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纹腹小鸮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纵纹腹小鸮的图片

纵纹腹小鸮(学名:Athene noctua)属鸮形目鸱鸮科小鸮属,英文名 Little Owl(小鸮)。是体型很小的猫头鹰。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和伊朗等地,在中国仅分布于四川的宝兴和雅江等地。体长20-27.5厘米。捕食昆虫、蚯蚓、两栖动物以及小型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善奔跑。部分地昼行性。矮胖而好奇,常神经质地点头或转动。有时以长腿高高站起。快速振翅作波状飞行。常立于篱笆及电线上。能徘徊飞行。繁殖期一般为5-7月。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纵纹腹小鸮

拉丁学名:Athene noctua

英文俗名:Little Owl

命名作者:Scopoli, 1769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小鸮属(Athene)

繁殖区:古北界, 非洲 : 广泛分布 古北界; n, ne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49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纵纹腹小鸮
纵纹腹小鸮

体小(23厘米)而无耳羽簇的鸮鸟。头顶平,眼亮黄而长凝。浅色的平眉及宽阔的白色髭纹使其看似狰狞。上体褐色,具白色纵纹及点斑。下体白色,具褐色杂斑及纵纹。肩上有两道白色或皮黄色的横斑。

虹膜-亮黄色;嘴-角质黄色;脚-白色,被羽。

叫声:日夜作占域叫声,为拖长的上升goooek声。雌鸟以假嗓回以同样叫声。也发出响亮刺耳的keeoo或piu声。告警时作尖厉的Kyitt, Kyitt叫声。

纵纹腹小鸮:黑白绘图
纵纹腹小鸮:黑白绘图
纵纹腹小鸮:黑白绘图
纵纹腹小鸮:黑白绘图

地理分布

纵纹腹小鸮
纵纹腹小鸮

纵纹腹小鸮在国外分布于欧洲、非洲东北部、亚洲西部和中部、俄罗斯、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锡金、不丹、蒙古和朝鲜等地。

在我国分布于新疆、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广西、贵州、陕西、宁夏等地。

分布范围:西古北界、中东、东北非、中亚至中国东北。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广布于中国北方及西部的大多数地区,高可至海拔4600米。

生活习性

饥肠辘辘的纵纹腹小鸮幼鸟盼着母亲早点回来
饥肠辘辘的纵纹腹小鸮幼鸟盼着母亲早点回来

纵纹腹小鸮在各地均为留鸟,栖息于低山丘陵、林缘灌丛和平原森林地带,也出现在农田、荒漠和村庄附近的树林中。主要在白天活动,常在大树顶端和电线杆上休息。飞行迅速,主要通过等待和快速追击来捕猎食物。

叫声多变,主要是一种哀婉的声音,在短暂的间歇中不断反复,此外还常有一种尖叫声。

食物主要是鼠类和鞘翅目昆虫,也吃小鸟、蜥蜴、蛙等小型动物。在追捕猎物的时候,不仅同其他猛禽一样从空中袭击,而且还会利用一双善于奔跑的双腿去追击。

生长繁殖

纵纹腹小鸮
纵纹腹小鸮

繁殖期为5—7月。雄鸟和雌鸟在黄昏和拂晓时的鸣声增多,活动增强,相互追逐、嬉戏。雄鸟用伸颈耸羽,左右摆动等方式来炫耀雌鸟。通常营巢于悬崖的缝隙、岩洞、废弃建筑物的洞穴等处,有时也在树洞或自己挖掘的洞穴中营巢。

每窝产卵2—8枚,通常为3—5枚。卵的颜色为白色。

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8一29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双目紧闭,勉强抬头,侧身横躺,全身具有黄白色的绒羽,头大、颈细,嘴峰为肉青色,需要亲鸟喂养45—50天才能飞翔。

亚种分化

纵纹腹小鸮
纵纹腹小鸮

亚种 orientalis 分布在新疆西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

亚种 ludlowi 分布于西藏西部、南部及东部;

亚种 impasta分布于青海、甘肃及四川;

亚种 plumipes 由甘肃西南部以东至山东,北至大兴安岭。

它在各地都是留鸟,并且十分地常见。

纵纹角鸮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地理分布、亚种分化

纵纹角鸮的图片

纵纹角鸮(学名:Otus brucei,英文名:Pallid Scops Owl)是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

纵纹角鸮(读音:zòng wén jiǎo xiāo)是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这种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中文学名:纵纹角鸮

拉丁学名:Otus brucei

英文俗名:Pallid Scops Owl

命名作者:Hume, 1872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角鸮属(Otus)

繁殖区:古北界 : sw, c

非繁殖区:nw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8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鸟种简介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邮票: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拼音:zòngwénjiǎoxiāo)(学名:Otusbrucei)为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分布于前苏联、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外形特征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Striated Scops Owl,似灰色型的红角鸮,但上体沙灰色较淡,且顶冠或后颈无白点,下体灰色较重并具清晰的黑色条纹。幼鸟下体遍布横斑。夜晚依声而辨最好。虹膜黄色;嘴角黄色,尖端较暗,下嘴较淡,脚灰色,爪暗角色。叫声:叫声轻柔如鸽。雄鸟发出铿锵而嘹亮的低调whoop声,每五秒钟约重复八次;也作较长声的whaoo叫,每3~5秒一次,或为ooo-ooo…ooo-ooo声。

灰色的耳羽簇和面盘均较明显,面盘四周的皱领也呈灰色并具暗褐色尖端。后颈没有点斑。体色为淡灰色或淡黄褐色,具细的黑色虫蠹状斑和纵纹。第一枚初级飞羽上具有淡茶黄色的斑,其余飞羽的外上具3—4道白色横斑。尾羽为赭灰色,具有暗褐色虫蠹状斑和不清晰的淡色横斑。颏为白色,其余下体淡黄白色,也具有暗灰褐色虫蠹状斑和黑色纵纹,尤其是胸部的黑色纵纹较为粗著。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的跗跖被羽到趾部,颜色为皮黄色,具暗褐色纵纹。

生活习性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区的农田和森林地带,尤以低山河谷森林、耕地附近的树丛、果园以及住宅附近的树林中较为多见,有时也出现于有植物覆盖的荒野和半荒漠地区,甚至在海拔2800米的亚高山地区也可以见到。一般单独或成对,多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叫声单调,为双音节的声音,经常长时间地反复鸣叫。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小型啮齿类和鸟类等。

生长繁殖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纵纹角

繁殖为4-6月。营巢于树洞中,也常利用鸦类的旧巢或者在墙壁洞中、建筑物上营巢。每窝产卵4一6枚。雌鸟孵卵。

保护现状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

1、《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Ⅱ,生效年代:1997年

2、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年

3.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地理分布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东至巴基斯坦及中国西部;越冬于印度西北部及西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甚为罕见。于新疆西部的昆仑山脉及喀什地区有过记录。或有繁殖。纵纹角鴞在我国极为罕见,仅于1908年在新疆西部乌什附近采集到一只雄鸟,以后还分别在喀什和昆仑山等地有过记录,可能是迷鸟或夏候鸟。另外在80年代还有人在山东青岛的崂山见到过,这个记录尚待进一布证实。 习性:同其他角鸮。栖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有林区、果树区及灌溉农田。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亚种分化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指名亚种(学名:OtusbruceibruceiHume,1872)

(学名:OtusbruceiexiguusMukherjee1958)

(学名:OtusbruceiobsoletusCabanis,1875)

(学名:OtusbruceisemenowiZarudny&Harms,1902)

本文Hash:ec7f474da766f15ea87e14df44ef2a02c4bce2df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