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中白鹭(学名:Egretta intermedia,英文名:Intermediate Egret)为鹭科白鹭属的鸟类。中白鹭的嘴是黄色的,末端为黑色或褐色,脚为黑色,注意与大白鹭、小白鹭区别。喜稻田、湖畔、沼泽地、红树林及沿海泥滩。栖息于开阔河谷、盆地的坝区地带。在田坝、河流浅滩、沼泽湿地中觅食小鱼、虾、蛙类及昆虫。与其他水鸟混群营巢。
中文学名:中白鹭
拉丁学名:Egretta intermedia
英文俗名:Intermediate Egret
命名作者:Wagler, 182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白鹭属(Egretta)
繁殖区:东洋界, 非洲,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4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中白鹭
体大(69厘米)的白色鹭。体型大小在白鹭与大白鹭之间,嘴相对短,颈呈”S”形。与大白鹭不同,中白鹭嘴裂不过眼。
于繁殖羽时其背及胸部有松软的长丝状羽,嘴及腿短期呈粉红色,脸部裸露皮肤灰色。繁殖期中白鹭的嘴也可能为全黑色。
虹膜-黄色;嘴-黄色,端褐;腿及脚-黑色。
叫声:甚安静,受惊起飞时发出粗喘声kroa-kr。
中白鹭指名亚种:繁殖羽,嘴全黑,摄于印度。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中白鹭与小白鹭(也叫白鹭)的区别:
(1)中白鹭体型更大,嘴黄色(可能端黑),而小白鹭嘴全黑;
(2)中白鹭脚全黑,而小白鹭脚虽然也是黑色,但爪黄色。
中白鹭和大白鹭的区别:
(1)中白鹭体型稍小,大白鹭体型更大;
(2)大白鹭嘴裂过眼,中白鹭嘴裂不过眼。此特征辨识最可靠。
(3)两者嘴的颜色都随季节变化,大白鹭繁殖期嘴全黑(指名亚种黄嘴染黑),非繁殖期嘴全黄;中白鹭繁殖期上嘴及嘴尖黑,非繁殖期黄嘴端黑。
中白鹭:眼周裸露皮肤
大白鹭:眼周裸露皮肤
中白鹭:嘴裂不过眼
大白鹭:过渡羽,眼周裸露皮肤、嘴颜色
中白鹭:嘴裂
大白鹭 vs 中白鹭:脖子
大白鹭 vs 中白鹭:嘴端颜色
左为小白鹭,右为中白鹭:嘴的颜色不同
左为中白鹭,右为大白鹭
地理分布
中白鹭: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非洲、印度、东亚至大洋洲。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南方的低洼潮湿地区。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长江流域、东南部及台湾和海南岛。见于云南南部的鸟被作为尚有争议的亚种palleuca。漂鸟见于黄河流域。
亚种分化
中白鹭
(1)Egretta intermedia brachyrhyncha 分布于苏丹到南非南部的开普省。
(2)Egretta intermedia intermedia 分布于印度南部到日本、大巽他群岛。
(3)Egretta intermedia plumifera 分布于摩鹿加群岛南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生活习性
中白鹭
中白鹭栖息及活动于河流、湖泊、河口、海边和水塘岸边浅水处及河滩上,也常在沼泽和水稻田中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和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鹭类混群。警惕性强。飞行时颈缩成s形,两脚直伸向后,超出于尾外,两翅鼓动缓慢,飞行从容不迫,且呈直线飞行。
中白鹭主要以鱼、虾、蛙、蝗虫、蝼蛄等水生和陆生昆虫及昆虫幼虫以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沿水边浅水处轻轻涉水觅食,也常静立于浅水中或水边等待猎物到来,然后突然以快速而准确的动作捕食。吃饱后常在岸边或田埂上缩着颈,单脚伫立的休息。
生长繁殖
中白鹭
繁殖期随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在中国通常繁殖在4一6月;繁殖期多为群居,在树上、灌丛上或地面上用枝条筑造浅巢。巢浅圆盘形,以小树枝交搭而成,巢内充填软质干枯杂草,据12窝测定巢径为33.75cm×18.25cm,筑于灌丛中的巢离地面35.45(20~50)cm。
每窝产卵2~4枚,多数4枚。卵青绿色,大小为47.55mm×32.25mm,卵重27.43(25.7~29.4)g;孵卵期26(26~29)天,孵化率59.1%~77.3%。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
中白鹭
