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亚种分化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经济价值 保护现状
高原山鹑(学名:Perdix hodgsoniae,英文名:Tibetan Partridge)是雉科山鹑属的鸟类。
高原山鹑(学名:Perdix hodgsoniae)为雉科山鹑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以及中国的青藏高原、甘肃、四川等地,多栖息于苔藓高原、金雀花矮树丛、山脚、雅鲁藏布江边的庄稼地、牧场以及矮树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
中文学名:高原山鹑
拉丁学名:Perdix hodgsoniae
英文俗名:Tibetan Partridge
命名作者:Hodgson, 1856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山鹑属(Perdix)
繁殖区:古北界 : c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高原山鹑
雄性成鸟:头顶栗紫色,杂以黑色;枕和后颈黑色,杂以棕白色羽干和横斑;额基连以狭窄黑斑。从额直至后颈的眼上纹,以及眼先和颊等均为棕白色。下部有一短的黑色细纹;眼下有黑色块斑,宽约10毫米,长达15毫米,下伸向喉部,其上端后面与黑褐色耳连;赤色块斑有棕色细纹;耳羽具白色羽干纹;后颈和颈侧具褐色半环状项带(最宽处约15毫米)。
自背以至尾上覆羽棕白,而具排列整齐的黑褐色横斑;中央尾羽略同;不过黑斑较粗,棕白部分还杂以若断若续的黑色斑纹;外侧尾羽棕栗,有时缀黑;肩及翅上覆羽毛三级飞羽等棕黄,而具较粗的黑色横斑及白色羽干纹;有些黑斑较沾级飞褐色,次级飞羽黑褐色较深,内外均具较宽的浅棕色横斑,外的黑褐部分还布以栗色虫虫蠹纹。喉侧长,但不变尖,颏和闪颈白色;胸侧栗色;沿着项带前以若断若续的黑统一计划,形成黑圈;胸羽黑色,羽端白色,具栗色横斑(约4-5毫米宽);腹部白色;尾下覆羽略带黄色,羽基黑褐色。雌性成鸟与性成鸟相似。
虹膜红棕色;眼周裸露部分暗红色;嘴淡角绿色;跗躔和趾淡绿棕色或角绿色;爪黑色。
鉴别特征
体形似斑翅山鹑,但上体富于黑色横斑,所以显得更暗和斑杂;下体亦具黑色横斑。眼下具一较宽的黑色斑块,易于辨识。
亚种分化
高原山鹑
生活习性
高原山鹑
高原山鹑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高山苔原高原和亚高山矮树丛和灌丛地区,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现象,冬季可下到2500~3000左右的生长有稀疏金雀花、矮树丛、杜松和石楠属植物的多岩山脚地带。除繁殖期外常成10多只的小群生活,善于奔跑,在地上和灌丛中奔跑迅速,即使在受惊时也不起飞,而是在地上疾速奔跑逃窜,在不得已时才飞翔。起飞比较灵活,飞翔也很快,还能滑翔,特别是往山下去时主要通过滑翔,一般不往山下奔跑。嘈杂的叫声如scherrrrrreck-scherrrrreck。被驱赶时发出尖厉的chee, chee, chee, chee, chee声。
主要以高山植物和灌木的叶、芽、茎、浆果、种子、草籽、苔藓等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高原山鹑
3~4月间即开始鸣叫和出现求偶行为。鸣叫多在清晨和黄昏。鸣叫声似“嗒卡、嗒卡”,彼此呼唤时常发出“嘁嘁喳喳”声。成对以后即离开群体,占区营巢。
营巢于富有灌丛和蒿草的平原沟谷、溪流、干草地,草原幼林和山区疏林、树丛地区。巢多置于地上高草丛中或灌丛下,有灌木和草的隐蔽,一般很难发现。雄鸟和雌鸟往往共同营巢。巢的结构甚为简单,主要是在松软的地上凹处刨一个浅坑,垫以干草、苔藓和羽毛等即成。每窝产卵8~12枚,最多为15枚。卵的颜色为淡皮黄色或橄榄色,大小为35~43×24~27毫米。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或雌鸟孵卵,雄鸟在巢区警戒。雌鸟有较强的恋巢性。雏鸟孵出当天即可随亲鸟活动。
地理分布
高原山鹑
高原山鹑在国外见于印度和尼泊尔等国,在中国分布于青藏高原及相邻地区。
经济价值
狩猎量比斑翅山鹑要多,有一定的产业意义,是青海野禽野味收购中大宗产品。
保护现状
高原山鹑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乌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生态价值、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英文名: Common Blackbird)是鸫科鸫属的鸟类,俗名百舌、反舌、黑鸫、黑鸟、黑山雀、牛屎、八日雀、中国黑鸫、乌(春鸟)。全身黑色,但嘴黄色,鸣声嘹亮,春日尤善啭鸣,其声多变化,故又称”百舌”。常在田圃或疏林间地上觅食,以甲虫、蝗、蚊、蝇等多种昆虫为食,为农林益鸟,也掘食蚯蚓。受惊则飞上枝头,营巢于乔木上。为我国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各地常见的留鸟,注意乌鸫不是乌鸦。雌性和初生的乌鸫嘴巴黑色,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乌鸫是瑞典国鸟。
