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的名称由来、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名称由来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帝企鹅的图片

帝企鹅(学名:Aptenodytes forsteri,英文名:Emperor Penguin)是企鹅科王企鹅属的鸟类。

皇帝企鹅(Aptenodytes forsteri),简称帝企鹅,是现存企鹅世界中的巨人,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位于南纬66-77度之间的许多地方。一般体高在90厘米以上,最大可达到120厘米,体重达30-40公斤。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冰融加速,有研究说,如果全球变暖没有好转,帝企鹅种群将在2100年崩溃并迅速消失。

中文学名:帝企鹅

拉丁学名:Aptenodytes forsteri

英文俗名:Emperor Penguin

命名作者:Gray, GR, 1844

中文目名:企鹅目(Sphenisciformes)

中文科名:企鹅科(Spheniscidae)

中文属名:王企鹅属(Aptenodytes)

繁殖区:南极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名称由来

在亚南极岛屿,有一种企鹅以前被认为是最大的企鹅,英语名称是“KingPenguin”,“King”意即国王,译成中文,名为王企鹅。后来,在南极大陆沿海又发现了一种大型企鹅,比王企鹅还高一头,于是给它取名为“EmperorPenguin”,“Emperor”意即皇帝,这就是“帝企鹅”得名的来历。

外形特征

成年帝企鹅高达4英呎,重达100磅,是现今体型最大的企鹅。颈部为淡黄色,耳朵的羽毛为鲜黄橘色,腹部为乳白色,背部及鳍状肢则是黑色,鸟喙的下方是鲜橘色。公皇帝企鹅双腿和腹部下方之间有一块布满血管的紫色皮肤的育儿袋,能让蛋在环境温度低达零下华氏180度的低温中保持在舒适的华氏97度,小帝企鹅身上的浅灰白色绒羽可御寒防风,但不可防水,防水的陵羽要等到它们快成年时才会长出,慢慢替换身上的绒羽。

地理分布

帝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位于南纬66-77度之间的许多地方,例如靠近威德尔海的科茨地和靠近罗斯湾的维多利亚地,都有相当数量。在南极的夏季,帝企鹅主要生活在海上,它们在水中捕食、游泳、嬉戏,一方面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一方面吃饱喝足,养精蓄锐,迎接冬季繁殖季节的到来。

生活习性

帝企鹅是群居性动物,饮食和居住都由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每当恶劣的气候来临,它们会挤在一起,防风御寒,以获得最大的保护。帝企鹅活动时间不固定,白天夜晚都有可能,帝企鹅的活动区域主要有两处,一处为饮食区,一处为居住或繁殖区,在大洋中,它们常年往来于这两个区域。仅在每年的1月到3月,帝企鹅会分散到大洋中,分成小群进行捕食。

帝企鹅可以潜入水底150至250米,最深的潜水记录甚至可达565米。在水下,它们最长能屏住呼吸20分钟。它们的游行速度为时速6到9千米,爆发速度可达到时速19千米。它们常用的一种捕食方法是潜入水底50米左右,然后在那里的浮冰下表面捕食贴近冰面游行的南极鱼(Pagothenia borchgrevinki),一般捕食五六次后再浮出水面进行呼吸。

在陆地上,帝企鹅或是靠双脚摇摇摆摆地行走,或是用腹部紧贴冰面滑行,在南极的冬季来临之前,一般每年的3月至4月间,成年帝企鹅要在南极浮冰区走出50至120千米,搬至居住区生活。为了抵抗寒冷,帝企鹅经常要10只至100只挤成一团,外圈的帝企鹅面朝圈里,整个企鹅群缓慢地向前行进。

帝企鹅主要以甲壳类动物为食,偶尔也捕食小鱼和乌贼。它是唯一一种在南极洲的冬季进行繁殖的企鹅。在野生环境,帝企鹅寿命一般在20年左右,个别寿命可达40年。在野外,帝企鹅的主要天敌包括南极巨海燕、豹海豹、逆戟鲸、贼鸥和鲨鱼。此外雪地流浪犬和它们的后代在被清除出南极之前,也是帝企鹅的一大天敌。

