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杜鹃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八声杜鹃的图片

八声杜鹃(学名:Cacomantis merulinus,英文名:Plaintive Cuckoo)是杜鹃科八声杜鹃属的鸟类,俗名八声喀咕、哀鹃、八声悲鹃、雨鹃。体小(21厘米)的灰褐色及棕色杜鹃,成鸟灰头棕腹无横纹,亚成鸟全身横纹,与栗斑杜鹃的区别在于无眼纹。八声杜鹃主要分布在印度东部、中国南部、大巽他群岛、苏拉威西及菲律宾等地。该物种已被列入三有保护鸟类名录。

中文学名:八声杜鹃

拉丁学名:Cacomantis merulinus

英文俗名:Plaintive Cuckoo

命名作者:Scopoli, 1786

中文目名:鹃形目(Cuculiformes)

中文科名:杜鹃科(Cuculidae)

中文属名:八声杜鹃属(Cacomantis)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to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9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八声杜鹃:左为亚成鸟
八声杜鹃:左为亚成鸟

体小(21厘米)的灰褐色及棕色杜鹃。

成鸟:头灰,背及尾褐,胸腹橙褐色。

亚成鸟:上体褐而具黑色横斑,下体偏白而多横斑,似栗斑杜鹃成鸟,但无过眼线。

虹膜-绯红;嘴-上黑下黄;脚-黄色。

叫声:哀婉的哨音tay?ta?tee, tay?ta?tee,速度音高均升,有时晚上能听见。另种叫声为两三个哨音减弱为一连串下降的pwee, pwee, pwee, pee?pee?pee?pee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栗斑杜鹃
栗斑杜鹃

八声杜鹃亚成鸟和栗斑杜鹃的区别:两者同属,都是褐色多横斑的小型杜鹃。区别在于:

(1)八声杜鹃的叫声为八声;栗斑杜鹃叫声为四声(繁殖期音节增多)。

(2)八声杜鹃亚成鸟下体橙褐色,无过眼线;栗斑杜鹃具有过眼纹,面部偏白色,下体偏白。

地理分布

八声杜鹃
八声杜鹃

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东至菲律宾、苏拉威西岛、爪哇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至福建等以南大陆、广东、海南等地,多栖息于村边、果园、公园及庭院的树木以及甚至见于路旁的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

分布范围:印度东部、中国南部、大巽他群岛、苏拉威西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及季节性候鸟,上至海拔2000米。亚种querulus繁殖于西藏东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广西、广东及福建;在海南岛为留鸟。

生活习性

八声杜鹃:亚成鸟
八声杜鹃:亚成鸟

叫声:哀婉的哨音tay?ta?tee, tay?ta?tee,速度音高均升,有时晚上能听见。另种叫声为两三个哨音减弱为一连串下降的pwee, pwee, pwee, pee?pee?pee?pee声。

习性:喜开阔林地、次生林及农耕区,包括城镇村庄。常被小型鸟群围攻。叫声熟悉于耳,但却难见其鸟。

生长繁殖

就像其他杜鹃科大多数鸟类一样,八声杜鹃也营巢寄生。

八声杜鹃寄生于长尾缝叶莺
八声杜鹃寄生于长尾缝叶莺
八声杜鹃寄生于长尾缝叶莺
八声杜鹃寄生于长尾缝叶莺

亚种分化

八声杜鹃华南亚种(学名:Cuculus merulinus querulus)。分布于印度半岛至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至福建等以南大陆、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噪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噪鹃的图片

噪鹃(学名:Eudynamys scolopaceus,英文名:Asian Koel)是鹃形目杜鹃科噪鹃属的鸟类,俗名嫂鸟、鬼郭公、哥好雀、婆好。和其他杜鹃科的鸟类一样,营巢寄生,借乌鸦、卷尾及黄鹂的巢产卵。活动于居民点附近树木茂盛的地方、从山地的大森林至丘陵以及村边的疏林都有踪迹,但习性隐蔽,难得一见。叫声独特。

中文学名:噪鹃

拉丁学名:Eudynamys scolopaceus

英文俗名:Asian Koe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鹃形目(Cuculiformes)

中文科名:杜鹃科(Cuculidae)

中文属名:噪鹃属(Eudynamy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also Lesser Sund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0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噪鹃:形态特征图
噪鹃:形态特征图

