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钩嘴翠鸟(学名:Melidora macrorrhina,英文名:Hook-bill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钩嘴翠鸟属的唯一种。上嘴端向下弯曲。钩嘴翠鸟在被白蚁蚀空的树干上筑巢,选择背阴处,一般位于地面3到6米。
中文学名:钩嘴翠鸟
拉丁学名:Melidora macrorrhina
英文俗名:Hook-bill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Lesson, 182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钩嘴翠鸟属(Melidora)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Guine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钩嘴翠鸟身长27cm,雌鸟体重85-110g,雄鸟体重90-110 g。头顶和前额是黑色羽毛,两侧有斑点状宝石蓝色的羽毛装饰。该鸟眼先黑色,白领,脖子上有断续的黑色圆圈。翕、背部、尾巴、翅膀深棕色,有鳞片黄斑分布其上。下体和分尾完全白色,往往或多或少有浅黄色,粉红色或黄色色调。有些钩嘴翠鸟的下颏,喉咙及胸部的镶着精细的黑色纹。上颌骨有黑颜色。虹膜深褐绿色,腿灰色。成年雌鸟不同于雄鸟,前额和顶部的羽毛有一道黄绿色的纹。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洲界的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钩嘴翠鸟在其生活的地区的低地森林和树丛中很常见,尤其是低于700米的区域,它们有可能达到的高度为海拔1280米。一般活动在雨林森林、柚木种植园或橡胶园,也有少数甚至进入城市。
大部分活动时间在黄昏和晚上。它们常在茂密的森林鸣叫,有时在夜间,特别是黎明前。有月亮的时候,它呼声不断,常引得一些鸟类应对模仿它们的声音。钩嘴翠鸟一般栖息在高大树木的顶部,通常在阴凉处。
食物和摄食行为人们知之甚少,往往只能参照和它同地区的翠鸟生活方式来推断。主要以大型昆虫(包括竹节虫)和青蛙为食。
生长繁殖
钩嘴翠鸟在被白蚁蚀空的树干上筑巢,选择背阴处,一般位于地面3到6米。鸟巢11至12公分。雌鸟每次产2枚卵。雄鸟参与孵化。繁殖期一般在干旱季节,从7月至10月。
亚种分化
1.Melidora macrorrhina waigiuensis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卫古岛(Waigeo Island)。
2.Melidora macrorrhina macrorrhina 分布于巴塔塔岛(Batanta Island)、苏拉瓦提(Salawati)、和新几内亚。
3.Melidora macrorrhina jobiensis 分布于新几内亚。
白领翡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白领翡翠(学名:Todiramphus chloris,英文名:Collar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林翡翠属的鸟类。
白领翡翠(学名:Todirhamphus chloris,英文名:White-collared Kingfisher、Collared Kingfisher、Half-collared Kingfisher)属佛法僧目翠鸟科白领翡翠属,又叫半领翡翠。中等体型(24厘米)的蓝白色翡翠鸟,以白色的颈环及下体为识别特征。分布于东南亚、南亚至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以及非洲中南部。
中文学名:白领翡翠
拉丁学名:Todiramphus chloris
英文俗名:Collar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林翡翠属(Todiramphus)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also ne 非洲 and Arabian Penin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7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领翡翠
中等体型(24厘米)的蓝白色翡翠鸟。头顶、两翼、背及尾呈亮丽蓝绿色;过眼线黑色;嘴上部具白点。以白色的颈环及下体为识别特征(下体为白色或米黄色)。
虹膜-褐色;嘴-上嘴深灰,下嘴浅灰;脚-灰色。
叫声:降调的粗声啼叫chew?chew?chew?chew?chew或双音的chek?chek, chek?chek, chek?chek声。
不同亚种特征
白领翡翠不同亚种的头部特征,分别是: T. c. armstrongi (上), T. c. solomonis (中), T. c. chloris (下)
有些亚种眼上方可能具有白色或米黄色眉纹,有些亚种则在眼先处具有白斑。可能具有黑色贯眼纹。不同亚种头部颜色略有变化,腹部可能为白色或米黄色。
地理分布
白领翡翠
分布范围:南亚及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以及非洲中南部地区。
分布状况:海滨常见的翡翠鸟,在中国仅为边缘分布。江苏沿海曾有记录,可能出现于南沙群岛。
生活习性
白领翡翠
习性:栖于岩石或树上,捕食于沿海或近水开阔区域包括花园、人工林及城镇。
