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岩鹭(学名:Egretta sacra,英文名:Pacific Reef Heron)为鹭科白鹭属的鸟类,俗名黑鹭。有两种色型——白色或灰色,灰色型较常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主要生活于岩壁海岸或小岛上以及筑巢于岩壁或树上。岩鹭数量稀少,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岩鹭
拉丁学名:Egretta sacra
英文俗名:Pacific Reef Hero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白鹭属(Egretta)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Southeast Asia to New Zea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3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岩鹭: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58厘米)的白色或炭灰色鹭。有两种色型:灰色型(dark morph)或白色型(white morph)。
灰色型较常见,体羽清一灰色并具短冠羽,近白色的颏在野外清楚可见。
白色型十分稀少,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头及颈狭窄。与其他鹭的区别为腿偏绿色且相对较短,嘴浅色,习性也不同。
虹膜-黄色;嘴-浅黄;脚-绿色。
叫声:进食时发出粗哑呱呱的喉音,告警时发出更为粗哑的arrk声。
岩鹭:幼鸟
岩鹭:白色型
生活习性
岩鹭
岩鹭
岩鹭是典型的海岸鸟类,而且是一种留鸟,主要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和沿海海岸一带,尤其喜欢栖息在多岩礁的海岛和海岸岩石上,只有非繁殖期才偶尔四处游荡。大多在白天活动,但以黄昏时分活动更为频繁。
性情羞怯,孤独好静,不易接近,除了繁殖期外,常常单独活动,多在沿海边的岩礁上静静地觅食或者缓慢地走动,有时也伫立在较为隐蔽的水边岩礁上,身体呈驼背状,长时间站着不动。活动时通常极为小心谨慎,常常轻轻的、无声无响地移动和觅食。有时也在低空中飞翔于岩礁与浪花之间,飞行时颈部也缩成“S”形,两翅鼓动缓慢,从容不迫,不慌不忙。但当它受到威胁时,也能飞得相当快。
岩鹭主要以鱼类、虾、蟹、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沿岸边岩石慢步行走觅食。觅食时身蹲得很低,缩脖驼背,轻轻的、甚至有点偷偷摸摸地接近被猎物,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岩鹭还是一个很熟练的“小偷”,常常到成群繁殖的鸥类中间偷吃亲鸟带给雏鸟的鱼类等食物。
生长繁殖
岩鹭:白色型
岩鹭每年4-6月繁殖,营巢于海岛岩壁的缝隙或平台上,也在树上或低矮的灌木上营巢。营巢时也成群,但并不象其他鹭类那样密集,而是在海岛的岩石上分散开来。它的巢也较为简陋,通常由枯枝和草茎构成盘状。每窝产卵2-5枚,卵的颜色为淡青色或淡绿色。
地理分布
岩鹭: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东亚和西太平洋沿海并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况:偶在海南岛、香港、台湾、澎湖列岛及南沙群岛繁殖。福建、浙江及广东沿海有候鸟。
岩鹭分布于亚洲东部、琉球群岛、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一直到大洋洲一带,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产指名亚种,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海南等地。
保护现状
岩鹭
岩鹭的数量也很稀少,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在中国仅见到3只,其中1只在台湾,1992年则仅在台湾见到10只,此外还在东南亚见到24只。
致危原因:环境污染与破坏,导致它们数量减少。
岩鹭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稀有等级。
船嘴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船嘴鹭(学名:Cochlearius cochlearius,英文名:Boat-billed Heron)是鹭科船嘴鹭属的鸟类。
船嘴鹭生活在秘鲁南部和巴西至墨西哥的红树林沼泽。
中文学名:船嘴鹭
拉丁学名:Cochlearius cochlearius
英文俗名:Boat-billed Her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船嘴鹭属(Cochleariu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wc Mexico to ne Argentin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船嘴鹭身长约54厘米。是中型涉禽,成鸟有一个黑色的冠,长冠羽披至背部。脸,喉咙和胸部是白色,下体腹部两侧是黑色,双翼棕色。腰部浅灰色。外形和夜鹭非常相似,但有宽大而似船型的巨嘴,这就这个物种船嘴鹭名称的来源,鸟喙主要是黑色。未成熟的幼鸟上体褐色,带点白色底,并且没有头冠。尾羽12枚,脚较细小。跗蹠与中趾(连爪)几等长,但比嘴峰短。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体形呈纺锤形。
船嘴鹭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船嘴鹭这是夜行性鸟类。栖息于山间溪流、湖泊、滩涂及红树林中,在溪边或浅水中。船嘴鹭的主要食物是鱼类,甲壳类,昆虫和小型两栖动物。
生长繁殖
在其领地红树林的树丛中营巢,每巢产卵2-4枚,卵呈蓝色无斑点。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地理分布
1.Cochlearius cochlearius zeledoni 分布于墨西哥中西部。
船嘴鹭
2.Cochlearius cochlearius phillipsi 分布于墨西哥东部和伯利兹。
3.Cochlearius cochlearius ridgwayi分布于洪都拉斯西部、萨尔瓦多和墨西哥南部。
4.Cochlearius cochlearius panamensis 分布于格斯达里加和巴拿马。
5.Cochlearius cochlearius cochlearius 分布于圭亚那西北部、阿根廷东部、巴拿马和亚马逊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池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池鹭(学名:Ardeola bacchus,英文名:Chinese Pond Heron)是鹭科池鹭属的鸟类,中文俗名: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沙鹭、花窖子、沼鹭(台湾)、田螺鹭、穿背心、田牛汉(海南)、花鹭鸶(云南)、花洼子(东北)、交胪、紫邬头、茭鸡。系典型涉禽类,体羽在胸、喉部白色,繁殖期间头和颈栗红色,背羽紫黑色。池鹭喜活动于沼泽、稻田、鱼塘、湖泊河流的浅水处,在水中趟水行走觅食,栖息于竹林、树林的枝干中,有时三五只小群活动。主要分布于分于孟加拉至中国到东南亚地区。注意区别池鹭亚成鸟和夜鹭亚成鸟。
