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白琵鹭(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英文名:Eurasian Spoonbill)是鹮科琵鹭属的大型涉禽。体长为70~95厘米,体重2千克左右。黑色的嘴长直而上下扁平,前端为黄色,并且扩大形成铲状或匙状,很像一把琵琶,十分有趣。虹膜为暗黄色。黑色的脚也比较长。白琵鹭和黑脸琵鹭都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白琵鹭体型更大,脸部黑色更少。白琵鹭是荷兰的国鸟。
中文学名:白琵鹭
拉丁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
英文俗名:Eurasian Spoonbil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鹮科(Threskiornithidae)
中文属名:琵鹭属(Platalea)
繁殖区:非洲, 古北界, 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6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白琵鹭:形态特征图
体大(84厘米)的白色琵鹭。长长的嘴灰色而呈琵琶形,头部裸出部位呈黄色,自眼先至眼有黑色线。与冬季黑脸琵鹭区别在体型较大,脸部黑色少,白色羽毛延伸过嘴基,嘴色较浅。
虹膜-红色或黄色;嘴-灰色,嘴端黄色;脚-近黑。
叫声:繁殖期外寂静无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特有的琵琶型的大嘴是琵鹭类鸟类共有的特征,长得很像可能混群的黑脸琵鹭,与黑脸琵鹭比较,白琵鹭显得体型稍大一点,而且脸部黑色少,琵琶型的嘴末端黄色,面部裸露的皮肤黄色,由眼先到眼睛有一条幼细的黑纹。繁殖期的白琵鹭有明显的冠羽,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沾黄色。
白琵鹭和黑脸琵鹭的区别:(1)白琵鹭面部黑色更少,体型更大;(2)白琵鹭嘴尖黄色,而黑脸琵鹭嘴全黑色。以特征(1)为基准,有时白琵鹭嘴端也是黑色。
白琵鹭
黑脸琵鹭:非繁殖羽
生活习性
白琵鹭
白琵鹭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岸边及其浅水处;也栖息于水淹平原、芦苇沼泽湿地、沿海沼泽、海岸红树林、河谷冲积地和河口三角洲等各类生境,很少出现在河底多石头的水域和植物茂密的湿地。常成群活动。偶尔亦见有单只活动的。休息时常在水边成一字形散开。长时间站立不动,受惊后则飞往他处。性机警畏人,飞翔时两翅鼓动较快,平均每分钟鼓动达186次左右。飞翔时常排成稀疏的单行,或成波浪式的斜列飞行。既能鼓翼飞翔,也能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而且常常是鼓翼和滑翔结合进行,在一阵鼓翼飞翔之后接着是滑翔。飞行时两脚伸向后方,头颈向前伸直。
食性
白琵鹭
白琵鹭
滩涂湿地各种细小生物,琵琶型的嘴有如探雷器,帮助他们发现食物,相比于鸻鹬类细长的喙琵鹭的嘴更适合发掘浅层的食物。
主要以虾、蟹、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蛙、蝌蚪、蜥蜴、小鱼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觅食主要在早晨和黄昏,也常在晚上觅食。还结成小群,偶尔也见有单独觅食的。多在不深于30厘米的水边浅水处觅食,在海边常在潮间带和河入海口处觅食。繁殖季节有时飞到离营巢地10~20公里的地方觅食,甚至有的到离营巢地35~40公里远的地方去觅食。觅食不是通过眼睛直接捕食可见食物,而是一边在水边浅水处行走,一边将嘴张开,伸入水中左右来回扫动,就像一把半圆形的镰刀从一边到另一边来回割草一样。嘴通常张开5厘米,嘴尖直接触到水底,当碰到猎获物时;即可捉住。有时甚至将嘴放到一边,拖着嘴迅速奔跑觅食。
生长繁殖
白琵鹭
白琵鹭
在中国北方繁殖的种群均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从南方越冬地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南迁。迁徙时常呈40~50只的小群,排成一纵列或呈波浪式的斜行队列飞行。通常鼓翼飞翔,偶尔也滑翔。多在白天迁飞,傍晚停落觅食。在中国南方繁殖的种群主要为留鸟,不迁徒。
