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鸮的外形特征、得名由来、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得名由来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笑鸮的图片

笑鸮(学名:Sceloglaux albifacies,英文名:Laughing Owl)是鸱鸮科笑鸮属的鸟类。

笑鸮是鸮形目(Strigiformes)鸱鸮科(Strigidae)的一种绝灭鸟类,学名Sceloglaux albifacies。体长35.5-40厘米,翼展26.4厘米,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猫头鹰,可能已经灭绝。因叫声像人类的笑声而得名。1880年以后数量锐减,最后一只标本采集于1914年,1960年曾发现过笑鸮蛋的碎片,最后一次让人看到的时间是在1990年代初期。营巢于地面上,结果沦为猫、鼠和鼬的捕获物。体羽呈淡褐色。吃齧齿类、蜥蜴和昆虫。

中文学名:笑鸮

拉丁学名:Sceloglaux albifacies

英文俗名:Laughing Owl

命名作者:Gray, GR, 1844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笑鸮属(Sceloglaux)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Zealand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绝灭物种

Extinct(EX)

该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笑鸮
笑鸮

笑鸮(Sceloglauxalbifacies)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猫头鹰,然而已灭绝。在欧洲人于1840年到达新西兰时,它们的数量仍很丰富。它们的标本存放于大英博物馆,其科学描述于1845年出版。

笑鸮的羽毛呈黄褐色,有深褐色的斑纹。肩膀上有白斑,有时在颈后也有。背部羽毛有白边,双翼及尾巴有浅褐色斑纹。脚上有橙黄色羽毛。眼睛周围及下方呈白色,向中央渐变成灰色。一些笑鸮较为红色,面部呈褐色。最初认为它们是一个亚种,但更有可能是个别的变异。雄鸟色彩似乎较为丰富。眼睛呈深橙色。它们长35.5-40厘米,翼长26.4厘米,雄鸟较雌鸟细小。它们重约600克。

得名由来

笑鸮的叫声像阴深的笑声,故得其名。另外亦有指它们的叫声像狗吠声、像尖声的呼叫声、或是忧郁的呜响声等。只有在夜间、雨后或它们飞行时才听到它们的叫声。在饲养的笑鸮中纪录了多种吹哨声、笑声及喵喵叫声。有指笑鸮会被手风琴演奏的音乐所吸引。

生活习性

笑鸮一般生活在充满岩石及低雨量的地区。它们亦会在北岛的森林地区出没。它们吃很多不同的食物,包括甲虫、鸟类及老鼠等。它们似乎是捕猎地上的猎物,多于在空中捕猎。这些都是从它们唾余的化石及亚化石得知的。这些唾余对于晚更新世及全新世新西兰的古生物研究很有帮助。

从笑鸮的食性可以知它们周边的生态,包括有锯鹱、奥克兰鹬、新西兰啄羊鹦鹉及蚯蚓等。缅甸小鼠曾一度入侵新西兰并令当地的猎物数量减少,不过笑鸮却能够改变食性,并以它们作为食物。当欧洲人到达殖民时,笑鸮的数量仍很丰富,而且可以面对大家鼠的入侵。不过用来控制野兔及野猫的白鼬,却对它们造成威胁。丝角亚目下的Strigiphilus是寄生在笑鸮的。

生长繁殖

笑鸮于每年的九月至十月间繁殖。它们的巢是以干草造成,并筑在地上或石缝间。每胎会生下两颗白色圆蛋,长44-51毫米,阔38-43毫米。蛋需要25天来孵化,孵蛋期间雄鸟会喂食雌鸟。

保护现状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标注为“绝灭”。

主红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名字由来、保护现状、愤怒的小鸟

主红雀的图片

主红雀(学名:Cardinalis cardinalis,英文名:Northern Cardinal)是美洲雀科主红雀属的鸟类。

主红雀(学名:Cardinalis cardinalis),别名北美红雀、红衣主教、枢机鸟,是北美洲红鸟属下的一种鸟类,全身通红,头上有一个有特色的羽冠。其学名意义是天主教会的枢机(红衣主教的英文“Cardinal”),因枢机有着明显的红袍及帽子。主红雀分布在南加拿大,经美国东部缅因州至得克萨斯州,南下至墨西哥,也有分布在夏威夷的大岛及瓦胡岛。栖息在林地、花园、丛林及沼泽。是美国多个州的州鸟,据考也是愤怒的小鸟的原型之一。

中文学名:主红雀

拉丁学名:Cardinalis cardinalis

英文俗名:Northern Cardina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美洲雀科(Cardinalidae)

