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亚种分化
栗鸮(学名:Phodilus badius,英文名:Oriental Bay Owl)是鸮形目草鸮科栗鸮属的猫头鹰。上体栗色,似仓鸮,体型更小,乌黑闪亮的大眼睛格外引人注目。习性羞怯,夜行性森林鸮类,鲜为人知。白日坐姿平展,如蟆口鸱。栗鸮以昆虫、蜥蜴、蛙、鼠、鸟等为食。国内分布于南方。栗鸮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栗鸮
拉丁学名:Phodilus badius
英文俗名:Oriental Bay Owl
命名作者:Horsfield, 1821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草鸮科(Tytonidae)
中文属名:栗鸮属(Phodilus)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to Borneo and Jav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栗鸮
中等体型(27厘米)的红褐色鸮。其心形脸庞及时而竖起的”耳朵”与仓鸮甚似。上体红褐而具黑白点斑,下体皮黄偏粉具黑点,脸近粉色。
虹膜-深色;嘴-褐色;脚-污褐色。
叫声:轻柔的呼呼叫声及hooh-weeyoo啭鸣,黑暗中飞行时发出哀婉如乐的kwankwit-kwankwit-kek-kek-kek哨音。
栗鸮
栗鸮
地理分布
栗鸮
栗鸮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南部一带。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在菲律宾为迷鸟。
分布状况:亚种saturatus为罕见森林留鸟,于云南南部、广西西南部及海南岛,分布至海拔1500米。
生活习性
栗鸮:摄于云南丽江某民家后院,1999年
栗鸮是留鸟,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次生林中。主要在夜间、黄昏和黎明之前活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2一3只的小群。主要以鼠类、小鸟、蜥蜴、蛙、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白日坐姿平展,如蟆口鸱。多生活于季雨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生长繁殖
栗鸮
繁殖期为3一7月。营巢于树洞中或者腐朽的树桩内,距地面的高度为2—5米,有的巢也可以多年连续使用。巢内垫有很多吐出的食物残块。
每窝产卵3一5枚,卵为纯白色,表面光滑无斑,形状为椭圆形,由亲鸟轮流孵卵, 均为完成雏,孵化后体被绒羽,耳目紧闭。鸮类产卵孵卵周期较长,在同一个巢内由于产卵时间和孵化时间的差异,雏鸟体形大小常有巨大的差异。
保护现状
栗鸮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亚种分化
栗鸮
(学名:Phodilusbadiusarixuthus ,Oberholser,1932)
(学名:Phodilusbadiusassimilis ,Hume,1877)
栗鸮指名亚种(学名:Phodilusbadiusbadius ,(Horsfield,1821))
(学名:Phodilusbadiusparvus, Chasen,1937)
(学名:Phodilusbadiusripleyi ,Hussain&RezaKhan,1978)
栗鸮华南亚种(学名:Phodilusbadiussaturatus ,Robinson,1927)。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栗头蜂虎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栗头蜂虎(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英文名:Chestnut-headed Bee-eater)是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体长约20厘米,羽色艳丽,两性相似,幼鸟似成鸟。羽毛以绿色及棕色为主,头顶、枕及上背亮栗色,喉亮黄色。生活于村庄附近丘陵林地;树栖性;以空中飞虫为食,特别喜吃蜂类;在山地土壁挖隧道为巢;白色卵形状?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1/243083.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脑病7植加?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6085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中南半岛,斯里兰卡,爪哇岛及中国的云南、西藏等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栗头蜂虎
拉丁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英文俗名:Chestnut-headed Bee-eater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蜂虎科(Meropidae)
中文属名:蜂虎属(Merop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8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栗头蜂虎: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20厘米)的绿色及棕色蜂虎。中央尾羽不形延长。头顶、枕及上背亮栗色,两翼及尾绿,腰艳蓝,喉黄而缘栗,黑色的前领纹过上颊,腹部浅绿,贯眼纹黑。飞行时翼下可见橙黄色。
虹膜-红褐色;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飞行时发出流水般悦耳颤音kree?kree?weet? weet?weet及变音。
栗头蜂虎:幼鸟
栗头蜂虎:幼鸟
地理分布
栗头蜂虎: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南亚、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部的夏季繁殖鸟。常见于开阔的有林区域,至海拔1200米。
生活习性
栗头蜂虎
生活于林区。常见从几只到20、30只的群体飞翔于林缘开阔地或河边阔叶林上空,有时栖息于树顶层的无叶枝桠或枯枝上、电线上、或逐只地或几只几只地飞出捕食飞虫;有时又低飞于水面拍溅起点点水花,或自一低垂的树桠落下水面作饮水、沐浴活动,兴尽后即在附近树枝上松羽、整理羽毛等。日落时即聚集于一开阔林地的树上或河边高大的芦苇丛中过夜。