在中国南部和台湾数量较普遍。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仅见到704只,其中台湾352只,香港16只;1992年717只,其中台湾257只,香港1只,较1990年有所增加。整个亚洲的情况据1992年调查,南亚11840只,东亚717只,东南亚11136只,总计23693只。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大蓝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大蓝鹭(学名:Ardea herodias,英文名:Great Blue Heron)是鹈形目鹭科鹭属一种体型较大的涉禽。分布于北美洲、中美洲。大蓝鹭用长而尖的喙刺穿鱼或青蛙,然后整个吞咽,有时因为猎物过大而被噎死。它与分布于欧亚非的苍鹭相似。
中文学名:大蓝鹭
拉丁学名:Ardea herodias
英文俗名:Great Blue Her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鹭属(Ardea)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大蓝鹭
大蓝鹭
大蓝鹭身长76~100cm,翼展150cm。全身大部分羽毛呈灰蓝色羽毛,胸口和背部有丝状羽饰。鸟喙尖而长、黄色,长腿,眼睛黑色,额和头顶白色,枕部有两枚黑色长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悬垂于头后,状如辫子。颈灰蓝色。两肩和下背被有矛状长羽,羽端分散如丝、颜色为灰褐色;尾暗褐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深灰色,亦具金属光泽。次级飞羽及翅上大覆羽灰褐色;小覆羽和中覆羽亦为灰褐色。翅角及翼前缘灰色。颏、喉白色,前颈基部有银灰色或白色长的矛状饰羽。虹膜黄色,嘴暗黄色,嘴峰角褐色,眼先裸露部黄绿色;胫裸露部和脚后灰色。
幼鸟脖子上有斑点和条纹,延长到上胸部。
大蓝鹭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胸前有饰羽,头顶有的有冠羽,腿部被羽。
该类中一些个体的翅膀是纯白色的,称为大白鹭,在南佛罗里达可见。 它的腿黄色,鸟喙黄色。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嘴型对比:大蓝鹭(上)、大白鹭(中)、雪鹭(下)
大蓝鹭和苍鹭的区别:(1)分布地域没有重叠:大蓝鹭分布于北美和中美;苍鹭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2)苍鹭体型比大蓝鹭小,头部和喙的颜色也有不同 (前两者的头部和喙没有后者的白色和黄色)。
大蓝鹭白色型和大白鹭的区别:在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咸水水域有种称为 “大白鹭” Great White Heron 的鸟,事实上是其大蓝鹭的白体。而Wurdemann’s Heron则为两者之间-它们只有头部呈白色。“大白鹭”与大白鹭类似,但后者体型较大,足黄色而非黑色。
大蓝鹭白色型:脚偏黄色
大白鹭:脚黑色
地理分布
大蓝鹭:地理分布图
大蓝鹭分布于北美洲、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
生活习性
大蓝鹭
大蓝鹭在北美洲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看到,包括阿拉斯加、魁北克和新斯科舍。南面的界线可以到达佛罗里达、墨西哥、加勒比海以至南美洲。其生境包括淡水和咸水沼泽、红树林、洪积草原、湖畔和海岸,但无论如何,都需要靠水生活。它们一般水体傍的树林或灌木筑巢。洛矶山以东靠北的种群每年冬季会迁移到中美洲或者南美洲北部。美国南部和太平洋岸的种群则属留鸟。 大蓝鹭的叫声是粗糙的呱呱声。
可以在日间或晚上在浅水或水边觅食,但更常见于黎明和黄昏这样做。它们依靠视觉发现猎物,以长脚在水中涉足,用长而尖的喙刺穿鱼或青蛙,然后整个吞咽,有时因为猎物过大而被噎死。大蓝鹭的其他食物包括昆虫、蛇、龟、啮齿目和小鸟等。
大蓝鹭不会集体觅食。它们通常站在水中寻找目标,但也会在地上或者自空中或栖木上跃下。由于体型较大,故可于其他鹭无法到达的深水区觅食。
生长繁殖
大蓝鹭
大蓝鹭经常在湖泊或者湿地附近的树上筑巢,形成只含单一物种的聚落,但是有时候也会与属于其他物种的鹭混居。这样的群集英语称为 heronry。一个群集的大小约社5至500个巢之间,平均每个群集有150个巢。
大蓝鹭的巢以粗壮的树枝构成。雌鸟在巢中下三至六只浅蓝色的蛋,当中父母每年只会养大一只雏鸟。如果鸟巢被弃或被毁,雌鸟会再下一巢蛋。人类干预对它们的繁殖,特别是筑巢初期,有不良的影响。多次骚扰常导致父母遗弃巢中的蛋或雏鸟。父母双方负责哺育雏鸟的工作,由它们反刍食物。成鸟在喂哺期间消耗的食物是下蛋或孵蛋时的四倍。鹭蛋需要28天时间孵化,每只蛋孵化的时间与另一只有数天的间隔。首生的雏鸟由于较丰富的进食经验与对同胞更具侵略性,通常长得比其他雏鸟快。