中文属名:主红雀属(Cardinalis)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e, s, sw U南美洲, Mexico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主红雀
主红雀

北美红雀呈中等大小,体长20-23厘米,翼展25-31厘米,重45克左右。

雄鸟呈鲜红色,面部呈黑色,一直伸延至上胸。背部及双翼最为沉色。雌鸟呈灰棕色,双翼、冠及尾羽上有红彩。雌鸟面部呈灰至黑色,但不明显。它们都有明显隆起的冠,喙是鲜珊瑚色,呈圆锥状及很强壮。

幼鸟的颜色像成年的雌鸟,到了冬天就会换羽成为成鸟。幼鸟上身褐色,下身红褐色,胸部、前额、双翼及尾巴呈砖红色。脚部呈深粉红褐色。虹膜呈褐色。

羽毛颜色的变化

雄鸟主羽的颜色是来自所吃的类胡萝卜素红色及黄色色素。雄鸟具有代谢类胡萝卜素色素来制造主羽色彩。当只吃具黄色色素的食物时,它们会变得较为淡红色,而非黄色。

生活习性

多生活于储木房,果园,灌木,沼泽等。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种子,但也吃昆虫和果类。雌鸟喜欢用鸣唱来标志自己的领土。

食性

北美红雀主要吃野草、农作物及果实。它们会在地上寻找食物。它们也会吃甲虫、草蜢、蜗牛、野生果实及草莓、玉米及燕麦、向日葵种子、榆树的树皮及花卉,并会喝枫树的树汁。于夏天,它们会选择吃容易找到的种子。它们及其雏鸟也会吃昆虫。

叫声

不同地区的北美红雀的叫声也有不同。单凭其叫声,就能轻易分辨其性别。北美红雀有很特别的警报声,就是一下很短的金属声。这警报声就可以提醒雌鸟及雏鸟有掠食者接近鸟巢。当危害越大时,它们警报声的频率及声浪也会加大。雄鸟及雌鸟也会用此声音来确定对方的位置。

领地意识
主红雀
主红雀

北美红雀是地盘性的。雄鸟会在树顶或其他高处以清晰的歌声来保护地盘,并会追逐进入地盘内的其他雄鸟。不过,它们很多是会将自己的倒影看为入侵的雄鸟,并与之打斗。交配后的夫妇会一起出入。

天敌

北美红雀是多种北美洲原生掠食者的猎物,包括鸡鹰、呆头伯劳、灰伯劳、灰松鼠、长耳鸮及东美角鸮。

牛奶蛇、美洲黑游蛇、冠蓝鸦、狐松鼠及东美花鼠也会掠食它们的雏鸟及鸟蛋。

地理分布

在美国东部的缅因州至得克萨斯州,及加拿大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及新斯科舍,北美红雀的数量很丰富。它们的分布地延伸至美墨边境及南经墨西哥至北危地马拉及伯利兹的特万特佩克地峡。

18世纪初,它们被引进到百慕大。它们也有被引入到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及夏威夷。

其天然的栖息地包括林地、花园、丛林及沼泽。它们是留鸟,但也会因极端的天气及食物供应而作出迁徙。

在近100年里,北美红雀的活动范围在逐渐北扩。

生长繁殖

交配的雄鸟及雌鸟在筑巢前有时会一起唱歌。雄鸟会寻找食物来喂雌鸟作为示爱的行为。当交配成功,雄鸟会继续喂雌鸟直至孵蛋。雄鸟有时会带筑巢的物料给雌鸟,让雌鸟筑巢。雌鸟会用喙分开树枝,用身体来弯曲树枝及以脚来造成杯状。

鸟巢有四层:底层为粗糙的树枝,其上以树叶覆盖,树皮围边,最后再铺上草、茎、小根及针叶等。一般需要3-9日才能完成鸟巢。鸟巢高5-8厘米,10厘米阔,内径8厘米。它们只会使用鸟巢一次。雌鸟会在丛林中或1-3米的树上筑巢。在完成鸟巢后的1-6天就会生蛋。

鸟蛋是白色的,有绿色、蓝色或褐色色彩,并有薰衣草色、灰色或褐色的斑点。蛋壳光滑及稍有光泽。雌鸟每次会生3-4只蛋。鸟蛋约有2厘米大小。一般会由雌鸟负责孵蛋,雄鸟很少及只会孵很短的时间。孵化期为12-13日。雏鸟到了10-11日大就会换羽。每年会生育2-3次。当雌鸟生产或孵化另一胎时,雄鸟就会负责喂养上一胎的雏鸟。

