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类地位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褐头鹀(学名:Emberiza bruniceps,英文名:Red-headed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
褐头鹀(学名:Emberiza bruniceps)是雀形目雀科的鸟类,俗名红头雀。是体型略大的偏黄色鹀。头上无条纹。成年雄鸟清楚易识,头及胸栗色而与颈圈及腹部的艳黄色成对比。部分雄鸟有较少的红色。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栖于有灌丛或矮树的开阔干旱平原。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其中以各种谷物最多,也有草子和野生植物种子,而幼雏多食昆虫和昆虫幼虫。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伊朗,阿富汗,印度和中国等地。。
中文学名:褐头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bruniceps
英文俗名:Red-headed Bunting
命名作者:Brandt, JF, 184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sc
非繁殖区: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2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分类地位
褐头鹀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雀科 Fringillidae
属: 鹀属 Emberiza
种: 褐头鹀 E. bruniceps
异名: Emberiza icterica Eversmann, 1841 ,
命名人及年代:Brandt, 1841
外形特征
外形描述
褐头鹀
体型略大(16厘米)的偏黄色鹀。头上无条纹。成年雄鸟清楚易识,头及胸栗色而与颈圈及腹部的艳黄色成对比。部分雄鸟有较少的红色。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较暗。雌鸟上体浅沙皮黄色,下体浅黄,头顶及上背具偏黑色纵纹。与黑头鹀雌鸟的区别为腰及臀黄,翼羽羽缘皮黄而非白色。幼鸟灰色较重,纵纹浓密且延伸至胸。虹膜-深褐;嘴-近灰,嘴端深色;脚-粉褐。
叫声描述
于突出的栖处或于飞行时作叫,鸣声为沙哑的单调twip声似黑头鹀叫,但较细和沙哑。
生活习性
栖于有灌丛或矮树的开阔干旱平原。
注:于伊朗北部与黑头鹀有混交。
地理分布
褐头鹀分布图
中亚,越冬至印度。
地理分布
地方性常见,繁殖于阿尔泰山、天山及新疆极西部。漂鸟至北京及香港。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朱鹀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朱鹀(学名:Urocynchramus pylzowi,英文名:Przevalski’s Finch)是朱鹀科朱鹀属的鸟类。
朱鹀(学名:Urocynchramus pylzowi)其长度为45—47mm,头顶及上体几纯沙褐色;眉纹、眼先、颊以及颏、喉、胸呈淡玫瑰红色;腹部浅淡以至污白;第一枚飞羽很发达;尾羽长,外侧尾羽粉色。嘴细尖,似暗色朱雀(Carpodacus nipalensis)和大朱雀(Carpodacus rubicilla)。但嘴上下缘间有间隙,上嘴缘近基部处膨胀。尾长,呈凹形,和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相似。跗蹠细长。体羽较红。该属仅有一种,为中国特产鸟类,仅分布于甘肃西北,青海和四川。
中文学名:朱鹀
拉丁学名:Urocynchramus pylzowi
英文俗名:Przevalski’s Finch
命名作者:Przewalski, 18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朱鹀科(Urocynchramidae)
中文属名:朱鹀属(Urocynchramus)
繁殖区:东洋界 : Tibet to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9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分类地位
朱鹀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雀科 Fringillidae
属: 朱鹀属 Urocynchramus
种: 朱鹀 U. pylzowi
别名:地麻窜
外形特征
外形描述
朱鹀
雄鸟头顶黄褐色,背、肩沾红,均具黑褐纵纹,中央2对尾羽暗褐,其余尾羽淡粉红色;眉纹、眼先、颏至上胸均玫瑰红,腹和胁粉红,肛区白,尾下覆羽淡粉红色。雌鸟下体较白,喉、胸和胁具黑褐棕纹。繁殖期雄鸟的眉线、喉、胸及尾羽羽缘粉色。雌鸟胸皮黄色而具深色纵纹,尾基部浅粉橙色。
叫声描述