繁殖期为5~7月,此时常发出象小猪“哼哼”一样的叫声,以及兴奋时用长嘴上下敲击所发出的“嗒嗒”声。成群营巢,由几只到近百只组成。有时也与鹭类、琵鹭类和其他水禽组成混合群体营巢。通常营巢在有厚密芦苇、蒲草等挺水植物和附近有灌丛或树木的水域及其附近地区。营巢于干旱的芦苇丛中或树上和灌丛上,有时也置巢于地上。多在低海拔的平原地区营巢,但在亚美尼亚也发现有在近2000米的高原湖泊营巢。营巢位置和觅食地之间的距离通常不远于10~20公里。巢彼此挨得很近,一般1~2米,有时甚至彼此紧挨在一起。巢较简陋而庞大。通常用芦苇和芦苇叶构成,有时也用部分枯的树枝,内放草茎和草叶。营巢位置可多年使用。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有少至2枚和多至5到6枚的。卵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颜色为白色,具有细小的红褐色斑点。通常间隔2~3天产一枚卵。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但直到卵产齐为止,通常都仅晚上孵卵。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孵化期为24~25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育,喂食时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嘴中取食。45~54天左右雏鸟即可飞翔,但此时并不离开亲鸟,而是在亲鸟带领下逐渐开始自己觅食,亲鸟在开始时也喂食,但以后逐渐减少,直至停止喂食。
地理分布
白琵鹭: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及非洲。
分布状况:一般不常见。夏季或许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至东北各省。冬季南迁经中国中部至云南、东南沿海省份、台湾及澎湖列岛。冬季有过千只成群于鄱阳湖(江西)越冬的记录。
白琵鹭在国外,繁殖于欧洲、印度、斯里兰卡和非洲北部海岸;越冬于马里、苏丹、波斯湾、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南部等地。全世界共分化为3个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其中繁殖于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甘肃、西藏等北部地区;越冬于长江下游、江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东南沿海及其邻近岛屿。
保护现状
白琵鹭
目前世界上白琵鹭的种群数量约有31000~34500只,但各地的种群数量普遍不高,多数国家都只有很少几百对繁殖种群,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则已经完全消失。据1990年和1992年冬天在亚洲的调查,1990年冬季种群数量为8005只,其中中国有763只,1992年冬季种群数量为10366只,其中中国为892只。
白琵鹭是荷兰的国鸟。嘴极象琵琶,故得名。分布在欧洲南部到亚洲,少数妥布于非洲。但在欧洲的繁殖地,仅限于荷兰和西班牙。
黄嘴白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记录
黄嘴白鹭(学名:Egretta eulophotes,英文名:Chinese Egret)是鹭科白鹭属的水鸟,是一种覆盖冠毛、有黄色喙的白色白鹭,又叫白老、唐白鹭等。与其他白鹭的区别在于脚黑色,趾黄色。它在俄罗斯、北韩、南韩和中国大陆繁殖,然后向南迁徙,经过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黄嘴白鹭是珍稀鸟类,属于易危物种,最大的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目前估计共有2,600到3,400只。其中,俄罗斯100只,朝鲜900-1300只,韩国600-1000只,中国1000只。
中文学名:黄嘴白鹭
拉丁学名:Egretta eulophotes
英文俗名:Chinese Egret
命名作者:Swinhoe, 1860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白鹭属(Egrett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e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3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黄嘴白鹭: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68厘米)的白色鹭。腿偏绿色,嘴黑而下颚基部黄色。冬季与白鹭区别在体型略大,腿色不同;与岩鹭的浅色型的区别在腿较长,嘴色较暗。成繁殖羽时嘴黄色,腿黑色。繁殖期脸部裸露皮肤蓝色。