体大(42厘米)的杜鹃。全身黑色(雄鸟)或白色杂灰褐色(雌鸟),嘴绿色。

雄鸟:全身纯色(蓝黑色),但幼鸟也具斑点。

雌鸟:全身布满白色斑点且尾羽具有规则显著的白色横纹。

虹膜-红色;嘴-浅绿;脚-蓝灰。

叫声:日夜发出嘹亮kow?wow声,重音在第二音节,重复多达12次,音速音高渐增。也有更尖声刺耳、速度更快的kuil, kuil, kuil, kuil声。

噪鹃雄鸟
噪鹃雄鸟
噪鹃雌鸟
噪鹃雌鸟
噪鹃:雄鸟亚成
噪鹃:雄鸟亚成
噪鹃:雌鸟亚成
噪鹃:雌鸟亚成

生活习性

昼夜不停的响亮叫声吸引着观鸟者,但几乎无人见过此鸟,因其极隐蔽,常躲在稠密的红树林、次生林、森林、园林及人工林中。

噪鹃
噪鹃
噪鹃雌鸟
噪鹃雌鸟

生长繁殖

噪鹃雌鸟,作者鸟之缘,拍摄日期 : 2010:06:02
噪鹃雌鸟,作者鸟之缘,拍摄日期 : 2010:06:02

和其他杜鹃一样,具有巢寄生的特性,借乌鸦、卷尾及黄鹂的巢产卵。繁殖期3~8月,自己不营巢和孵卵,通常将卵产在黑领椋鸟、喜鹊和红嘴蓝鹊等鸟巢中,由别的鸟代孵代育。

地理分布

噪鹃:地理分布图
噪鹃:地理分布图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南太平洋诸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自四川东向秦岭至淮河、长江口及这范围以南大陆、海南等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亚种chinensis为中国北纬35°以南大多数地区夏季繁殖鸟;Harterti为海南岛的留鸟。

亚种分化

噪鹃
噪鹃

噪鹃华南亚种(学名:Eudynamys scolopacea chinensis)。分布于中南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自四川东向秦岭至淮河、长江口及这范围以南大陆、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州。

噪鹃海南亚种(学名:Eudynamys scolopacea hartert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海口。

保护现状

噪鹃雄鸟,作者鸟之缘,拍摄日期 : 2010:06:02
噪鹃雄鸟,作者鸟之缘,拍摄日期 : 2010:06:02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曳尾鹱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曳尾鹱的图片

曳尾鹱(学名:Puffinus pacificus,英文名:Wedge-tailed Shearwater)是鹱科鹱属的鸟类。

曳尾鹱(英文名Wedge-tailed Shearwater,拉丁学名:Puffinus pacificus)为鹱科剪水鹱属的鸟类,俗名长尾水鸟、楔尾鹱。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台湾岛等地,常见于远洋的岛屿以及产卵于洞穴中。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克马德克群岛。

鹱读音 hù

中文学名:曳尾鹱

拉丁学名:Puffinus pacificus

英文俗名:Wedge-tailed Shearwater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

中文科名:鹱科(Procellariidae)

中文属名:鹱属(Puffinus)

繁殖区:太平洋, 印度洋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8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曳尾鹱浅
曳尾鹱浅

曳尾鹱为中等体型(43厘米)、翼长而尾呈楔形的鹱。

有深浅两色型。深色型:全身深巧克力色。浅色型:上体褐色,下体近白,翼下缘及尾下覆羽深色。

虹膜-褐色;嘴-深灰;脚-肉色。

地理分布

两种不同羽色的曳尾鹱
两种不同羽色的曳尾鹱分布范围:繁殖于印度洋及太平洋热带海域的岛屿。

分布状况:在中国近海非常罕见。迷鸟可能见于东南亚的任何水域。在澎湖列岛海域、台湾及中国南海有记录。2012年8月,曳尾鹱乘着台风“海葵”首次出现在上海。

生活习性

曳尾鹱飞行
曳尾鹱飞行飞行低,偶尔身子两侧倾斜而向下俯冲,常紧贴水面滑翔以至向下扑翼时翼尖触及水面。

叫声:于海上无声。

生长繁殖

曳尾鹱的鸟卵
曳尾鹱的鸟卵

亚种分化

曳尾鹱台湾亚种(学名:Puffinuspacificuscuneatus)。分布于台湾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夏威夷和小笠原群岛。

本文Hash:236b3cfc79992d044a21cfa4800c7ca059454b04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