飞翔快速,拍翼和滑翔交替使用。叫声悦耳,有音乐性,似“pettigriu”的反复。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膜蜂、蛾类、小甲虫、直翅类、蝉类,特别是蜂类。
生长繁殖
栗头蜂虎:巢穴(摄于马来西亚)
每年4—6月是繁殖期,卵产于深约1—1.5 m、直径约5 cm隧道内的巢室中,巢室扩至约20 cm×15 cm大小,双亲鸟共同挖成,一般选取林间河谷两岸壁几乎近水平面的位置。若第一窝被水淹坏,则到已干涸的河谷崖壁再作巢洞繁殖。虽然不是集群营巢,往往在一小区域内有多个巢洞。
卵一窝5至6枚,白色,甚近圆形。两性参与孵卵、育雏活动,繁殖期间两亲鸟同栖于巢室。
亚种分化
栗头蜂虎(摄于马来西亚)
1.栗头蜂虎指名亚种(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leschenaulti)分布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尼泊尔,中国云南,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
2.栗头蜂虎安岛亚种(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andamanensis)分布于安达曼群岛,及安岛附近的大,小可可岛。
3.五彩栗头蜂虎(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quinticolor)分布于苏门答腊南部,爪哇岛和巴厘岛。
保护现状
栗头蜂虎(摄于马来西亚)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纵纹角鸮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地理分布、亚种分化
纵纹角鸮(学名:Otus brucei,英文名:Pallid Scops Owl)是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
纵纹角鸮(读音:zòng wén jiǎo xiāo)是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这种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中文学名:纵纹角鸮
拉丁学名:Otus brucei
英文俗名:Pallid Scops Owl
命名作者:Hume, 1872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角鸮属(Otus)
繁殖区:古北界 : sw, c
非繁殖区:nw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8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鸟种简介
纵纹角鸮邮票: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拼音:zòngwénjiǎoxiāo)(学名:Otusbrucei)为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分布于前苏联、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外形特征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Striated Scops Owl,似灰色型的红角鸮,但上体沙灰色较淡,且顶冠或后颈无白点,下体灰色较重并具清晰的黑色条纹。幼鸟下体遍布横斑。夜晚依声而辨最好。虹膜黄色;嘴角黄色,尖端较暗,下嘴较淡,脚灰色,爪暗角色。叫声:叫声轻柔如鸽。雄鸟发出铿锵而嘹亮的低调whoop声,每五秒钟约重复八次;也作较长声的whaoo叫,每3~5秒一次,或为ooo-ooo…ooo-ooo声。
灰色的耳羽簇和面盘均较明显,面盘四周的皱领也呈灰色并具暗褐色尖端。后颈没有点斑。体色为淡灰色或淡黄褐色,具细的黑色虫蠹状斑和纵纹。第一枚初级飞羽上具有淡茶黄色的斑,其余飞羽的外上具3—4道白色横斑。尾羽为赭灰色,具有暗褐色虫蠹状斑和不清晰的淡色横斑。颏为白色,其余下体淡黄白色,也具有暗灰褐色虫蠹状斑和黑色纵纹,尤其是胸部的黑色纵纹较为粗著。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的跗跖被羽到趾部,颜色为皮黄色,具暗褐色纵纹。
生活习性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区的农田和森林地带,尤以低山河谷森林、耕地附近的树丛、果园以及住宅附近的树林中较为多见,有时也出现于有植物覆盖的荒野和半荒漠地区,甚至在海拔2800米的亚高山地区也可以见到。一般单独或成对,多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叫声单调,为双音节的声音,经常长时间地反复鸣叫。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小型啮齿类和鸟类等。
生长繁殖
纵纹角鸮纵纹角
繁殖为4-6月。营巢于树洞中,也常利用鸦类的旧巢或者在墙壁洞中、建筑物上营巢。每窝产卵4一6枚。雌鸟孵卵。
保护现状
纵纹角鸮
1、《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Ⅱ,生效年代:1997年
2、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年
3.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地理分布
纵纹角鸮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东至巴基斯坦及中国西部;越冬于印度西北部及西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甚为罕见。于新疆西部的昆仑山脉及喀什地区有过记录。或有繁殖。纵纹角鴞在我国极为罕见,仅于1908年在新疆西部乌什附近采集到一只雄鸟,以后还分别在喀什和昆仑山等地有过记录,可能是迷鸟或夏候鸟。另外在80年代还有人在山东青岛的崂山见到过,这个记录尚待进一布证实。 习性:同其他角鸮。栖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有林区、果树区及灌溉农田。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亚种分化
纵纹角鸮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指名亚种(学名:OtusbruceibruceiHume,1872)
(学名:OtusbruceiexiguusMukherjee1958)
(学名:OtusbruceiobsoletusCabanis,1875)
(学名:OtusbruceisemenowiZarudny&Harms,1902)
本文Hash:c1e0a093a501403b4d679c70e648f6fa54663d07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