虹膜-黄褐;嘴-黑色,下基部黄色;脚-黄绿至蓝绿色。
叫声:通常无声。受惊时发出低音的呱呱叫声。
黄嘴白鹭:繁殖羽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1)黄嘴白鹭:黄嘴白鹭的体型要比牛背鹭大,与中白鹭接近。无论在繁殖期或非繁殖期,双脚黑色,脚趾黄色,嘴形较长。
(2)大白鹭:大白鹭的嘴巴为黑色或黄色,脚为黑色。繁殖季节有花哨的繁殖羽,脸颊裸露皮肤会呈蓝绿色。体型相对最大。
(3)中白鹭:中白鹭的嘴是黄色的,末端为黑色或褐色,脚为黑色。体型相对居中。
(4)小白鹭:小白鹭的嘴和腿都是黑色的,爪子黄色。体型纤瘦。
(5)牛背鹭:繁殖期间特征显著,头部以及体羽多有黄色,不一混淆。非繁殖羽全身白色,黄嘴黑腿。体型较小。
大白鹭:嘴黄色,腿爪全黑
生活习性
黄嘴白鹭,作者喀纳斯红隼,摄于浙江,2012-04
黄嘴白鹭为候鸟。栖息于海岸峭壁树丛、潮间带、盐田以及内陆的树林、河岸、稻田,以鱼、虾和蛙等为食,有结群营巢、修建旧巢和与池鹭、夜鹭、牛背鹭混群共域繁殖的习性。4月下旬可飞到繁殖地,5月产卵,每窝2~5枚,孵化期24~26天,育雏期35~40天,10月南迁越冬。
地理分布
黄嘴白鹭
分布状况:过去分布广泛,现已稀少,繁殖于辽东半岛、山东及江苏的沿海岛屿。过去曾有记录在海南岛繁殖,在香港的繁殖于1980年已停止。数量下降的原因是上世纪末期人们采集其丝状羽,但至今种群数量尚未完全恢复。有记录迷鸟见于东部沿海远及河北和辽宁。迁徙时见于西沙群岛。
分布范围:全球性濒危。繁殖于北朝鲜西部沿海岛屿及中国东部岛屿。越冬主要在菲律宾,极少至婆罗洲及马来半岛。分布状况:过去分布广泛,现已稀少,繁殖于辽东半岛、山东及江苏的沿海岛屿。
生活习性
黄嘴白鹭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单独、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的情况都能见到,偶尔也有数十只在一起的大群。
白天多飞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盐田和水稻田中活动和觅食,晚上则飞到近岸的山林里休息。常一脚站立于水中,另一脚曲缩于腹下,头缩至背上呈驼背状,长时间呆立不动,行走时步履轻盈、稳健,显得从容不迫。飞行时头往回收缩至肩背处,颈向下曲成袋状,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突出于短短的尾羽后面,两个宽大的翅膀缓慢地鼓动飞翔,动作显得从容不迫,十分优美。
中国古代《毛诗·周颂》中就用“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来形容它的飞翔时的气势不凡。每年4月和11月进行春秋两季的迁徙活动。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边、盐田或水田地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时候,它轻轻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着水里活动的小动物,然后突然地用长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将食物准确地啄到嘴里。有时也常伫立于水边,伺机捕食过往的鱼类。
生长繁殖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
每年5~7月繁殖期间,黄嘴白鹭的各种奇特行为更是妙趣横生。一般成年雄鹭都有属于自己的领域,这个领域神圣不可侵犯,当雌鹭闯入其领域时,雄鹭会机警地伸展冠羽、蓑羽和胸羽进行威吓,这时,雌鹭必须耐心等待。当雄鹭收缩蓑羽,表示同意雌鹭停留在其领域的边缘时,它们之间的恋情才算拉开序幕。起初是双方默默对视,嘴喙相碰,然后双双起飞,在空中长时间地比翼翱翔。待飞回落到枝头或岩石上后,它们互相追逐,有时也会相对翩翩起舞,以此来表示彼此的爱慕和信任。雌鹭产卵后,雌雄鸟要轮班看守鸟蛋,绝不允许其他鸟类进入自己的领地。
雏鸟降生后,成鸟到海岛下面的浅水处觅食鱼虾,把食物储存在自己颈项的喉囊中,然后飞回窝巢吐出食物,再用嘴将食物撕碎,喂食雏鸟。待未成年鸟长成初羽鸟时,成鸟为了锻炼它们的生存能力,常常在觅食回来以后降落在树枝上,抖动翅膀“嘎……嘎!”地欢叫,让初羽鸟从窝巢中爬出来,向上跳跃着领取食物。
营巢于近海岸的岛屿和海岸悬岩处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树杈之间。喜欢成群地在一起营巢,有人曾经在一块仅有大约20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竟发现了14个巢,而且在相邻的一块仅有10多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还有11个巢,每个巢之间的距离仅为14—76厘米。
