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尾柳莺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分类地位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白斑尾柳莺的图片

白斑尾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ogilviegranti,英文名:Kloss’s Leaf Warbler)为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由原白斑尾柳莺挂墩亚种提升为独立鸟种,原白斑尾柳莺现作为云南白斑尾柳莺。外侧三枚尾羽具白色内缘,且延至外翈。具顶纹,具两道黄色翼纹,色较深,下体污白而具黄色纵纹。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中文学名:白斑尾柳莺

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ogilviegranti

英文俗名:Kloss’s Leaf Warbler

命名作者:La Touche, 192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柳莺科(Phylloscopidae)

中文属名:柳莺属(Phylloscopus)

繁殖区:东洋界 : se,c Sichuan, se Yunnan, to sc, s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9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褐色

分类地位

原白斑尾柳莺(Phylloscopus davisoni)分化为两个独立鸟种——云南白斑尾柳莺(Phylloscopus davisoni)和白斑尾柳莺(Phylloscopus ogilviegranti)。

外形特征

白斑尾柳莺形态特征
白斑尾柳莺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10.5厘米)的柳莺。上体亮绿色,具两道近黄色的翼斑;下体白而染黄;顶纹模糊,粗眉纹黄色,过眼纹近深绿色;外侧三枚尾羽具白色内缘,且延至外翈。色较深,下体污白而具黄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粉红;脚-粉褐。

叫声:鸣声似山雀,典型的高调单音节pitsu接三音节的titsui-titsui-titsui或双音节的titsu-titsu-titsu。叫声类似,为单音的pitsiu或pitsitsui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斑尾柳莺甚似冠纹柳莺及峨眉柳莺,最好以声音及行为来区别,但外侧尾羽的白色较多。峨眉柳莺的顶纹不清晰且少黄色。冠纹柳莺上体绿色较少,下体更白。

地理分布

白斑尾柳莺地理分布图
白斑尾柳莺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候鸟。本种繁殖于中国东南山区与福建西北部的武夷山,并可能于广东北部的八宝山。迁徙经中国华部。

生活习性

白斑尾柳莺(摄于广西)
白斑尾柳莺(摄于广西)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下的落叶或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也栖息于次生林和林缘灌丛地带。

两翼同时快速鼓振,与冠纹柳莺相反。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3-5只成群。常在树冠层、有时也在林下灌木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行动敏捷,快速地在叶丛间跳跃或飞来飞去,不易观察。繁殖期间鸣声清脆悦耳,其声似‘踢西欺威-踢西欺威-’。

生长繁殖

白斑尾柳莺(摄于广西)
白斑尾柳莺(摄于广西)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地上,每窝产卵3-4枚。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腰雨燕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的图片

白腰雨燕(学名:Apus pacificus,英文名:Pacific Swift)属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因腰白得名,是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体型和习性与楼燕相似。大多集飞在近山地带;天雨时,常在高空中作不停的绕圈环飞,所以通称雨燕。

中文学名: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pacificus

英文俗名:Pacific Swift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分类地位

Leader 2011 的研究结论是白腰雨燕可分为四种:

白腰雨燕 Fork-tailed/Pacific Swift(Apus pacificus):繁殖地自西伯利亚到曰本,在东南亚至塔斯蔓尼亚渡冬。 藏雨燕 Salim Ali’s Swift (Apussalimali):青藏高原繁殖,尾较长,白腰较窄。 布莱氏雨燕 Blyth’s Swift (Apusleuconyx):在喜山边绿的尼泊尔、不丹繁殖。 库氏雨燕 Cook’s Swift (Apuscooki):在东南亚北部的石灰岩洞繁殖,身上有闪绿色,尾义较短,并且只作短程迁涉。

IOC 的世界名录2.10 已接受此分类方案。

外形特征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

叫声:嗡嗡地叫或叽叽喳喳,并有长长的高音尖叫skree-ee-ee。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腰雨燕 与小白腰雨燕的区别:白腰雨燕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地理分布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东亚,迁移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的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及青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岛及新疆西北部。亚种kanoi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

生活习性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成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常与其他雨燕混合。飞行比针尾雨燕速度慢,进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

生长繁殖

巢以杂草、水藻等混着口涎,粘成杯状,密集营于岩隙或山洞内。在云南南部,此鸟较常见,附近居民常取其巢窝,泡水蒸后,除掉渣滓,提出精粹部分,制成所谓“土燕窝”。国内市上见到的真正“燕窝”,来自东南亚。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亚种分化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中国有两个亚种:一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另一在华中、华南一带繁殖,秋天南迁至东南亚,马来群岛以至澳大利亚越冬。

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腰雨燕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的图片

白腰雨燕(学名:Apus pacificus,英文名:Pacific Swift)属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因腰白得名,是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体型和习性与楼燕相似。大多集飞在近山地带;天雨时,常在高空中作不停的绕圈环飞,所以通称雨燕。

中文学名: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pacificus

英文俗名:Pacific Swift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分类地位

Leader 2011 的研究结论是白腰雨燕可分为四种:

白腰雨燕 Fork-tailed/Pacific Swift(Apus pacificus):繁殖地自西伯利亚到曰本,在东南亚至塔斯蔓尼亚渡冬。 藏雨燕 Salim Ali’s Swift (Apussalimali):青藏高原繁殖,尾较长,白腰较窄。 布莱氏雨燕 Blyth’s Swift (Apusleuconyx):在喜山边绿的尼泊尔、不丹繁殖。 库氏雨燕 Cook’s Swift (Apuscooki):在东南亚北部的石灰岩洞繁殖,身上有闪绿色,尾义较短,并且只作短程迁涉。

IOC 的世界名录2.10 已接受此分类方案。

外形特征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

叫声:嗡嗡地叫或叽叽喳喳,并有长长的高音尖叫skree-ee-ee。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腰雨燕 与小白腰雨燕的区别:白腰雨燕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地理分布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东亚,迁移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的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及青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岛及新疆西北部。亚种kanoi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

生活习性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成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常与其他雨燕混合。飞行比针尾雨燕速度慢,进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

生长繁殖

巢以杂草、水藻等混着口涎,粘成杯状,密集营于岩隙或山洞内。在云南南部,此鸟较常见,附近居民常取其巢窝,泡水蒸后,除掉渣滓,提出精粹部分,制成所谓“土燕窝”。国内市上见到的真正“燕窝”,来自东南亚。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亚种分化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中国有两个亚种:一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另一在华中、华南一带繁殖,秋天南迁至东南亚,马来群岛以至澳大利亚越冬。

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3722d7337e2bf4dfdb518fd155027e0c44d60fc3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