通常寂声。鸣声为急促的chitri-chitri-chitri-chitri。飞行或告警时发出清晰的银铃般的kvuit, kvuit叫声。
生活习性
栖于近水的灌丛及高山密丛。单独、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飞行弱而振翼多。栖息在高山草甸或灌丛中,主要以杂草种子为食,也吃昆虫。
注:此单型属有时被视作朱雀(参见M. de Shauensee, 1984)。
地理分布
朱鹀分布图
中国特有,分布在甘肃、青海、西藏和四川。
地理分布
不常见留鸟,见于青海、甘肃、四川北部及西部、西藏东部海拔3000~5000米。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雪鹀属的分类地位、亚种分化、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地理分布、保护现状、雪鹀属大全
雪鹀属(学名:Plectrophenax)是铁爪鹀科(学名:Calcariidae)的一属。
鹀(学名:Plectrophenax nivalis)为雀科雪鹀属的鸟类,俗名雪雀、路边雀。分布于欧亚、北美等地极北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多生活于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开阔区、有时也见于平原地区以及喜在路旁未全被雪覆盖的草丛中或在公路旁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Lapland,Europe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铁爪鹀科(Calcariidae)
中文属名:雪鹀属(Plectrophenax)
中国野生鸟类:
分类地位
雪鹀属雪鹀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雀科 Fringillidae
属: 雪鹀属 Plectrophenax
种: 雪鹀 P. nivalis
别名: 雪雀 、路边雀
年代: 1758
亚种分化
雪鹀属雪鹀
雪鹀北方亚种(学名:Plectrophenax nivalis vlasowae)。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以及
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
外形特征
雪鹀属雪鹀
形体
体大(17厘米)而矮圆的黑白色鹀。形小的嘴黑色。繁殖期雄鸟特征明显,白色的头、下体及翼斑与
其余的黑色体羽成对比。繁殖期雌鸟对比不强烈,头顶、脸颊及颈背具近灰色纵纹,胸具橙褐色纵纹。第一冬的鸟黑色较少,且散有橙褐色,尤其在头顶及胸上。幼鸟的头及胸灰色。 虹膜-色深;嘴-成鸟黑色,幼鸟及第一冬鸟偏黄;脚-黑色。
叫声
立于巨砾或在振翼下行时作叫,鸣声仅为单调的短句交替。常有的飞行叫声为颤音tiriririt接流水般的tew声。两种叫声均似铁爪鹀但富有乐感。也作沙哑的djeee叫声。
生活习性
雪鹀属雪鹀
多见于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开阔区, 有时也见于平原地区, 喜在路旁未全被雪覆盖的草丛中或在公路旁活动 。栖于光裸地面。冬季群栖但一般不与其他种类混群。常规步调为快步疾走但也作并足跳行。未在取食群中的鸟作蛙跳式前行。群鸟升空作波状起伏的炫耀舞姿飞行然后突然降至面。 以杂草种子、昆虫为食。雪鹀为卵生,营巢于乔木和灌丛中,每窝产卵约5枚。 雪鹀多栖息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在河边岩石、荒山小树林中活动。冬季群栖但一般不与其他种类混群。常规步调为快步疾走但也作并足跳行。未在取食群中的鸟作蛙跳式前行。群鸟升空作波状起伏的炫耀舞姿飞行然后突然降至地面。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极区苔原冻土带及海岸陡崖。越冬南迁至大约北纬50°。
中国境内分布: 黑龙江, 吉林,内蒙古, 新疆(天山), 河北。
中国境外分布: 欧亚, 北美等地极北地区
地理分布
数量甚少的亚种vlasowae越冬见于天山、阿尔泰山、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北部。偶有鸟至河北。
保护现状
雪鹀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雪鹀是“中日候鸟协定”保护候鸟种类。
雪鹀属鸟类大全
雪鹀属:雪鹀
学名:Plectrophenax nivalis
英文名:Snow Bunting雪鹀属:麦氏鹀
学名:Plectrophenax hyperboreus
英文名:McKay’s Bunting
褐头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褐头鹦鹉(学名: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英文名:Brown-headed Parrot)是鹦鹉科大头鹦鹉属的鸟类。
