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虎鹭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白冠虎鹭的图片

白冠虎鹭(学名:Tigriornis leucolopha,英文名:White-crested Tiger Heron)是鹭科白冠虎鹭属的鸟类。

白冠虎鹭,鹭科白冠虎鹭属脊椎动物,分布在非洲中南部地区。

中文学名:白冠虎鹭

拉丁学名:Tigriornis leucolopha

英文俗名:White-crested Tiger Heron

命名作者:Jardine, 1846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白冠虎鹭属(Tigriornis)

繁殖区:非洲 : w, c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白冠虎鹭

白冠虎鹭
白冠虎鹭

.

【拉丁学名】Tigriornis leucolophus

【命名时间】Jardine, 1846

【英文名称】White-crested Tiger-heron, White-crested Bittern, White-crested Tiger Heron

【科属分类】鸟纲 、鹳形目、鹭科、白冠虎鹭属

外形特征

白冠虎鹭是一种中型涉禽,全身虎斑纹羽毛,主要由褐色、白色和黑色组成。腹部浅黄色。脖子粗壮,枕后有一长条白色斑块。黄喙,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黑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胸前有饰羽,腿部被羽。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主要在安哥拉,贝宁,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象牙海岸,赤道几内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共和国,塞拉利昂和多哥

白冠虎鹭
白冠虎鹭

白冠虎鹭分布图

生活习性

单种属(Tigriornis)。栖息于江湖滨岸及沼泽地带,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种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多为群居,在树上、灌丛上或地面上用枝条筑造浅巢。每巢产卵3—6枚,卵呈蓝色无斑点。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黄冠夜鹭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黄冠夜鹭的图片

黄冠夜鹭(学名:Nyctanassa violacea,英文名:Yellow-crowned Night Heron)是鹭科美洲夜鹭属的鸟类。

黄冠夜鹭是一种中型涉禽,身长61厘米。灰体,冠和背部白色,额头有黄色绒毛,枕有翎羽,眼睛红色,黑喙。腿黄色且短,眼睛下面有白色块斑纹。栖息于临近水域的树林中、平原、丘陵地带的农田、沼泽、池塘、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

中文学名:黄冠夜鹭

拉丁学名:Nyctanassa violacea

英文俗名:Yellow-crowned Night Her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美洲夜鹭属(Nyctanassa)

繁殖区:北美洲, 拉丁美洲 : e U南美洲 to Peru and e Brazil

名称类别

黄冠夜鹭
黄冠夜鹭

【中文名称】黄冠夜鹭

【拉丁学名】Nycticoraxviolaceus

【命名时间】Linnaeus,1758

【英文名称】Yellow-crownedNight-heron,Yellow-crownedNightHeron

【科属分类】鸟纲、鹳形目、鹭科、夜鹭属

外形特征

黄冠夜鹭
黄冠夜鹭

黄冠夜鹭是一种中型涉禽,身长61厘米。灰体,冠和背部白色,额头有黄色绒毛,枕有翎羽,眼睛红色,黑喙。腿黄色且短,眼睛下面有白色块斑纹。幼鸟像夜鹭幼鸟类似,主体棕色,有白色或灰色斑点。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也称科隆群岛)。

生活习性

黄冠夜鹭
黄冠夜鹭

栖息于临近水域的树林中、平原、丘陵地带的农田、沼泽、池塘、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主要取食蛙类、小鱼、虾等水生动物,偶尔吃一些植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集群繁殖,在树上营巢,巢系由树枝搭建,内部垫以柔软材料。每巢产卵3-5,淡蓝绿色。由双亲共同抚育。

地理分布

(1)Nycticoraxviolaceusbancrofti分布于下加利福尼亚、印度次大陆西部;

(2)Nycticoraxviolaceuscaliginis分布于巴拿马到秘鲁;

(3)Nycticoraxviolaceuscayennensis分布于哥伦比亚南部到秘鲁和巴西南部;

(4)Nycticoraxviolaceusgravirostris分布于所罗门(Socorro)岛;

(5)Nycticoraxviolaceuspauper分布于加拉帕戈斯群岛;