中文学名:乌鸫
拉丁学名:Turdus merula
英文俗名:Common Blackbir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鸫属(Turdu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Widesprea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0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乌鸫
体型略大(29厘米)的全深色鸫。雄鸟全黑色,嘴橘黄,眼圈略浅,脚黑。雌鸟上体黑褐,下体深褐,嘴暗绿黄色至黑色。与灰翅鸫的区别在翼全深色。
虹膜-褐色;嘴-雄鸟黄色,雌鸟黑色;脚-褐色。
叫声:鸣声甜美,但不如欧洲亚种悦耳,告警时的嘟叫声也大致相仿。飞行时发出dzeeb的叫声。
幼鸟
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
乌鸫幼鸟
乌鸫幼鸟
乌鸫幼鸟
乌鸫幼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大嘴乌鸦
乌鸫和乌鸦的区别:乌鸫是一种极容易辨认的常见的中型雀类,不知者常误认为是乌鸦(乌鸦有很多种),其实乌鸫比乌鸦在体形上要小得多,和普通鸽子差不多,而乌鸦体型粗壮。在外观上乌鸫比乌鸦要美观得多,乌鸦的喙是黑的,乌鸫的喙是黄色的,这点极易区别。
地理分布
乌鸫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北非、印度至中国;越冬至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大部林地、公园及园林,高可至海拔4000米。亚种maximus为西藏南部及东南部的留鸟;sowerbyi于四川中部;intermedia于西北部(天山、喀什、罗布泊及柴达木盆地);mandarinus为留鸟于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南等地,部分鸟在海南岛越冬。
乌鸫是四川乃至中国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的常驻居民,分布广,数量多,栖息于平原草地或园圃间,常单独或者三五成群在地面奔驰觅食。跟麻雀、喜鹊、乌鸦鸟一样乌鸫也属于适应性强不甚惧人遍及全世界的鸟。“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城市村庄有树木(它在乔木上筑巢生儿育女)、有原始植被的地面(水泥地面就不会有虫子了)、有水的地方就有乌鸫。在城市有高大树木的庭院中不难见到乌鸫的巢,但是它比喜鹊谨慎,通常是将巢隐蔽在树干间的平台中,从来不去张扬自己的“建筑杰作”。我打小生活在北方,2006年4月在文殊院还是第一次跟乌鸫“密切接触”,看到了它的巢,听到了它的悠扬的情歌……
生活习性
乌鸫
于地面取食,静静地在树叶中翻找无脊椎动物、蠕虫,冬季也吃果实及浆果。
栖息于林地、村镇边缘,平原草地或园圃间,常结小群在地面上奔驰,亦常至垃圾堆及厕所等处找食。栖落树枝前常发出急促的“吱、吱”短叫声,歌声嚎亮动听,并善仿其他鸟鸣。胆小,眼尖,对外界反应灵敏。
叫声
乌鸫因全身有乌黑的羽毛而得名。它的叫声犹如击石,音似“鴶——鴶——鴶——鴶”,又名乌吉。春季繁殖期间,它既能吟咏,又能仿效别的鸟叫。叫声婉转,有时象笛声,有时象箫韵,韵律多变,因此它又称“百舌”。
食性
乌鸫栖息于平原草地或园圃间,常单独或三、五成群地在地面奔跑觅食。它的食物在秋冬两季主要为植物性,春夏两季主要为动物性。所吃的动物以昆虫的幼虫为主,如毛虫、孑孓、蝇蛆等。乌鸫食量很大,就以苏联鸟类专家特来杜爱尔教授喂的一只旅鸫雏鸟来说,它十四天就吃了六十八只幼虫,其重量达雏鸟体重的41%以上。乌鸫所食植物为樟果、榕果及其它杂草种子。
生长繁殖
乌鸫育雏,作者hanqixi
乌鸫育雏,作者hanqixi
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先是努力显示自己,尽量显示自己的特殊本领。它围绕着雌鸟进行精彩的飞行表演,或打转转,取得雌鸟的垂青,然后就进行交配。
乌鸫喜欢在小溪、池塘、绿荫的道路附近筑巢。巢以枝条、须根、枯草、松针等混泥而造成深杯状,营置于乔木的枝梢上或枝丫间。巢深4~6厘米。
一年产卵两窝,每窝4
~5枚卵。卵呈浅绿色而缀以淡灰色斑纹。孵卵期为12
~15天,饲养雏鸟13
~14天,即出窝。它是我国长江流域、华南、西南各地常见的留鸟。
生态价值
乌鸫觅食
乌鸫遍布祖国各地,是农林坚强的卫士。
