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鞍背鸦(学名:Philesturnus carunculatus,英文名:South Island Saddleback)是垂耳鸦科鞍背鸦属的鸟类。
鞍背鸦(学名:Creadion carunculatus或Philesturnus carunculatus)是雀形目、垂耳鸦科一种稀有的鸣禽,仅存于新西兰附近小岛。体长25厘米,全身黑色,背红褐色,似鞍状。嘴角有黄色或橙色肉垂。栖息生活在阴凉隐蔽的密集树林里,周围布满腐烂的树木和潮湿的苔藓。雌雄鸟的食物不同,以昆虫为主要食物。也吃树叶,浆果和种子等。
中文学名:鞍背鸦
拉丁学名:Philesturnus carunculatus
英文俗名:South Island Saddleback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垂耳鸦科(Callaeidae)
中文属名:鞍背鸦属(Philesturnus)
繁殖区:澳洲界 : South Island, NZ
名称类别
鞍背鸦
【中文名称】鞍背鸦
【拉丁学名】Creadion carunculatus、Philesturnus carunculatus
【命名时间】Gmelin, 1789
【英文名称】Saddleback
【科属分类】鸟纲 、雀形目、垂耳鸦科
外形特征
鞍背鸦
鞍背鸦是新西兰的特产,是一种稀有的中型鸣禽。身长25厘米,雄鸟体重80克,雌鸟体重70 。全身黑色,头部和身体乌亮光亮,整个背部似鞍状,呈红褐色。嘴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嘴角有黄色或橙色肉垂,大而鲜艳。体羽多暗色而有光泽,臀部和尾巴覆羽橙红色。没有强有力的翅膀,短距离飞行但速度很快。
地理分布
鞍背鸦鞍背鸦分布图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鞍背鸦
它们栖息于森林中,生活在阴凉隐蔽的密集树林里,周围布满腐烂的树木和潮湿的苔藓。雌雄鸟的食物不同,以昆虫为主要食物。也吃树叶,浆果和种子等。鸣叫声刺耳。在准备飞行时头部和尾部保持一致高度,尾部的羽毛轻轻地卷成曲线。常在树干的表皮上和苔藓上攀登,或采摘吊金钟树枝悬挂的花叶。
生长繁殖
鞍背鸦
通常是选定空心的树杆或朽树筑巢,有时首选顶端的树蕨。卵白色撒上了淡紫色的斑点。双亲对雏鸟备加呵护,共同育雏。由于环境的恶化,这种鸟也面临生存威胁。对鞍背鸦的威胁主要来自外来动物。来自欧亚大陆的鼬类以鞍背鸦为食,来自澳大利亚的狐袋貂则破坏鞍背鸦的生存环境。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栗背翡翠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栗背翡翠(学名:Halcyon badia,英文名:Chocolate-back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
栗背翡翠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中文学名:栗背翡翠
拉丁学名:Halcyon badia
英文俗名:Chocolate-back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Verreaux, J & Verreaux, E, 1851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翡翠属(Halcyon)
繁殖区:非洲 : c, w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栗背翡翠
【中文名称】栗背翡翠
【拉丁学名】Halcyon badia
【命名时间】Verreaux, 1851
【英文名称】Chocolate-backed 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佛法僧目、翠鸟科、翡翠属
外形特征
在栗背翡翠成鸟中,头是桃花心木黑色,披风黑褐色。尾巴上部黑色,中段大部是明亮的天蓝色,终端深色。覆翼暗色调。嘴是红色或棕红色,深褐色虹膜环绕红眼睛。腿是红紫色。幼鸟不同于成鸟,胸部小羚羊皮色明显较深。尾部显示民的小黑点和蓝色较少。雏鸟的喙尖橙色。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栗背翡翠栗背翡翠分布图
生活习性
栗背翡翠占据的领土位于海平面和1400米之间。通常栖息于茂密的热带雨林和河岸近水的地方,比如池塘边。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
生长繁殖
栗背翡翠营巢于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深6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长,椭圆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有些也在树干上钻洞穴为巢,巢离地面4-5米以上,有藤蔓缠绕。
地理分布
1.Halcyon badia badia 栗背翡翠
2.Halcyon badia lopezi 蓝脸栗背翡翠
3.Halcyon badia obscuridorsalis奥伯氏栗背翡翠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斑背曲嘴鹪鹩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斑背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zonatus,英文名:Band-backed Wren)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
斑背曲嘴鹪鹩斑背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21cm。成鸟头部和上体暗灰色,羽被浅灰色,有斑驳的外观。中央尾覆羽是波纹状的斑纹,外边缘浅黄色和棕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都非常沉闷,该外滚边有黑白色斑点,形成4个或5个斑纹.