亚种分化
大蓝鹭
大蓝鹭(5亚种)
(1)Ardea herodias fannini 分布于北美洲西部;
(2)Ardea herodias herodias 分布于北美洲东北部、美洲中部;
(3)Ardea herodias wardi 分布于美国的东南部;
(4)Ardea herodias cognata 分布于加拉帕戈斯群岛;
(5)Ardea herodias occidentalis 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古巴、牙买加。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白草雁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草雁(学名:Chloephaga hybrida,英文名:Kelp Goose)是鸭科草雁属的鸟类。
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喙小腿长;具直立姿态。翅膀的弯曲处有骨质距,为有力的武器。雌雄异色。雄雁白色;雌雁黑色,胸腹部有白色横斑纹。解剖特征虽与雁相似,但不是真正的雁。应是陆栖性较强的鹅类。分布局限于南美洲,一般在草地上进食,其食物以水生植物为主。上体、头部和颈部是巧克力棕色,腹部是黑褐色和白色的大条纹,而臀部、尾羽和翼下也是白色,雁喙粉红色,腿橙色,眼睛周围有一圈细长的白环。生活的范围较小,从智利南部延伸,通过火地岛到阿根廷最南端,栖息于海岸边的岩石或卵石地区,经常在附近的淡水区和沿海泻湖活动,陆栖性较强,性机警而胆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远见人就飞走或游开。
白草雁
拉丁名:Chloephagahybrida
英文名:KelpGoose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雁形目→鸭科
分布: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中文学名:白草雁
拉丁学名:Chloephaga hybrida
英文俗名:Kelp Goose
命名作者:Molina, 1782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草雁属(Chloephaga)
繁殖区:南美洲 : 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草雁身长52 – 65 cm。成年雄雁几乎完全白色,黑喙,腿和脚橙色。白草雁雌雁羽毛黑色并有明亮的白色条纹。上体、头部和颈部是巧克力棕色,腹部是黑褐色和白色的大条纹,而臀部、尾羽和翼下也是白色,雁喙粉红色,腿橙色,眼睛周围有一圈细长的白环。
白草雁
白草雁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生活的范围较小,从智利南部延伸,通过火地岛到阿根廷最南端,栖息于海岸边的岩石或卵石地区,经常在附近的淡水区和沿海泻湖活动,陆栖性较强,性机警而胆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远见人就飞走或游开。在海边游牧觅食,主要以绿色海藻譬如石莼为食。
白草雁白草雁(卵)
生长繁殖
一般在靠近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的边缘上繁殖。产卵时间是10月下旬至11月初。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和沙滩隐蔽的草丛或灌木中,开始产卵后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大量绒羽放于巢内。每窝产卵3-6枚,卵白色。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不久即离开雌鸟独自到湖中白草雁(幼雁)或海上换羽,孵化期30天。孵卵的初期雌鸟在早晨和下午离巢觅食,离巢前用巢边绒羽将卵盖住,在孵卵后期则很少离巢或不离巢。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第二天即能独自从树洞中跳下来进入水中,进行游泳和潜水,在雌鸟带领下经过50-70天即能飞翔。2龄时性成熟。
亚种分化
1.Chloephaga hybrida hybrida 分布于智利南部和火地岛。
白草雁
2.Chloephaga hybrida malvinarum 分布于福克兰群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本文Hash:ea93523b4a8b4a2a7b87bef612c50a41b962cd26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