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印度东北部,东至中国华中及华东,南至泰国西部、老挝北部及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南坡并经云南、华中及东南至海南岛,栖于海拔200~1600米的多林山岭。
金枕黑雀的简介、分类地位、简介、外形特征、生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金枕黑雀(学名:Pyrrhoplectes epauletta,英文名:Golden-naped Finch)是燕雀科金枕黑雀属的鸟类。
金枕黑雀,属于雀科黑雀属。是一种体型略小(15厘米)的雀鸟。生活于森林下木和竹丛中、尤喜在落叶阔叶林中以及有时到菜园中。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
中文学名:金枕黑雀
拉丁学名:Pyrrhoplectes epauletta
英文俗名:Golden-naped Finch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金枕黑雀属(Pyrrhoplecte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9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物种名:金枕黑雀 Gold-naped Finch
物种分类:雀形目 > 燕雀科 > 黑雀属 PASSERIFORMES > Fringillidae > Pyrrhoplectes epauletta
拉丁目名: PASSERIFORMES
中文目名 雀形目
拉丁科名: Fringillidae
中文科名: 雀科
拉丁属名: Pyrrhoplectes
中文属名: 黑雀属
拉丁种名: epauletta
中文名: 金枕黑雀
命名人: Hodgson(1836)
原始属: Pyrrhula
模式产地: 尼泊尔
英文名: Gold-headed black Finch
分类地位
金枕黑雀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雀科 Fringillidae
属:黑雀属 Pyrrhoplectes
种:金枕黑雀 P. epauletta
鸟种简介
金枕黑雀
金枕黑雀,学名:Pyrrhoplectes epauletta,为雀科黑雀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常见于南方高山、夏季栖于海拔2000-5000m 高处、生活于森林下木和竹丛中、尤喜在落叶阔叶林中以及有时到菜园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外形特征
金枕黑雀
体型略小(15厘米)的雀鸟。三级飞羽白色羽缘成细纹。雄鸟不可能误认,体羽黑色,头顶及颈背鲜亮金色,肩部有金色闪辉块斑。雌鸟两翼及下体暖褐色,上背灰,头橄榄绿及灰色。不同习性及翼部白色线条有别于同生境下的其他种类。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鸣声为快速而音高的pi-pi-pi-pi或较柔和的尖声。叫声为哨音teeu 或刺耳声plee-e-e。
生境
南方高山鸟类, 夏季栖于海拔2000-5000m 高处,生活于森林下木和竹丛中,尤喜在落叶阔叶林中,有时到菜园中。
地理分布
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南及青藏高原东南部。
状况:不常见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的亚高山林。云南(西部怒江与龙川江间山脉, 西北部丽江山脉); 西藏(樟木、扎曲贡、聂拉木、昌都西南、南部偏东地区)。
生活习性
繁殖于海拔2700~4000米但冬季迁至较低处。藏隐于杜鹃丛及竹林的林下植被或地面,有时结小群并时与朱雀混群。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09a7f722c9565bb086df7849ef781193b347b441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