像白眉鸫以及大多数的鸫一样,乌鸫大步咚咚行走于地面觅食。小伙子操着一把“黄色的镐头”(雄性嘴是蜡黄色),姑娘的个头比小伙子小点儿,使着一把“黑色的镐头”(雌嘴是黑色的)。春夏赤昆虫,蝇蛆,一鸟所吃蝇蛆竟达100多个,多以昆虫为食偶而也食果实,冬季杂食性很强。冬秋吃植物的浆果及杂草的种子,樟果,榕果和各种野果,当然在这个季节最好的食物是蚯蚓,圆鼓鼓的,长长的,像咱们人类的腊香肠,又香甜,又实惠,分量多啊。
如果你长期观察,你会发现乌鸫的鸣啭非常丰富婉转,在我国几乎无鸟能与之相比。号称鸣禽之王的黄鹂和鸣啭专家画眉都没有其鸣声那样多姿和极尽变化之能事,本人在近两年的记载中发现这种鸟的叫声居然有一百二十余种变化,而极善鸣的画眉不过五十余种。
在长江流域,经常见到乌鸫和灰喜鹊与八哥混在一起取食,忌于灰喜鹊具攻击性,乌鸫更喜欢与八哥在一起。由于八哥几乎能模仿乌鸫的所有的鸣啭,因此在听声时还要注意观察,小心“上当受骗”!反过来,乌鸫和八哥一样也是效鸣高手,它从画眉、燕子、黄鹂、柳莺到喜鹊乃至小鸡的叫声,无不学得惟妙惟肖。另外要注意的是,冬季时这种鸟只作明亮高昂的“吉-吉”声,很少出现多的变化。乌鸫性不惧人,城市化程度也非常高,在分布区域内,只要有人的地方一般都能见到它们。
保护现状
乌鸫
乌鸫:雄鸟
从春秋早期到清代中期,乌鸫一直被当做与八哥一样的 为人们笼养。后来此风渐微,目前在我国的一些鸟市仍能见到有乌鸫出售,希望大家起来坚决抵制!另外,由于乌鸫体型较大,一度是被猎的主要鸟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鸟在野外已经极少见。国家严格进行枪支管理后,目前乌鸫的数量已经恢复到自然的水平上。在湖北,乌鸫是最常见的前六种留鸟之一,其它五种是灰喜鹊、麻雀、白头鹎、八哥、大山雀。
现录古人盛赞乌鸫的诗若干如下:
“望簧百瞬音韵多,舌端万变乘春辉,黄鹏吞声燕无语,索莫无言高下飞。”(唐·刘禹锡《百舌吟》)
“上兰门外草垂莹,末央宫中花里栖。亦有相随过御苑,不知若个向金堤?入春解作干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万户干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唐·王维《听百鸫》)
“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知音兼众语,整翻岂多身。花密藏难见,枝高听转新。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唐·杜甫,因受《易·通封验》“仲夏之月,反舌无声;反舌有声,佞人在侧”启发所作的诗,大意是说乌鸫是一种能辩忠奸的鸟。)
“众禽乘春喉吻生,满林无限啼新晴。就中百舌最无谓,满口学尽众鸟声。”(宋·文同《咏百舌》)
亚种分化
(9个亚种)
Turdusmerulamerula分布于欧洲(除北部和东南部)。 Turdusmerulaazorensis分布于亚速尔群岛。 Turdusmerulacabrerae分布于德拉和加那利西部。 Turdusmerulamauritanicus分布于非洲西北部。 Turdusmerulaaterrimus分布于欧洲东南,土耳其,高加索地区和伊朗。 Turdusmerulasyriacus分布于希腊南部、土耳其西南部和地中海东部。 Turdusmerulaintermedius分布于天山南部到西北和东北,阿富汗和伊拉克。 Turdusmerulasowerbyi分布于中国中部(甘肃南部到以四川西部),印度支那北部。9.Turdusmerulamandarinus分布于中国东部(从四川东部到贵州),海南,印度支那。
赤红山椒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赤红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speciosus,英文名:Scarlet Minivet)是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红十字鸟、朱红山椒鸟。雄鸟红色,雌鸟黄色。分布于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福建、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约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阔叶林以及也见于松林、稀树草地或开垦的耕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中文学名:赤红山椒鸟
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speciosus
英文俗名:Scarlet Minivet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
中文属名:山椒鸟属(Pericroc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Indonesi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6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黄色