从前在台湾,也曾有黄嘴白鹭和白鹭、牛背鹭、夜鹭和苍鹭等混群营巢的现象。它的巢的形状为浅碟形,结构较为简单,主要以枯草茎和草叶构成。巢筑于矮树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过1米,也有在矮树下的草丛间筑巢的。每窝产卵2—4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淡蓝色。孵化期为24—26天。
保护现状
种群数量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是中国一种濒危的珍稀水禽,属于鹳形目的鹭科鸟类,和朱、琵鹭是同属一支的表亲。在国外,它被称做“唐白鹭”(Chinese Egret)。唐,当然指的是中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它主要分布在中国。黄嘴白鹭主要繁殖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朝鲜、韩国和中国的东部地区,越冬地主要在菲律宾、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和越南等地。1976年,中国鸟类学家郑作新报道,黄嘴白鹭在中国分布于东北的旅顺和鸭绿江、山东青岛、江苏东海、沙卫山岛、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岛、西沙群岛以及台湾等地。黄嘴白鹭曾经是南部沿海地区常见的夏候鸟,但随着人为的干扰,栖息地的日渐缩小,黄嘴白鹭的数量也越来越少。1990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表明,1992年在中国见到143只黄嘴白鹭,在东南亚见到448只,总计591只。由于数量稀少、分布区域狭窄,黄嘴白鹭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同时还被列入中国和俄罗斯的红皮书内,在亚洲鸟类红皮书内被列为易危种。
如今,黄嘴白鹭的情形似乎要比1992年调查统计的数量要乐观一些。据2001年的报道,全世界黄嘴白鹭的总体数量估计在2600~3400只左右,其中,俄罗斯100只,朝鲜900~1300只,韩国600~1000只,中国1000只。我们之所以说“似乎乐观”而不是“非常乐观”,是因为我们对黄嘴白鹭的科研保护工作做得还很少,并没有对黄嘴白鹭的整体生存状况做出全面的调查评估,而只能凭推测。
黄嘴白鹭曾经是中国南部沿海常见的夏候鸟,特别是在广东汕头到福建福州一带的海岸较为普遍,60年代在东北的鸭绿江和吉林东部的珲春也曾见到,80年代初在辽东半岛及沿海岛屿发现的营巢种群多达200—300对以上,时常可以在海边见到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海岸附近的水域觅食。
但是,由于环境的破坏和人为干扰,特别是由于它的纯白色毛状羽和蓑羽是极为贵重的装饰品,每年猎取的数量都很多,所以近来种群数量有明显下降。致使它的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已经变得非常难得一见了。
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2年在中国仅见到143只,此外还在东南亚见到448只。目前黄嘴白鹭已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中国将其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
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分布区域窄狭,数量减少,目前已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国亦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二类保护动物。
致危因素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在全世界迅速减少的原因:
一是沿海滩涂养殖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对繁殖地及湿地的过度开垦和越冬地的海岸开发,使黄嘴白鹭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的破坏;
二是在黄嘴白鹭的繁殖产卵季节,赶海的渔民及外地游客经常上岛观光和捡拾鸟卵,使黄嘴白鹭无法完成繁殖活动;