褐头鹦鹉的习性、体型、个性都与塞内加尔鹦鹉及迈耶氏鹦鹉差不多,羽色较不鲜艳,性情安静,体型适中,是不错的 ,与塞内加尔鹦鹉比较起来, 棕头鹦鹉较不会有咬人的行为,说话与模仿能力则较差,在国内数量十分稀少,在国际上也是Poicephalus属中最不普遍的种类之一,共分成3种亚种,其外表差异小。分布在非洲东南部,通常筑巢于离地5-10m以上的树洞中,或是使用啄木鸟的巢穴。
中文学名:褐头鹦鹉
拉丁学名: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英文俗名:Brown-headed Parrot
命名作者:Peters, W, 1854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大头鹦鹉属(Poicephalus)
繁殖区:非洲 : se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
【中文名称】棕头鹦鹉
【中文别名】褐头鹦鹉
【拉丁学名】Poicephaluscryptoxanthus
【命名时间】W.K.H.Peters,1854
【英文名称】Brown-headedParrot
【科属分类】鸟纲、鹦形目、鹦鹉科、非洲鹦鹉族
外形特征
棕头鹦鹉的习性、体型、个性都与塞内加尔鹦鹉及迈耶氏鹦鹉差不多,羽色较不鲜艳,性情安静,体型适中,是不错的 ,与塞内加尔鹦鹉比较起来,棕头鹦鹉少有咬人的行为,说话与模仿能力则较差,Poicephalus属的鹦鹉在国内数量十分稀少,在国际上也是最不普遍的种类之一,共分成3种亚种,其外表差异小。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
这种鹦鹉的身长依照不同亚种,身长22-23cm,体重120-156g。鸟体为绿色,头部和颈部为暗棕色,连接到背部上方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浅绿色,有些鸟会带有些浅蓝色;背部下方为浅绿色,翅膀弯曲的部份、翅膀内侧覆羽和大腿连接身体的部份为黄色;翅膀外侧飞行羽蓝色;尾巴内侧橄榄棕色,尖端带有绿色;鸟喙灰白底,上鸟喙尖端灰黑色,下鸟喙灰色;虹膜黄色。幼鸟体色较暗,头部、颈部和胸部上方带有橄榄黄,虹膜深棕色,下鸟喙和蜡膜为粉红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南非东部、斯威士兰东部、祖鲁兰、莫桑比克南部、津巴布韦东南等地。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分布
生活习性
棕头鹦鹉栖息于各种不同的林地、高大的灌木区、高达1200米的红树林区,甚至达到1600米高度;喜爱有木棉树的地区,从椰子园到近水源区的森林都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地区,在南部沿海地区算是常见的鸟类,但许多地方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导致其数量非常稀少,在英属桑士巴岛的族群可能已经绝种,不少数量在祖鲁兰与川斯弗东部的保护区中。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
偏好成群结队沿着水源处到处活动。在繁殖季它们会成对活动,平时组成12只左右的族群。如果在树林中活动,身体的羽色则提供了相当好的掩蔽,即使躲在光秃的树枝后方,也不容易被察觉。它们平时偏好中等高度的树木枝干,在白天会到地面上的水坑饮水,偶尔会和同属中的海角鹦鹉(CapeParrot)一起集结活动;也会与当地一种绿鸽一起觅食,食物有无花果、浆果、种子、棕榈树的花、嫩芽、花蜜、花、小米栗、玉米和小坚果为食。时常前往椰子园觅食花朵,偶尔也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和玉米等作物。在部分地区被视为害鸟。
它们的飞行速度相当快,飞行时都会伴随相当尖锐的叫声,当觅食的时候则仅会发出较轻柔的吱喳声。
生长繁殖
棕头鹦鹉通常在3、4岁以后才会开始繁殖,在野外的繁殖季从4月到7月和9月到10月,偏好在当地一种猴面包树上筑巢。它们一次会产下1到3枚卵,孵化期为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8周,11-12周后会独立活动。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
人工豢养的棕头鹦鹉如果照顾得宜一年可以繁殖两次,可以提供30*30*50公分的厚木巢箱。它们对饲主检查巢箱非常敏感,繁殖期时最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打扰,许多鸟会因此惊慌的被草巢缠住或是受伤,若受惊吓也有可能破坏鸟蛋或弄伤幼鸟,因此饲主最好不要太常惊扰繁殖中的种鸟。成对繁殖效果较好,整年均可能繁殖。
地理分布
(3种亚种)
1.棕头鹦鹉Poicephaluscryptoxanthuscryptoxanthus
2.棕头鹦鹉坦桑尼亚亚种Poicephaluscryptoxanthustanganyikae
3.棕头鹦鹉赞比亚亚种Poicephaluscryptoxanthuszanzibaricus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d823d5ea56b3b20cf13bbac6ccc7c29d680e3057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