白领翡翠活动于沿海或近水开阔区域及淡水渠道、芦苇丛、森林、河流、湖泊沿岸、泻湖、河口周围的灌木丛、包括花园、人工林及城镇。栖于岩石或树上。主要食物是罗非鱼、鲤、蟹,蛙和水生昆虫。
生长繁殖
白领翡翠
筑巢的方式和行为非常类似普通翠鸟,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6-7厘米高,直径60至90厘米长。直并稍倾斜。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产卵期因区域而异:在坦桑尼亚从1月至5月和10月,在津巴布韦从7月到3月和9月至10月,在赞比亚从2月至3月,在南非6月和8月至10月。
亚种分化
白领翡翠,摄于北京
白领翡翠,摄于香港
白领翡翠全世界共包括49个亚种,在中国仅有1个亚种(白领翡翠华东亚种 Todirhamphus chloris armstrongi):
1. Todirhamphus chloris abyssinicus:分布于红海海岸、苏丹、索马里和沙特阿拉伯。
2. Todirhamphus chloris alberti:分布于所罗门,从布卡和布干维尔东至佛罗里达和瓜达尔卡纳尔岛。
3. Todirhamphus chloris albicilla:分布于马里亚纳群岛(塞班,天宁岛)。
4. Todirhamphus chloris amoenus:分布于所罗门群岛的伦内尔和贝罗纳。
5. Todirhamphus chloris armstrongi:分布于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和中国江苏。
6. Todirhamphus chloris azelus:分布于苏门答腊西南部。
7. Todirhamphus chloris bennetti:分布于新爱尔兰。
8. Todirhamphus chloris brachyurus:分布于圣克鲁斯岛。
9. Todirhamphus chloris chloris:分布于苏拉威西、巴布亚新几内亚。
10. Todirhamphus chloris chloropterus:分布于印尼西部苏门答腊群岛。
11. Todirhamphus chloris collaris:分布于菲律宾。
12. Todirhamphus chloris colonus:分布于路易西亚德群岛。
13. Todirhamphus chloris davisoni:分布于安达曼群岛,以及附近的椰子岛。
14. Todirhamphus chloris erromangae:分布于瓦努阿图。
15. Todirhamphus chloris eximius:分布于斐济南部卡达瓦岛(Kadavu Island)。
16. Todirhamphus chloris humii:分布于西孟加拉、缅甸(包括墨群岛)和马来西亚半岛、刁曼岛和苏门答腊岛东北。
17. Todirhamphus chloris juliae:分布于瓦努阿图的安巴和埃法特岛。
18. Todirhamphus chloris kalbaensis:分布于阿拉伯海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
19. Todirhamphus chloris laubmannianus:分布于苏门答腊(除东北海岸)、婆罗洲、邦加群岛。
20. Todirhamphus chloris mala:分布于马莱塔(所罗门群岛)。
21. Todirhamphus chloris manuae:分布于美属萨摩亚的奥福岛、奥洛塞加岛。
22. Todirhamphus chloris marinus:分布于斐济东部的劳列岛。
23. Todirhamphus chloris matthiae:分布于圣马蒂亚斯岛(俾斯麦群岛)。
24. Todirhamphus chloris melanodera:分布于圣克鲁斯岛瓦尼科罗口。
25. Todirhamphus chloris novaehiberniae:分布于新爱尔兰西南部。
26. Todirhamphus chloris nusae:分布于新汉诺威,新爱尔兰(除西南)和费尼岛。
27. Todirhamphus chloris occipitalis:分布于尼科巴群岛。
28. Todirhamphus chloris orii:分布于北马里亚纳群岛(罗塔)。
29. Todirhamphus chloris ornatus:分布于圣克鲁斯岛。
30. Todirhamphus chloris owstoni:分布于马里亚纳群岛。
31. Todirhamphus chloris palmeri:分布于爪哇岛,巴厘岛。
32. Todirhamphus chloris pavuvu:分布于所罗门群岛。
33. Todirhamphus chloris pealei:分布于图图伊拉岛(美属萨摩亚)。
34. Todirhamphus chloris pilbara::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北到埃克斯茅斯海湾。
35. Todirhamphus chloris regina:分布于波利尼西亚中部。
36. Todirhamphus chloris sacer:分布于汤加中南部。
37. Todirhamphus chloris santoensis:分布于圣克鲁斯岛的圣埃斯皮里图和马洛。
38. Todirhamphus chloris solomonis:分布于所罗门群岛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和邻近岛屿。
39. Todirhamphus chloris sordidus:分布于阿鲁岛和澳大利亚东北海岸。
40. Todirhamphus chloris sororum:分布于所罗门群岛的马拉帕拉岛。
41. Todirhamphus chloris stresemanni:分布于新几内亚和新不列颠岛。
