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鸟种简介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白头鵙鹛(学名:Gampsorhynchus rufulus,英文名:White-hooded Babbler)是幽鹛科白头鵙鹛属的鸟类。
白头鵙鹛,体大(24厘米)而独具特色的鵙鹛。头全白而与棕褐色的上体成对比。尾长而凸,尾端有狭窄白色。下体偏白,腹部沾皮黄。亚种torquatus的胸侧具黑色斑块,下体沾黄褐色。 虹膜-黄色;嘴-铅色,下嘴较淡;脚-偏粉色。
中文学名:白头鵙鹛
拉丁学名:Gampsorhynchus rufulus
英文俗名:White-hooded Babbler
命名作者:Blyth, 184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幽鹛科(Pellorneidae)
中文属名:白头鵙鹛属(Gampsorhynchus)
繁殖区:东洋界 : e Himalayas to c Burma and sw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9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白头鵙鹛
中文名称:白头鵙鹛
英文名称:White-hooded Shrike Babbler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莺科
属:白头鵙鹛属
白头鵙鹛
描述:体大(24厘米)而独具特色的鵙鹛。头全白而与棕褐色的上体成对比。尾长而凸,尾端有狭窄白色。下体偏白,腹部沾皮黄。亚种torquatus的胸侧具黑色斑块,下体沾黄褐色。
虹膜-黄色;嘴-铅色,下嘴较淡;脚-偏粉色。
叫声:有特色的响而偏高的吱叫声chr-r-r-r-uk。
分布范围:尼泊尔东部至中国西南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不常见留鸟于低地。指名亚种于云南极西部;torquatus于云南南部及东南部。
地理分布
尼泊尔东部至中国西南及东南亚。不常见留鸟于低地。指名亚种于云南极西部;torquatus于云南南部及东南部。
生活习性
习性:有特色的响而偏高的吱叫声。栖于竹林。
栗额鵙鹛的简介、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栗额鵙鹛(学名:Pteruthius intermedius,英文名:Clicking Shrike-babbler)是绿鹃科鵙鹛属的鸟类。
栗额鵙鹛(学名:Pteruthius intermedius,英文名:Clicking Shrike-babbler)属莺雀科鵙鹛属。是体小而色彩亮丽的分布在印度阿萨姆至中国南方的云南和广西、东南亚及爪哇等地的一种鸟。多个亚种分布提升为了独立鸟种。目前较为缺乏该鸟的影像资料。
中文学名:栗额鵙鹛
拉丁学名:Pteruthius intermedius
英文俗名:Clicking Shrike-babbler
命名作者:Hume, 187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绿鹃科(Vireonidae)
中文属名:鵙鹛属(Pteruthius)
繁殖区:东洋界 : Assam, India, e Burma to s China, s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94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绿色
鸟种简介
栗额鵙鹛
体小(11.5厘米)而色彩亮丽的鵙鹛。雄鸟额、颏及喉栗色;上体橄榄绿,黑色的翼上覆羽具两道粗显的白色翼斑;眼圈白,眉纹灰白;下体黄。雌鸟下体近白,仅额栗色。亚种yaoshanensis的额及胸栗色。
叫声:细高而刺耳的叫声too-weet-weet-weet。
地理分布
栗额鵙鹛
分布范围:印度阿萨姆至中国南方、东南亚及爪哇。
分布状况:亚种yaoshanensis于广西西南部;intermedius于云南南部。不常见于海拔500~2500米的较高山区。
生活习性
习性:栖于山区森林矮树的顶部,有时他其它种类混群。
白头曲嘴鹪鹩的简介、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头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albobrunneus,英文名:White-headed Wren)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
白头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 -19 cm。成鸟整个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大部分是纯白色无斑点。肛门区和大腿棕灰色色调。肩膀,背部,臀部和尾巴正面是均匀暗灰褐色,有时在肩上一些白色的羽毛。尾部羽毛显示很细的深褐色的波纹斑。初级和中级飞羽都是比较暗的棕黑色,相同的部位还有背部和尾巴。双翼的下部是灰白色。虹膜各不相同有褐色和深红色。下颌骨上层是深褐色,下颌骨是灰白色。腿铅灰色。白色的头和脸常常有污染或呈褐色色调。
中文学名:白头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albobrunneus
英文俗名:White-headed Wren
命名作者:Lawrence,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曲嘴鹪鹩属(Campylorhynchu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Panama, Colomb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白头曲嘴鹪鹩: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羽被柔软厚密,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斑。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
外文名称:White-headedWre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鹪鹩科
属:曲嘴鹪鹩属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
命名时间:Lawrence,1862
外形特征
白头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19cm。成鸟整个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大部分是纯白色无斑点。肛门区和大腿棕灰色色调。肩膀,背部,臀部和尾巴正面是均匀暗灰褐色,有时在肩上一些白色的羽毛。尾部羽毛显示很细的深褐色的波纹斑。初级和中级飞羽都是比较暗的棕黑色,相同的部位还有背部和尾巴。双翼的下部是灰白色。虹膜各不相同有褐色和深红色。下颌骨上层是深褐色,下颌骨是灰白色。腿铅灰色。白色的头和脸常常有污染或呈褐色色调。
白头曲嘴鹪鹩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活动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干燥的地区,栖息于光秃的寄生性植物顶端、雨林树干、并往往以洞穴取代。尤其是在树木的中间层和上层可以观察到,很少离开这种高度。它的生活以家庭聚小群,定居。
白头曲嘴鹪鹩白头曲嘴鹪鹩分布图
喜栖于阴暗潮湿的林区、灌丛、沼地、岸边等地。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
生长繁殖
营巢于树洞、岩洞、建筑物、岸边洞隙、杂草丛、灌丛上等多种环境。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圆屋顶状。繁殖期在11月—2月左右,产卵2—6枚,褐色有斑点。
地理分布
(2种)
1.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albobrunneusw分布于巴拿马,从运河区东部到西达里恩。
2.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harterti分布于巴拿马东部、哥伦比亚。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39f2f0c20e43f2af1ebb3fb8a58f305410723d69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