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柳莺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导读: 分类地位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褐柳莺的图片

褐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fuscatus,英文名:Dusky Warbler)属柳莺科柳莺属,别名达达跳、嘎叭嘴、褐色柳莺。隐匿于沿溪流、沼泽周围及森林中潮湿灌丛的浓密低植被之下,高可上至海拔4000米。翘尾并轻弹尾及两翼。主要以昆虫为食,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和海南岛等地。

中文学名:褐柳莺

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fuscatus

英文俗名:Dusky Warbler

命名作者:Blyth, 184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柳莺科(Phylloscopidae)

中文属名:柳莺属(Phylloscopus)

繁殖区:古北界 : ne Asia, nc China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7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灰色

分类地位

褐柳莺,摄于香港
褐柳莺,摄于香港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注:北方的亚种weigoldi体型较大,有时单作一物种robustus。烟柳莺有时作为褐柳莺的同种(参见郑作新,1987)。

外形特征

褐柳莺:形态特征图
褐柳莺: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1厘米)的单一褐色柳莺。外形甚显紧凑而墩圆,两翼短圆,尾圆而略凹。下体乳白,胸及两胁沾黄褐。上体灰褐,飞羽有橄榄绿色的翼缘。嘴细小,腿细长。

指名亚种眉纹沾栗褐,脸颊无皮黄,上体褐色较重。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偏黄;脚-偏褐。

叫声:鸣声为一连串响亮单调的清晰哨音,以一颤音结尾。似巨嘴柳莺但鸣声较慢。叫声为尖厉的chett…chett似击石头之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褐柳莺与巨嘴柳莺的区别:都是中国东部常见的褐色系柳莺,都喜水边、灌丛活动。

(1)褐柳莺的嘴纤细且色深;腿较细;巨嘴柳莺嘴型异常粗壮,上嘴成拱形。——此区别最为显著。

(2)褐柳莺体型稍小(11-12厘米);巨嘴柳莺体型稍大(12-13厘米)。通常来说,体型越大的柳莺行动越迟缓。巨嘴柳莺体型大,因此根据有经验的观鸟者观察,巨嘴柳莺显得更笨拙,更喜在地面活动,同时两翼及尾经常神经性的抽动。褐柳莺也有向上翘尾的动作,常在地上活动,但跳跃速度不是很慢。

(3)褐柳莺眉纹较窄而短(指名亚种眉纹后端棕色),眼先上部的眉纹有深褐色边且眉纹将眼和嘴隔开,总体感觉是“眉清目秀”;而巨嘴柳莺眼先部分界限不分明,显得较散乱。

(4)褐柳莺腰部无橄榄绿色渲染。

(5)叫声:褐柳莺的叫声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上的描述很形象,是类似于石子的摩擦声,可以将其描述为颤抖感强烈的“刺拉~”声;巨嘴柳莺与褐柳莺的音量差不多,节奏和间隔长短也类似,但音色明显不同。如果说褐柳莺的叫声是石子的摩擦声,那么巨嘴柳莺的叫声就是石子的撞击声“嗒··· 嗒···”,干脆明快,没有摩擦的那种特殊的颤音。

褐柳莺
褐柳莺
巨嘴柳莺
巨嘴柳莺
褐柳莺
褐柳莺
巨嘴柳莺
巨嘴柳莺

地理分布

褐柳莺:地理分布图
褐柳莺: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北部、西伯利亚、蒙古北部、中国北部及东部,冬季迁徙至中国南方、东南亚、印度支那及喜马拉雅山麓。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中北部;越冬在中国南方、海南岛及台湾。亚种weigoldi繁殖于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及四川西北部,越冬于云南及西藏东南部。两亚种尤其在迁徙时均为常见。

生活习性

褐柳莺,摄于印度
褐柳莺,摄于印度

主要以昆虫为食。据在长白山剖析的8个鸟胃,所吃食物以鞘翅目昆虫居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林缘和溪边灌丛与草丛中活动。喜欢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跳上跳下,不断发出近似‘嘎叭、嘎叭…’或‘答、答、答…’的叫声。繁殖期间常站在灌木枝头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唱,其声似‘欺、欺、欺、欺…’不断重复的连续叫声。有时站在枝头鸣叫,有时又振翅在空中翱翔,有时又从一个枝头飞向另一枝头,遇有干扰,则立刻落入灌丛中。

褐柳莺在我国部分为夏候鸟,部分为分冬候鸟和旅鸟。每年多在5月初开始迁来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最晚迟至10月末还见于长白山未迁走。栖息于从山脚平原到海拔4500m 的山地森林和林线以上的高山灌丛地带,尤其喜欢稀疏而开阔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林缘以及溪流沿岸的疏林与灌丛,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非繁殖期间也见于农田、果园和宅旁附近的小块丛林内。

保护现状

褐柳莺,摄于印度
褐柳莺,摄于印度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暗绿柳莺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分类地位、保护现状

暗绿柳莺的图片

暗绿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英文名:Greenish Warbler)是属于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暗绿柳莺

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英文俗名:Greenish Warbler

命名作者:Sundevall, 183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柳莺科(Phylloscopidae)