三是19世纪末,人们采集、买卖黄嘴白鹭的丝状羽毛,大量捕杀造成黄嘴白鹭的数量急剧减少,至今不能恢复元气。
鸟类记录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黑夜撞上银河王子 得救治落户生态园
舒展的“S”型曲线,纯白色的羽衣,修长的脖子,金黄色的喙,哀怨迷惘的眼神,这是一只罕见的黄嘴白鹭。这只美得让人生怜的黄嘴白鹭,在夜间飞行时撞上了从大连开往烟台的客轮,左翼折断。
2006年8月3日凌晨,夜色笼罩着茫茫大海,这只珍贵的黄嘴白鹭已经在漫无边际的海上连续飞行很长时间了,由于误食了不洁食物,体力下降很大。白鹭在大海上四处寻找歇脚的地方,想恢复一下体力。顺着昏黄的灯光,它看到了缓缓航行的“银河王子”号客轮,于是,它用尽最后一点体力,挣扎着飞向船甲板,但由于体力不支,它失去平衡重重地撞在船体上。
凌晨2时许,“银河王子”号客轮渐渐靠近烟台港,工作人员从舱内来到上层甲板准备靠码头前的准备工作。一位船员忽然发现在甲板上有一团白物,走近一看,居然是一只受伤的大鸟,身高有70多厘米。大家围着它议论纷纷,一位船员说,这该是一只白鹭。此时,乘警闻讯赶来,看到白鹭的样子,根据多年的经验他分析白鹭是受了伤,赶紧把它抱进工作间,此时,大家才发现白鹭的左翼折断了。凌晨3时许,“银河王子”号靠岸,天刚蒙蒙亮,乘警就立刻把受伤的白鹭送到了烟台港公安局北岛分局码头派出所。派出所的民警经常与乘警配合,查获一些走私动物,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他们积累了不少经验,民警们确认这是一只白鹭,但是这种黄嘴巴的白鹭却是第一次见到,他们分析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白鹭。民警们找了些水和食物,但是,白鹭仿佛一个受惊的孩子一样,只“呱呱”地低吟,却滴水不进。8时,民警联系了烟台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
保护站的工作人员立刻驱车赶到码头派出所,将黄嘴白鹭接到了保护站。他们对白鹭做了全面的检查后发现,这只白鹭不仅一只翅膀折断,长长的喙也有一道长约3厘米的裂缝。而从这只黄嘴白鹭的排便情况看,它之前肯定误食了不洁的食物,导致肠胃出现问题,因此,黄嘴白鹭不仅需要治疗外伤,还要服用一些治疗肠胃的药物,想要全面恢复不仅需要时日,而且将十分困难,已经无法自然放飞,需要专门人员看护。当天,他联系了福山区的银湖生态园,那里山水环绕、风景秀美,淡水多,物草丰富,有利于它的恢复,也适合它将来的生活。
据了解,黄嘴白鹭一般居住在北朝鲜西部沿海岛屿和中国东部岛屿,过去分布广泛,但是由于上世纪末期人们采集它们的丝状羽毛,现在已经非常罕见。
山东重大发现
海驴岛上的黄嘴白鹭
山东荣成发现黄嘴白鹭繁殖种群,占全球近半。
濒危野生动物黄嘴白鹭的繁殖地又有重大发现。有关专家首次证实:山东荣成市境内拥有种群数量超过千只的黄嘴白鹭繁殖地,这是迄今国内有黄嘴白鹭记录以来发现的最大繁殖种群。
位于荣成市成山头海域的海?康海淙幻婊?0.23平方公里,但大批珍稀黄嘴白鹭每年都会选择这个无人小岛作为繁衍后代的家园,并且种群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黄嘴白鹭也叫唐白鹭,是一种中型涉禽,夏季嘴为橙黄色,眼为蓝色;冬季嘴变成暗褐色,眼为黄绿色。繁殖季节,黄嘴白鹭披着一身纯白色的羽毛,头部、背肩部和前颈长出华丽真丝状的冠羽和蓑羽,显得一尘不染而高傲文雅。黄嘴白鹭于1860年首次在厦门岛获得标本并命名,目前全球种群数量在2500只左右,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属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专家指出,荣成市海驴岛的黄嘴白鹭种群数量已远远超过全球种群总数量的1%,按照《湿地公约》的“划定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或国家林业局制定的“确定国家重要湿地的水禽标准”,海驴岛应列入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
中白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中白鹭(学名:Egretta intermedia,英文名:Intermediate Egret)为鹭科白鹭属的鸟类。中白鹭的嘴是黄色的,末端为黑色或褐色,脚为黑色,注意与大白鹭、小白鹭区别。喜稻田、湖畔、沼泽地、红树林及沿海泥滩。栖息于开阔河谷、盆地的坝区地带。在田坝、河流浅滩、沼泽湿地中觅食小鱼、虾、蛙类及昆虫。与其他水鸟混群营巢。
中文学名:中白鹭
拉丁学名:Egretta intermedia
英文俗名:Intermediate Egret
命名作者:Wagler, 182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白鹭属(Egretta)