生长繁殖

帝企鹅幼崽
帝企鹅幼崽

帝企鹅一般在5岁时达到性成熟,成熟后的帝企鹅需要行进90千米到达繁殖地。每年3至4月,帝企鹅开始求爱,此时的气温一般都已降至零下40摄氏度。帝企鹅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它们每年仅有一个伴侣,相互保持忠诚,但是一年过后,大多数帝企鹅都会重新选择伴侣。在5至6月,雌企鹅会产下一枚重4.5千克的蛋,但此时它们身体储存的能量就会消耗殆尽,必须立即返回大海进行捕食。雌企鹅会非常小心而迅速地把蛋交给雄企鹅,以免蛋被冻坏。雄企鹅把蛋放在脚掌上,用育儿袋包裹起来,孵化时间大约65天。这期间,雄企鹅将不吃任何食物,多数时间将在睡眠中度过,依靠燃烧身体中储存下的脂肪度日。为了在寒冷和大风(可达200km/h)中幸存下来,雄企鹅们会挤成一圈,然后轮流换到中间。如果在小企鹅出生后,企鹅妈妈仍没有回来,企鹅爸爸就会将小帝企鹅坐在身下,用拿育儿袋将小企鹅全身覆盖,再从食道的一个分泌腺中分泌出乳白色的乳状物质来喂食小企鹅。

雌性企鹅大约出海2个月后,便会返回。它能在数以百计的新爸爸中,通过叫声找到自己的丈夫,并接手照料小企鹅,吐出储存在胃里的食物来喂食小企鹅。雄企鹅这时便会离开,去大海寻找食物,但他离开的时间将会比雌企鹅离开的时间短一些,因为渐暖的天气将会使大量的冰层融化,在陆地上行走的时间也会相对短暂。在大约数周之后,雄企鹅便会返回,同雌企鹅一起照料喂食小企鹅。在小企鹅出生大约两个月左右,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小企鹅们也可以单独活动,经常会聚在一起取暖,但它们仍需要父母的喂食。

在南极的夏季即将结束时,小企鹅和企鹅父母将会一起返回捕食区的大海,在夏季结束后,未达到性成熟的企鹅将继续留在捕食区,而那些成年的企鹅将重新开始返回繁殖区的旅程。

保护现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获取帝企鹅身上的油脂,曾有大量帝企鹅遭到人类屠杀,其数量不断下减,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由于受公众舆论强烈谴责,这种野蛮的屠杀才被迫停止。至1964年南极条约协商国制订《保护南极动植物区系议定措施》之后,帝企鹅及其他许多南极物种已受到普遍的保护。

帝企鹅的现存(2009年)数量估计在15万至20万对左右,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从2001年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帝企鹅的保护状况为无危。 不过,据2012年6月25日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消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冰融加速,南极帝企鹅的种群的崩溃也将随之而来,根据最新研究,如目前情况没有好转的话,生活在南极洲东部阿德利地的那些帝企鹅种群最终将在2100年崩溃并迅速消失。

2012年6月,科学家警告,如果全球温度持续上升,海冰继续融化,南极帝企鹅的未来令人堪忧,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

斑翡翠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斑翡翠的图片

斑翡翠(学名:Halcyon chelicuti,英文名:Strip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

斑翡翠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中文学名:斑翡翠

拉丁学名:Halcyon chelicuti

英文俗名:Strip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Stanley, 1814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翡翠属(Halcyon)

繁殖区:非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斑翡翠【中文名称】斑翡翠
斑翡翠
斑翡翠.