外形特征
赤红山椒鸟
赤红山椒鸟: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19厘米)而色彩浓艳的山椒鸟。
雄鸟:蓝黑,胸、腹部、腰、尾羽羽缘及翼上的两道斑纹红色。
雌鸟:背部多灰色,黄色替代雄鸟的红色,且黄色延至喉、颏、耳羽及额头。
比长尾山椒鸟显矮胖而尾短,翼部斑纹复杂。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轻柔的kroo-oo-oo-tu-tup,tu-turr或重复的hurr声,也有较高音的sigit, sigit, sigit。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需要注意赤红山椒鸟和其他?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1086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闹钟鹕蘩龅纳浇纺竦那穑昙侍跎浇纺袷簦谟邢昃”媸斗椒ā?/p>
地理分布
赤红山椒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于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亚种fohkiensis为中国华南及东南的留鸟;elegans于云南;fraterculus于海南岛。
生活习性
赤红山椒鸟:雄鸟
赤红山椒鸟栖息于平原、低山森林、草地和农田等环境中。单独或结群在高大乔木上层或中层活动。
以鳞翅目幼虫、椿象、象甲、金龟甲、蛴螬、蚂蚁、蝇等昆虫为食,也吃野果、花、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地区性常见于高可至海拔1500米的低地及丘陵。喜原始森林,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小叶树的树顶上轻松飞掠。
生长繁殖
赤红山椒鸟:雄鸟
繁殖期为4—6月。巢呈杯形,以细草、松针及其他柔软材料筑成,外敷以苔藓、地衣等物,置于树杈或横枝上。每窝产卵3枚。
亚种分化
赤红山椒鸟:雄鸟
赤红山椒鸟云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elegans)。分布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
赤红山椒鸟华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fohkiens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南平附近野猫坑。
赤红山椒鸟海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fraterculus)。分布于印度、孟加拉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
保护现状
赤红山椒鸟:雌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灰喉山椒鸟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灰喉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英文名:Grey-chinned Minivet)是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
灰喉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为雀形目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十字鸟。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湖南、广东、海南、福建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和山区杂木林、阔叶林、针叶林以至茶园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留鸟,一般不迁徙,但冬季和春季常有垂直迁徙现象。
中文学名:灰喉山椒鸟
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
英文俗名:Grey-chinned Minivet
命名作者:Blyth, 184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
中文属名:山椒鸟属(Pericroc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6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灰喉山椒鸟