中文学名:斑背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zonatus
英文俗名:Band-backed Wren
命名作者:Lesson, 183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曲嘴鹪鹩属(Campylorhynchu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Mexico to Ecuador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斑背曲嘴鹪鹩
斑背曲嘴鹪鹩斑背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zonatus
【命名时间】Lesson, 1832
【英文名称】Band-backed Wren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鹪鹩科、曲嘴鹪鹩属
外形特征
斑背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21cm。成鸟头部和上体暗灰色,羽被浅灰色,有斑驳的外观。肩和背部浓而大的斑纹更突出白色与褐色相间贩条纹。在腰部和臀部,斑纹变得更加分散并呈现微妙的橙褐色,特别是在两侧。中央尾覆羽是波纹状的斑纹,外边缘浅黄色和棕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都非常沉闷,该外滚边有黑白色斑点,形成4个或5个斑纹。胸部和喉浅黄色,喉两旁有醒目的白色圆形斑点,在胸部更为突出。腹部和脸颊橙色,肛周橙色,虹膜红褐色,嘴黑色,腿是肉黄色至微黄橄榄色。
斑背曲嘴鹪鹩斑背曲嘴鹪鹩
少年有羽毛区别于成鸟。有一个黑帽,和脖子的肉桂色、浅黄色形成鲜明对比。背部却是红褐色,白色的胸部没有斑点。腹部苍白肉桂色,没有成鸟丰富多彩。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
斑背曲嘴鹪鹩斑背曲嘴鹪鹩分布图
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斑背曲嘴鹪鹩
斑背曲嘴鹪鹩适应各种类型和气候条件。活动于不同的高度,从海平面到3000米高度都能生存。出没于低海拔的农田、牧场地区、热带雨林;中海拔的相对干燥的松树林和橡树林及非常潮湿的附生植物区;在更高的高度,如红桧林的边缘。都有其踪迹。
这是种噪杂的鸟,以家庭为单位组成小乐队,多达12只的小群。这些小群保持联系,通过鸣叫互相联系。在各种森林中寻求食物,把鸟巢建在高高地在树上,绝不会低于4米,有时高达30米。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
生长繁殖
斑背曲嘴鹪鹩营巢于橡木或松木上,在比较潮湿的地区,也建在附生植物丛。树木或灌木上的巢离地面2至30米,平常的高度为8米,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巢内以细枝、稻草、苔藓和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巢直径大小25至30厘米,有一个直径10厘米的侧门如小阳台可供俯瞰保护。产卵3至5枚,白色有几个褐色斑点。产卵期一般是3月至8月,孵化期20天,雏鸟不只是从父母处得到食物,也有1至5只助理帮助育雏,帮助提供食物。而在18或19天后,双亲会建立另一个巢。
地理分布
斑背曲嘴鹪鹩 (7种)
1.Campylorhynchus zonatus zonatus 分布于墨西哥东部(普埃布拉,韦拉克鲁斯)。
2.Campylorhynchus zonatus restrictus 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和伯利兹。
3.Campylorhynchus zonatus vulcanius 分布于墨西哥和尼加拉瓜。
4.Campylorhynchus zonatus costaricensis 分布于格斯达里加和巴拿马。
5.Campylorhynchus zonatus curvirostris 分布于哥伦比亚的Santa Marta地区。
6.Campylorhynchus zonatus brevirostris 分布于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Santa Marta除外)。
7.Campylorhynchus zonatus imparilis 分布于哥伦比亚东北部的低地。
保护现状
斑背曲嘴鹪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c460f686b20d8b13dc2ad9b68ce23a809d598bd4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