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褐头凤鹛(学名:Yuhina brunneiceps,英文名:Taiwan Yuhina)为绣眼鸟科凤鹛属的鸟类,又叫冠羽画眉、台湾凤鹛。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多栖息于山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玉山。
中文学名:褐头凤鹛
拉丁学名:Yuhina brunneiceps
英文俗名:Taiwan Yuhina
命名作者:Ogilvie-Grant, 190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绣眼鸟科(Zosteropidae)
中文属名:凤鹛属(Yuhina)
繁殖区:东洋界 : Taiw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3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褐头凤鹛
中等体型(13厘米)的凤鹛。羽冠具栗色的冠盖,侧缘黑白色。黑色的髭纹成一线环耳羽伸至眼后。喉白而具黑色细纹。下体余部近白,胸沾灰,两胁有栗色杂斑,背、两翼及尾橄榄灰色。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暗黄。
叫声:圆润而甜美的叫声too, mee, jeeoo…
地理分布
褐头凤鹛
分布范围:台湾特有种。
分布状况:常见于海拔 1000~2800米的温带森林。
生活习性
褐头凤鹛
性合群活泼。藏隐于森林较低层,常加入混合鸟群。不惧生。
保护现状
褐头凤鹛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纹喉凤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纹喉凤鹛(学名:Yuhina gularis,英文名:Stripe-throated Yuhina)属绣眼鸟科凤鹛属。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阿萨姆至中国西南。小型鸟类,体长13-16cm。头顶和羽冠暗褐色或褐灰色,上体橄榄褐色,飞羽黑褐色,外侧次级飞羽表面橙黄色,构成一块纵形翼斑,极为醒目。颏、喉淡棕白色,具黑色纵纹,腹和尾下覆羽橙黄色。群鸟与其他种类混合于”鸟潮”,在开花的树顶上忙碌活动。
中文学名:纹喉凤鹛
拉丁学名:Yuhina gularis
英文俗名:Stripe-throated Yuhina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绣眼鸟科(Zosteropidae)
中文属名:凤鹛属(Yuhin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 China, c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3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纹喉凤鹛
体型略大(15厘米)的暗褐色凤鹛。羽冠突显,偏粉的皮黄色喉上有黑色细纹,翼黑而带橙棕色细纹。下体余部暗棕黄色。峨眉山的亚种色彩较淡,羽冠棕色。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偏红;脚-橘黄。
叫声:叫声为清晰而带鼻音的下滑咪叫queee。群鸟不停地嘁喳作叫。
地理分布
纹喉凤鹛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阿萨姆至中国西南。常见于海拔1100~3050米,冬季地区性地下至海拔850米的山区阔叶林。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留鸟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亚种omeiensis见于云南西北部至四川西南部(峨眉山)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四川中部都江堰、峨眉、天全、宝兴、雅安、西南部木里、峨边、马边、甘洛,云南东北部永善、西北部贡山、丽江、维西、西部泸水、盈江、漾濞、凤庆、镇康、景东、南部漾沧、绿春、文山和西藏南部聂拉木、错那和东南部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和越南西北部。
生活习性
纹喉凤鹛
在西藏地区主要栖息于海拔2800-3800m处的森林中,在云南和四川分布高度可下到海拔1800m处的山地,冬季还可下到海拔1200m处,属高山森林鸟类。多活动在常绿林和混交林及其林缘疏林灌丛中。
主要以花、花蜜、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非繁殖期多成小群或与其他小鸟混群。常在小树或灌木顶枝间活动和觅食,有时也下到林下地上灌木丛与竹丛间。
保护现状
纹喉凤鹛
纹喉凤鹛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群数量不丰富。
凤头蜂鹰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凤头蜂鹰(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是鹰科蜂鹰属的鸟类,又名东方蜂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型猛禽,全长620~650毫米。头顶往后至枕部有短羽形成的“冠”。头、翼、尾和整个背面几乎一色暗褐;尾圆,尾羽上有3~5条宽阔的黑色横带,羽端白缘。腹面白色,布有黑色条纹。凤头蜂鹰又叫蜜鹰,因为蜂鹰嗜食蜜峰、胡蜂及其幼虫,也吃鼠、蛙、蜥蜴和蛇类等。
中文学名:凤头蜂鹰
拉丁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
英文俗名:Crested Honey Buzzard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1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蜂鹰属(Perni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e 古北界, 广泛分布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58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凤头蜂鹰: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58厘米)的深色鹰。凤头或有或无。两亚种均有浅色、中间色及深色型,各似鹰鵰鵰及。上体由白至赤褐至深褐色,下体满布点斑及横纹,尾具不规则横纹。所有型均具对比性浅色喉块,缘以浓密的黑色纵纹,并常具黑色中线。飞行时特征为头相对小而颈显长,两翼及尾均狭长。
虹膜-橘黄;嘴-灰色;脚-黄色;近看时眼先羽呈鳞状为特征性。
叫声:响亮悦耳的高音四音节叫声wee-wey-uho或weehey-weehey。
凤头蜂鹰,香八拉人2011-05-11日摄于北京。
凤头蜂鹰,香八拉人2011-05-11日摄于北京。
地理分布
凤头蜂鹰: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古北界东部、印度及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具长羽冠的亚种ruficollis数量稀少,见于四川南部及云南,部分鸟作区域性迁徙。古北界东部具短羽冠的亚种orientalis繁殖于黑龙江至辽宁,冬季经华中及华东至台湾、东南各省及海南岛。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森林并不罕见。
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地。
生活习性
凤头蜂鹰
栖息于森林地带,多见单个在林缘活动。飞行具特色,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袭蜜蜂及黄蜂巢的怪习。嗜食蜂蜜、蜂蛹,也捕食小型鼠类和小型爬行类及昆虫等。常单独活动于森林边缘,到村庄农田、果园等处觅食。特别爱吃蜜蜂、胡蜂,也吃蜂蜜、蜂蜡及其它昆虫,有时还捕食鼠、蛙、蛇等小型动物。一般在高大的乔木上搭窝,有时也利用苍鹰的旧巢。
生长繁殖
凤头蜂鹰
每年5—6月产卵。卵呈灰黄色而带红褐色斑点,每窝2—3枚。孵卵期32天左右,育雏期则为40—45天。
保护现状
凤头蜂鹰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栖息地破坏: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的破坏,以及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本文Hash:be28a474978367bc0cfd8c7ace056039f4c44537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