体小(17厘米)的红或黄色山椒鸟。
红色雄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在喉及耳羽暗深灰色。黄色雌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在额、耳羽及喉少黄色。亚种montpelieri的雄鸟上背暗橄榄色,腰橄榄黄色,尾覆羽红色。
虹膜-深褐;嘴及脚-黑色。
叫声:轻柔而略似喘息声的tsee-sip。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喉山椒鸟、短嘴山椒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翼斑为清晰的“7”字形;
灰喉山椒鸟与短嘴山椒鸟的区别:
(1)雄鸟的区别:灰喉山椒鸟雄鸟喉及耳羽暗深灰色,而短嘴山椒鸟雄鸟脸、喉深黑,与头后的灰黑对比;
(2)雌鸟的区别:灰喉山椒鸟雌鸟额基无黄色,而短嘴山椒鸟雌鸟的额基黄色,耳羽及颈侧灰。
灰喉山椒鸟
短嘴山椒鸟
亚种分化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华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 griseigularis)。分布于老挝、越南、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海南、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灰喉山椒鸟指名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 solaris)。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
地理分布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方、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亚种griseogularis为常见留鸟,见于中国东南及华南、台湾;montpelieri于云南北部及西北部;指名亚种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南部。
国内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
生活习性
灰喉山椒鸟
一般见于海拔1200–2000米的山区森林。冬季形成较大群。栖于高至海拔1500米的落叶林及常绿林。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赤红山椒鸟混杂在一起。性活泼,飞行姿势优美,常边飞边叫,叫声尖细,其音似‘咻咻-咻’或‘咻-咻’,声音单调,第一音节缓慢而长,随之为急促的短音或双音。喜欢在疏林和林缘地带的乔木上活动,觅食也多在树上,很少到地上活动。冬季也常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小块丛林甚至茶园间活动。
以昆虫为食,仅偶尔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所吃昆虫主要为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生长繁殖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的繁殖情况,在中国还很少有研究报道。在喜马拉雅山地区,通常在5-6月间由低山上到海拔 2000-3000m的高山森林中繁殖,巢呈浅杯状,较为精巧细致,主要以苔藓、枯草茎、草叶、松针、纤维等柔软物质构成,巢外壁还装饰有苔藓、地衣,从而使巢的色彩和树上苔藓一致,起到伪装作用。通常营巢于常绿阔叶林、栎林。巢多置于树侧枝上或枝权间。每窝产卵3-4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天蓝色或淡绿色,被有褐色、紫色、淡棕红色、褐灰色或紫灰色斑点或斑纹,尤以钝端较为密集,常形成环带状。卵的大小据3枚卵的测量为 19.2mm×14.2mm、19.5mm×16mm 和20mm×16mm。
保护现状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在中国分布不广,种群数量不丰富。该种全以昆虫为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该种羽色艳丽,亦是很好的观赏鸟,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8603f82c55386660eec637151bbb8b19483af1f1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