【拉丁学名】Halcyon chelicuti

【命名时间】Stanley, 1814

【英文名称】Striped 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翡翠属

外形特征

斑翡翠斑翡翠17 cm,雄鸟体重30-41g,雌鸟体重37-50 g。前额棕色条斑,黑和白色羽毛的比例几乎相等。该鸟的眼先,眼纹和眼睛都是黑色。脸颊,颈部奶油色,白灰色或浅黄色,并有白色细暗条纹。翕和披风是深棕色,对比鲜明的天蓝色的背部和尾部。绿色的尾巴夹有蓝灰色,覆翼深棕色并略呈白色。整个下体部(下颏,喉咙,胸,下尾)是白色。腹部为白色,特别是边缘处有浅黄色与黑色条纹。底部的尾巴是银灰色。上颌是褐色或紫色,红色,少数棕红色。虹膜深褐色,腿暗红色。
斑翡翠
斑翡翠.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

斑翡翠分布图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斑翡翠
斑翡翠斑翡翠分布图

生活习性

斑翡翠通常栖息于林地和灌木丛,避免密集耕种区,不总是依赖于水生环境。发现从海平面到2300米都有分布。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
斑翡翠
斑翡翠.

生长繁殖

斑翡翠营巢于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深6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长,椭圆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双方轮流孵蛋。有些也在树干上钻洞穴为巢。卵近圆形,纯白色。

地理分布

1.Halcyon chelicuti eremogiton 分布于马里的萨赫尔区域和尼日利亚、苏丹。

2.Halcyon chelicuti chelicuti 分布于毛里塔尼亚、索马里、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南非。
斑翡翠
斑翡翠.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棕颈鹭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棕颈鹭的图片

棕颈鹭(学名:Egretta rufescens,英文名:Reddish Egret)是鹭科白鹭属的鸟类。

棕颈鹭是一种中型涉禽,身长68-82厘米,翼展116-124厘米。这是一个中型,长脚,有黑头粉红色的鸟喙。嘴巴呈黄色、嘴尖呈黑色、脖子是棕红色,黑黑的背部羽毛和洁白的翅膀及洁白的腹部是棕颈鹭的特征。

中文学名:棕颈鹭

拉丁学名:Egretta rufescens

英文俗名:Reddish Egret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白鹭属(Egretta)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s U南美洲, Caribbea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棕颈鹭

棕颈鹭
棕颈鹭棕颈鹭

【拉丁学名】Egrettarufescens

【命名时间】Gmelin,1789

【英文名称】ReddishEgre

【科属分类】鸟纲、鹳形目、鹭科、白鹭属

外形特征

棕颈鹭是一种中型涉禽,身长68-82厘米,翼展116-124厘米。这是一个中型,长脚,有黑头粉红色的鸟喙。腿和脚蓝黑色。两性很相似。但有两个羽毛颜色差别很大的亚种,一种成鸟身羽很暗,石板蓝色,头部和颈部是毛茸茸的红色羽毛。另一种成鸟身体完全是白色羽毛。幼鸟有一个棕色的身体、头部和颈部。在交配期,雄性头部的丝状蓑羽突出,颈部和背部均有饰羽。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

地理分布

棕颈鹭
棕颈鹭棕颈鹭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棕颈鹭被认为是最活跃的白鹭之一,通常可以看到它们在水浅的秸秆区活动,相比其他苍鹭和白鹭猎物更为积极。它最常运行的积极措施是使用自己的翅膀的阴影,以减少水的强光,而达到猎鱼的目的,这些看起来像是一组迷人而优雅的舞蹈。该鸟通常的呼声是一种低沉嘶哑的喉音。以水种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

生长繁殖

棕颈鹭
棕颈鹭棕颈鹭

棕颈鹭的繁殖栖息地是热带沼泽。它们的领地经常与其他苍鹭相杂,在树上或灌木枝通用枝条筑造浅巢。鸟巢通常位于沿海岛屿。这些鸟类用沙哑的嗓音求爱,它们一般是摇头,在欢迎仪式后再追逐,随后绕圈飞行。一系列的追逐动作通过颈部、背部的蓑羽和鸟喙表现,类似飘动的三色旗。每巢产卵3—6枚,卵呈蓝色无斑点。雏为晚成性。

地理分布

棕颈鹭
棕颈鹭棕颈鹭

Egretta rufescens rufescens 分布于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印度西部。

Egretta rufescens dickeyi 分布于墨西哥。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e59c6009f1fb54a6fca34d1fc2bd71c92563c89c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