(6)Nycticoraxviolaceusviolaceus分布于美国东部、中部,中美洲东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白额蜂虎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额蜂虎的图片

白额蜂虎(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英文名:White-fronted Bee-eater)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

白额蜂虎(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鸟类嘴形细长而下弯,先端尖,嘴峰有棱脊;鼻孔裸露;初级飞羽10片;尾羽12片;体羽质密、正常且无纵纹;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长且端部形狭或尖削,脚细弱,中趾与外趾至少连结至基部第二个关节,与内趾则仅于基部的第一个关节并连;翅长而尖,第一片飞羽细小,第二片最长。羽色艳丽,两性相似,幼鸟似成鸟。生活于村庄附近丘陵林地;树栖性;以空中飞虫为食,特别喜吃蜂类;在山地土壁挖隧道为巢;卵形颇圆,白色。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中文学名:白额蜂虎

拉丁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

英文俗名:White-fronted Bee-eater

命名作者:Smith, A, 1834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蜂虎科(Meropidae)

中文属名:蜂虎属(Merops)

繁殖区:非洲 : sc, s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物种名称】白额蜂虎
白额蜂虎
白额蜂虎

【拉丁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

【命名时间】Smith,1834

【英文名称】White-fronted Bee-eater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

外形特征

白额蜂虎
白额蜂虎白额蜂虎身长22-24cm,体重28-38 g (雄) – 31-35 g (雌) ,雌性成鸟大于雄性。白额蜂虎色彩鲜艳,有一个白色的前额,头部、背部和颈部浅黄褐色。眼眉白色,眼睛、眼纹、脸颊和耳羽部分均由黑色覆盖,下侧有一条白色宽带。下颏白色。上体呈现绿色,下体肉桂色,尾羽是蓝色群青色。初级飞羽有黑色滚边。呈鲜红色的喉与红色胸部和浅黄色腹部形成明显对比。肛周和尾巴蓝色。尾端浅黄色,覆面黑色。鸟喙黑色。虹膜深褐色,脚暗灰色。

嘴较细长,鼻孔裸露;体羽质密、正常且无纵纹;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长且端部形狭或尖削,中趾与外趾常并连至最末一个关节;翅长而尖,第一片飞羽细小,第二片最长。

地理分布

白额蜂虎分布图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整个撒哈拉广泛的赤道非洲;西部非洲:加蓬,刚果,安哥拉;东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南部非洲: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斯威士兰。

生活习性

白额蜂虎白额蜂虎频繁的活动于河流干涸的河床上、灌丛、草地,林地、季节性河流。白额蜂虎分布在非洲亚赤道带的大草原。其栖息地包括辽阔的乡郊,尤其是近水沟的地方。白额蜂虎主要吃蜜蜂,占其食物来源近50%。也会吃其他飞行昆虫,如甲虫、臭虫、苍蝇、蟋蟀、白蚁、蜻蜓、豆娘等。但要视乎季节及猎物的多少。它们会在低树枝位定点捕食,或滑翔而下捕食昆虫。它们的叫声是低沉的嘎声。
白额蜂虎
白额蜂虎

生长繁殖

白额蜂虎的群落平均有200只,会在山崖或堤岸挖穴筑巢。它们的群落可以横跨几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但会回到同一地方栖息、生活及繁殖。它们是鸟类中拥有最复杂的社群系统。白额蜂虎是一对一的社会关系,类群会进行合作生殖,不能生育的成员会帮助其他成员养育雏鸟。它们会帮助建筑超过一半的鸟巢,且会在繁殖的过程中作为帮手,包括挖洞筑巢、喂养雌鸟、孵化及喂哺雏鸟等,对雏鸟出生的数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繁殖季节,雌鸟平均产3-8枚卵,产卵期其因地而异,以降雨和气温决定:在肯尼亚是4至6月,在赞比亚和安哥拉是8月至9月,在津巴布韦是2月和4月,在南非是9月至10月。

地理分布

白额蜂虎(2种)

1.Merops bullockoides bullockoides:分布于半干旱的中部和南部非洲稀树草原。

2.Merops bullockoides randorum:分布于坦桑尼亚南部高地。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d92c2a7809e0b0772a28ba681d16e658450ea70f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