野生北美红雀的寿命最少有15.75岁,而饲养的一般可以活到28.5岁。成年北美红雀每年存活率为60-65%。不过,由于雏鸟的高死亡率,它们的平均寿命只约有1年。

名字由来

红衣主教
红衣主教

北美红雀(NorthernCardinal)最初被分类到交嘴雀属中。1838年,它们才被分类到红鸟属,且名为Cardinalisvirginianus。1983年,其学名改为Cardinaliscardinalis。

北美红雀的学名意义是天主教会的枢机(红衣主教),因枢机有着明显的红袍及帽子。

Cardinal源于拉丁语cardo‘hinge’(铰链),从cardo的派生词cardinalis(和铰链有关的)演变而来。由于铰链对机器、门窗等所起的关键作用,所以cardinal最早的词义之一是“主要的”、“基本的”。在罗马天主教的教皇选举中,其结果取决于红衣主教。红衣主教是天主教的最高主教,分掌教廷各部和许多国家重要教区的领导权。因此,cardinal一词最初喻指“红衣主教(的)”。

由于红衣主教身着红色长袍,cardinal又进一步引申为“深红色(的)”、“鲜红色(的)”。

18世纪在美洲发现了一种红羽毛的鸟,cardinal又成了鸟名,即“红衣凤头鸟”或“北美红雀”。

保护现状

北美红雀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估计全球的分布地有580万平方公里,全球数量为1亿只,保持稳定。

由于其鲜艳的颜色及独特的歌声,它们曾被作为宠物。在美国,它们受到《1918年候鸟条约》(MigratoryBirdTreatyActof1918)的保护,禁止作为笼鸟将其出售。

它们在加拿大也受到保护。

愤怒的小鸟

PS的北美红雀(愤怒的小鸟)
PS的北美红雀(愤怒的小鸟)

2010年起,以北美红雀作为原型的电脑游戏《愤怒的小鸟》在全世界流行开来。该游戏中,红雀的特点为体型小,重量轻,攻击弱,无特效,可在滚动时消灭绿猪。

鹰鸮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鹰鸮的图片

鹰鸮(学名:Ninox scutulata,英文名: Brown Hawk-Owl)是鸮形目鸱鸮科鹰鸮属的猫头鹰,别名褐鹰鸮。中型猛禽,外表似鹰,上体深褐色,下体具粗的红褐色纵纹。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于山地阔叶林中,也见于灌丛地带。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东北亚、中国、东南亚、苏拉威西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中文学名:鹰鸮

拉丁学名:Ninox scutulata

英文俗名:Brown Hawk-Owl

命名作者:Raffles, 1822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鹰鸮属(Ninox)

繁殖区:东洋界, 古北界 : e Asia through Orient

非繁殖区:Sulawesi, Lesser Sund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鹰鸮
鹰鸮

中等体型(30厘米)、大眼睛的深色似鹰样鸮鸟。面庞上无明显特征。上体深褐;下体皮黄,具宽阔的红褐色纵纹;臀、颏及嘴基部的点斑均白。

虹膜-亮黄;嘴-蓝灰,蜡膜绿色;脚-黄色。

叫声:圆润的升调假嗓哨声pung-ok,第二音短促而调高,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有时持续很长时间,通常于晨昏时分。

鹰鸮:幼鸟
鹰鸮:幼鸟
鹰鸮
鹰鸮

生活习性

鹰鸮栖息于山地阔叶林中,也见于灌丛地带。常白昼出游,但午夜后才开始鸣叫。飞行迅捷无声,捕食昆虫、小鼠和小鸟等。

在中国北方为夏候鸟,在南方为留鸟。活跃,黄昏前活动于林缘地带,飞行追捕空中昆虫。有时以家庭为群围绕林中空地一起觅食。不时鸣叫,尤其是月悬空中时。

鹰鸮
鹰鸮
鹰鸮
鹰鸮

生长繁殖

鹰鸮
鹰鸮

鹰鸮跟雪鸮有相似的繁殖习性,它们也是随着主要食物的多少来调整每年的产卵量。每年5-6月上旬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2~3枚,卵圆形或椭圆形,呈光滑的白色。

地理分布

鹰鸮地理分布图
鹰鸮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东北亚、中国、东南亚、苏拉威西、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分布状况: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于中低海拔高度,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ussuriensis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华中及华东,南迁越冬;burmanica 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totogo 为台湾包括兰屿及澎湖列岛的留鸟;lugubris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保护现状

鹰鸮
鹰鸮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本文Hash:63556185a95dc2a5104e5babb24569be61b90813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