繁殖区:东洋界, 非洲,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4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中白鹭
体大(69厘米)的白色鹭。体型大小在白鹭与大白鹭之间,嘴相对短,颈呈”S”形。与大白鹭不同,中白鹭嘴裂不过眼。
于繁殖羽时其背及胸部有松软的长丝状羽,嘴及腿短期呈粉红色,脸部裸露皮肤灰色。繁殖期中白鹭的嘴也可能为全黑色。
虹膜-黄色;嘴-黄色,端褐;腿及脚-黑色。
叫声:甚安静,受惊起飞时发出粗喘声kroa-kr。
中白鹭指名亚种:繁殖羽,嘴全黑,摄于印度。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中白鹭与小白鹭(也叫白鹭)的区别:
(1)中白鹭体型更大,嘴黄色(可能端黑),而小白鹭嘴全黑;
(2)中白鹭脚全黑,而小白鹭脚虽然也是黑色,但爪黄色。
中白鹭和大白鹭的区别:
(1)中白鹭体型稍小,大白鹭体型更大;
(2)大白鹭嘴裂过眼,中白鹭嘴裂不过眼。此特征辨识最可靠。
(3)两者嘴的颜色都随季节变化,大白鹭繁殖期嘴全黑(指名亚种黄嘴染黑),非繁殖期嘴全黄;中白鹭繁殖期上嘴及嘴尖黑,非繁殖期黄嘴端黑。
中白鹭:眼周裸露皮肤
大白鹭:眼周裸露皮肤
中白鹭:嘴裂不过眼
大白鹭:过渡羽,眼周裸露皮肤、嘴颜色
中白鹭:嘴裂
大白鹭 vs 中白鹭:脖子
大白鹭 vs 中白鹭:嘴端颜色
左为小白鹭,右为中白鹭:嘴的颜色不同
左为中白鹭,右为大白鹭
地理分布
中白鹭: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非洲、印度、东亚至大洋洲。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南方的低洼潮湿地区。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长江流域、东南部及台湾和海南岛。见于云南南部的鸟被作为尚有争议的亚种palleuca。漂鸟见于黄河流域。
亚种分化
中白鹭
(1)Egretta intermedia brachyrhyncha 分布于苏丹到南非南部的开普省。
(2)Egretta intermedia intermedia 分布于印度南部到日本、大巽他群岛。
(3)Egretta intermedia plumifera 分布于摩鹿加群岛南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生活习性
中白鹭
中白鹭栖息及活动于河流、湖泊、河口、海边和水塘岸边浅水处及河滩上,也常在沼泽和水稻田中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和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鹭类混群。警惕性强。飞行时颈缩成s形,两脚直伸向后,超出于尾外,两翅鼓动缓慢,飞行从容不迫,且呈直线飞行。
中白鹭主要以鱼、虾、蛙、蝗虫、蝼蛄等水生和陆生昆虫及昆虫幼虫以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沿水边浅水处轻轻涉水觅食,也常静立于浅水中或水边等待猎物到来,然后突然以快速而准确的动作捕食。吃饱后常在岸边或田埂上缩着颈,单脚伫立的休息。
生长繁殖
中白鹭
繁殖期随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在中国通常繁殖在4一6月;繁殖期多为群居,在树上、灌丛上或地面上用枝条筑造浅巢。巢浅圆盘形,以小树枝交搭而成,巢内充填软质干枯杂草,据12窝测定巢径为33.75cm×18.25cm,筑于灌丛中的巢离地面35.45(20~50)cm。
每窝产卵2~4枚,多数4枚。卵青绿色,大小为47.55mm×32.25mm,卵重27.43(25.7~29.4)g;孵卵期26(26~29)天,孵化率59.1%~77.3%。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
中白鹭
在中国南部和台湾数量较普遍。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仅见到704只,其中台湾352只,香港16只;1992年717只,其中台湾257只,香港1只,较1990年有所增加。整个亚洲的情况据1992年调查,南亚11840只,东亚717只,东南亚11136只,总计23693只。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375c345729b6e8f4e5c3292736857e657545b104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