中文属名:柳莺属(Phylloscopus)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9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暗绿柳莺
暗绿柳莺

体型略小(10厘米)的柳莺。背深绿色;通常仅具一道黄白色翼斑;尾无白色;长眉纹黄白色,偏灰色的顶纹与头侧绿色几无对比。过眼纹深色,耳羽具暗色的细纹。下体灰白,两胁沾橄榄色。眼圈近白。

虹膜-褐色;嘴-上嘴角质色,下嘴偏粉色;脚-褐色。

叫声为响而尖的tiss-yip声,似白鹡鸰。也作pseeeoo叫声。鸣声似山雀,由叫声导出欢快的短句并以快速的嘟声收尾。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暗绿柳莺与叽咋柳莺的区别:暗绿柳莺翼斑粗显,过眼纹较宽。

暗绿柳莺与乌嘴柳莺、极北柳莺的区别:暗绿柳莺体小而嘴细,头较小,初级飞羽较短。而极北柳莺及双斑绿柳莺通常有第二道翼斑。

地理分布

暗绿柳莺
暗绿柳莺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北部及喜马拉雅山脉;越冬至印度、海南岛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的季候鸟。亚种viridianus繁殖于中国西北,越冬至印度;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中部至云南西北部,越冬在西藏东南部及云南南部;obscuratus繁殖于青海、西藏东部及南部,越冬于云南。

亚种分化

暗绿柳莺
暗绿柳莺

暗绿柳莺青藏亚种(学名: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obscurat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

暗绿柳莺指名亚种(学名: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trochiloide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陕西、四川、云南、西藏、贵州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暗绿柳莺新疆亚种(学名: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viridan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生活习性

暗绿柳莺
暗绿柳莺

夏季栖于高海拔的灌丛及林地,越冬于低地森林、灌丛及农田。夏季栖于高海拔的灌丛及林地,越冬于低地森林、灌丛及农田。

分类地位

暗绿柳莺
暗绿柳莺

有著者将双斑绿柳莺另作一个种(如Sibley & Monroe, 1990)或作为此种的一亚种。鉴于这些种或亚种在地理分布上基本无重叠,觉得在眼下尚无更多的资料信息时最好是将双斑绿柳莺作为暗绿柳莺超种P. trochiloides下的异域种。

保护现状

暗绿柳莺
暗绿柳莺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斑尾柳莺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斑尾柳莺的图片

白斑尾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ogilviegranti,英文名:Kloss’s Leaf Warbler)为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由原白斑尾柳莺挂墩亚种提升为独立鸟种,原白斑尾柳莺现作为云南白斑尾柳莺。外侧三枚尾羽具白色内缘,且延至外翈。具顶纹,具两道黄色翼纹,色较深,下体污白而具黄色纵纹。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中文学名:白斑尾柳莺

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ogilviegranti

英文俗名:Kloss’s Leaf Warbler

命名作者:La Touche, 192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柳莺科(Phylloscopidae)

中文属名:柳莺属(Phylloscopus)

繁殖区:东洋界 : se,c Sichuan, se Yunnan, to sc, s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9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褐色

分类地位

原白斑尾柳莺(Phylloscopus davisoni)分化为两个独立鸟种——云南白斑尾柳莺(Phylloscopus davisoni)和白斑尾柳莺(Phylloscopus ogilviegranti)。

外形特征

白斑尾柳莺形态特征
白斑尾柳莺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10.5厘米)的柳莺。上体亮绿色,具两道近黄色的翼斑;下体白而染黄;顶纹模糊,粗眉纹黄色,过眼纹近深绿色;外侧三枚尾羽具白色内缘,且延至外翈。色较深,下体污白而具黄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粉红;脚-粉褐。

叫声:鸣声似山雀,典型的高调单音节pitsu接三音节的titsui-titsui-titsui或双音节的titsu-titsu-titsu。叫声类似,为单音的pitsiu或pitsitsui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斑尾柳莺甚似冠纹柳莺及峨眉柳莺,最好以声音及行为来区别,但外侧尾羽的白色较多。峨眉柳莺的顶纹不清晰且少黄色。冠纹柳莺上体绿色较少,下体更白。

地理分布

白斑尾柳莺地理分布图
白斑尾柳莺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候鸟。本种繁殖于中国东南山区与福建西北部的武夷山,并可能于广东北部的八宝山。迁徙经中国华部。

生活习性

白斑尾柳莺(摄于广西)
白斑尾柳莺(摄于广西)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下的落叶或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也栖息于次生林和林缘灌丛地带。

两翼同时快速鼓振,与冠纹柳莺相反。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3-5只成群。常在树冠层、有时也在林下灌木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行动敏捷,快速地在叶丛间跳跃或飞来飞去,不易观察。繁殖期间鸣声清脆悦耳,其声似‘踢西欺威-踢西欺威-’。

生长繁殖

白斑尾柳莺(摄于广西)
白斑尾柳莺(摄于广西)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地上,每窝产卵3-4枚。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fced2078b5d38b1778413e16f235ecea89255c50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