42. Todirhamphus chloris tannensis:分布于瓦努阿图的塔纳岛。
43. Todirhamphus chloris teraokai:分布于帕劳。
44.Todirhamphus chloris torresianus:分布于瓦努阿图。
45. Todirhamphus chloris tristrami:分布于新不列颠岛。
46. Todirhamphus chloris utupuae:分布于圣克鲁斯岛中部。
47. Todirhamphus chloris vicina:分布于圣克鲁斯岛北部。
48. Todirhamphus chloris vidali:分布于印度喀拉拉邦。
49. Todirhamphus chloris vitiensis:分布于斐济的瓦努阿岛,塔韦马尼岛,维提岛。
斑嘴鹈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斑嘴鹈鹕(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英文名:Spot-billed Pelican)为鹈鹕科鹈鹕属的鸟类,俗名花嘴鹈鹕、塘鹅、犁鹕、逃河、淘河、淘鹅。繁殖在中亚地带及欧亚洲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以南的东部地区、偶见于新疆、云南、繁殖在东南部等地,一般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河川、湖泊等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斑嘴鹈鹕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斑嘴鹈鹕
拉丁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
英文俗名:Spot-billed Pelica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鹈鹕科(Pelecanidae)
中文属名:鹈鹕属(Pelecanus)
繁殖区:东洋界 : se India, Sri Lanka, Sumatr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6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为大型涉禽。体长140~160厘米,体重约10~12公斤。喙长而宽大,有蓝黑色斑点,上喙尖端呈钩状,下喙具有发达的暗紫色皮肤质喉囊。颈部较长,呈白色,枕部具有粉红色羽冠,后颈部有一条粉红色翎羽。体背羽为灰褐色,初级和次级飞羽及大覆羽为黑褐色,腹羽呈白色,胸部羽呈矛状。尾部比较短,呈银灰色。后肢短,生于腹部靠后,趾间有全蹼。
体型甚大(140厘米)的灰色鹈鹕。以体羽灰色,嘴具蓝色斑点为特征。两翼深灰,体羽无黑色,喉囊紫色且具黑色云状斑。
虹膜-浅褐;眼周裸露皮肤-偏粉;嘴-粉红;脚-褐色。
叫声:繁殖期发出沙哑的嘶声。
斑嘴鹈鹕:成鸟,非繁殖羽
斑嘴鹈鹕:亚成鸟
地理分布
斑嘴鹈鹕
分布范围:繁殖于印度西南部、斯里兰卡、缅甸及中国东部;可能在东南亚、菲律宾 也有分布。往南迁移。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的分布状况不确定。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留鸟,分布于中国华东及华南沿海从江苏至广西、云南南部、海南岛。山东偶尔有过境记录。然而这些记录均可疑,可能与卷羽鹈鹕有混淆。在中国可能已绝迹。
生活习性
斑嘴鹈鹕
结大群生活。栖居于有荫的沿海港口、河口、湖泊及大型河流。善游泳,飞翔力亦强,两翅扇动缓慢而有力,亦常在水面上空翱翔。游泳时颈伸得较直,嘴斜朝下。
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蛙、甲壳类、蜥蜴、蛇等。
生长繁殖
斑嘴鹈鹕
结群营巢。通常营巢于湖边和沼泽湿地中高大的树上。巢相当庞大,用树枝和干草构成。每窝产卵3-4枚,卵乌白色,大小为81-83mm×47-58mm,平均79mm×53mm。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
亚种分化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新疆亚种(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 crispus)。分布于繁殖在中亚地区及欧洲东南部、冬迁亚洲西南部、印度、偶见于埃及以及中国大陆的繁殖在罗布泊地区、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偶见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南斯拉夫Damatia。
斑嘴鹈鹕指名亚种(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 philippensis)。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以至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繁殖于长江下游、福建、冬迁两广及云南、偶见于河北、山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群岛。
本文Hash:bb5aefd31a118d717a4f6aa1acbd756052720087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