中文学名:池鹭
拉丁学名:Ardeola bacchus
英文俗名:Chinese Pond Heron
命名作者:Bonaparte, 1855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池鹭属(Ardeola)
繁殖区:东洋界 :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4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池鹭: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雌雄鸟同色,雌鸟体形略小。
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
冬羽以及亚成鸟: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
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尖端黑色;腿及脚-绿灰色。
叫声: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池鹭亚成鸟与夜鹭亚成鸟的区别:池鹭无论成鸟、亚成鸟翼缘白色,飞行时体白;夜鹭翼缘并非白色,亚成鸟背部具白色点斑。
池鹭亚成鸟,背部(翅膀)“丝滑”无纵纹无白色点斑,作者fengsy。
夜鹭亚成鸟,背部有白斑,作者悠游。
生活习性
池鹭
通常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泊、水库和沼泽湿地等水域,有时也见于水域附近 的竹林和树上,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一起,性不甚畏人。
食性
池鹭
主要为小鱼、蟹、虾、蛙、小蛇和蚱蜢、蝗虫、螽蜥、蟋蟀、蝼蛄、蜻蜓、鳞翅目幼虫和蝇类等昆虫及其幼虫,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觅食时多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和稻田地中边走边觅食。
地理分布
池鹭: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迷鸟至日本。
分布状况:常见于华南、华中及华北地区的水稻田。偶见于西藏南部及东北低洼地区。迷鸟至台湾。
迁徙
池鹭
池鹭的部分种群为留鸟,部分迁徙,特别是在中国长江以南繁殖的种群多数都为留鸟。在长江以北繁殖的种群全为夏候鸟。春季通常在4月初到4月中旬迁至北方繁殖地。秋季多于9月末10月初开始往南迁徙;通常呈分散的小群或家族群往南迁飞。越冬于长江以南广东、福建、海南岛、台湾和东南亚国家。
生长繁殖
池鹭
池鹭的繁殖期3~7月,营巢于水域附近高大树木的树梢上或竹林上,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牛背鹭在一起营巢。
每窝产卵2~5枚,多为3枚,卵为蓝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卵的大小为37~49×28~31毫米,平均为38.9× 29.6毫米,卵重16.5~20克,平均18.1克。5月上、中旬产卵,日产或隔日产1枚卵,产卵期为6~9天。孵卵期20~23天,育雏期30~31天。卵蓝绿色,雌雄共孵,19~23天出雏,育雏期约30天。
保护现状
池鹭
本物种未列入濒危,但中医理论鼓励了人们对本物种的捕杀。近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的恶化,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黑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
黑鹭(学名:Egretta ardesiaca,英文名:Black Heron)是鹭科白鹭属的鸟类。属中型涉禽,主要活动于湿地及附近林地,白昼或展昏活动,一般在湖泊、河岸,潮汐淹没的小溪和草地上出没。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印度洋。
中文学名:黑鹭
拉丁学名:Egretta ardesiaca
英文俗名:Black Heron
命名作者:Wagler, 1827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白鹭属(Egretta)
繁殖区:非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鹭属中型涉禽,身长42-66厘米。雌雄同色。全身具黑色的羽毛,黄色的腿和脚。黑喙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体羽疏松,具深色条纹。背和前颈下部具有丝状蓑羽,繁殖期尤为突出。喙长、颈长、腿长。体形呈纺锤形,胸前有饰羽,头顶有的有冠羽,在繁殖期时,这两部分是重要的炫耀特征。腿部被羽,胫部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 没有明显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个食道都能储存食物。具有发达的羽毛粉(冉羽),在胸、腹和胁部成斑块分布。
黑鹭
地理分布
黑鹭分布图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黑鹭分布图
生活习性
黑鹭主要活动于湿地及附近林地,白昼或展昏活动,一般在湖泊、河岸,潮汐淹没的小溪和草地上出没。特别喜欢在日落的时间捕食。食性以鱼类为主,但也会吃水生昆虫,甲壳类动物和两栖动物,如蛙类、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
黑鹭
黑鹭的捕鱼方法独特,它站在水中,翅膀张开来,围成一圈,围成伞的形状,然后头蜷缩在伞的当中,而尖锐的喙静等猎物的出现。翅膀搭成凉棚能够吸引鱼类。因为那些小鱼和小虾,喜欢往岸边水浅而又荫凉的地方去,比如树荫下或者高大水生植物的阴影里。 于是,黑鹭静静地等着,一条小鱼来了,又是一条,钻进它的“阴凉”之下。它用这种几近守株待兔的方式就能“坐等”着猎物送上门来。那些小鱼于是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生长繁殖
黑鹭黑鹭的巢建造在水边的树木、灌木和芦苇床上,用枝条筑造浅巢,形成很坚实的结构。每巢产卵2-4枚,卵呈深蓝色。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黑鹭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5fe2025af34b451dbd547453e90f6e5c3d383eac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