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生长繁殖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亚洲辉椋鸟(学名:Aplonis panayensis,英文名:Asian Glossy Starling)属雀形目椋鸟科辉椋鸟属,又名辉椋鸟、菲律宾椋鸟。原产于东南亚,现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扩散到台湾、海南等地,但分布不普遍。
中文学名:亚洲辉椋鸟
拉丁学名:Aplonis panayensis
英文俗名:Asian Glossy Starling
命名作者:Scopoli, 178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辉椋鸟属(Aploni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尚未收录,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亚洲辉椋鸟:亚成鸟
全身为带有金属光泽的黑绿色,眼睛为红色。成鸟黑色,亚成鸟具纵纹。
生长繁殖
亚洲辉椋鸟:左为幼鸟,右为成鸟
繁殖期为2月至8月,一巢为3-4个蛋,颜色为澹蓝色带有深褐或红褐色斑点。
生活习性
亚洲辉椋鸟
栖息环境:海岸灌木林、次生林、农耕地、植林地、都市区域
地理分布
亚洲辉椋鸟
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钩嘴翠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钩嘴翠鸟(学名:Melidora macrorrhina,英文名:Hook-bill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钩嘴翠鸟属的唯一种。上嘴端向下弯曲。钩嘴翠鸟在被白蚁蚀空的树干上筑巢,选择背阴处,一般位于地面3到6米。
中文学名:钩嘴翠鸟
拉丁学名:Melidora macrorrhina
英文俗名:Hook-bill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Lesson, 182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钩嘴翠鸟属(Melidora)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Guine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钩嘴翠鸟身长27cm,雌鸟体重85-110g,雄鸟体重90-110 g。头顶和前额是黑色羽毛,两侧有斑点状宝石蓝色的羽毛装饰。该鸟眼先黑色,白领,脖子上有断续的黑色圆圈。翕、背部、尾巴、翅膀深棕色,有鳞片黄斑分布其上。下体和分尾完全白色,往往或多或少有浅黄色,粉红色或黄色色调。有些钩嘴翠鸟的下颏,喉咙及胸部的镶着精细的黑色纹。上颌骨有黑颜色。虹膜深褐绿色,腿灰色。成年雌鸟不同于雄鸟,前额和顶部的羽毛有一道黄绿色的纹。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洲界的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钩嘴翠鸟在其生活的地区的低地森林和树丛中很常见,尤其是低于700米的区域,它们有可能达到的高度为海拔1280米。一般活动在雨林森林、柚木种植园或橡胶园,也有少数甚至进入城市。
大部分活动时间在黄昏和晚上。它们常在茂密的森林鸣叫,有时在夜间,特别是黎明前。有月亮的时候,它呼声不断,常引得一些鸟类应对模仿它们的声音。钩嘴翠鸟一般栖息在高大树木的顶部,通常在阴凉处。
食物和摄食行为人们知之甚少,往往只能参照和它同地区的翠鸟生活方式来推断。主要以大型昆虫(包括竹节虫)和青蛙为食。
生长繁殖
钩嘴翠鸟在被白蚁蚀空的树干上筑巢,选择背阴处,一般位于地面3到6米。鸟巢11至12公分。雌鸟每次产2枚卵。雄鸟参与孵化。繁殖期一般在干旱季节,从7月至10月。
亚种分化
1.Melidora macrorrhina waigiuensis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卫古岛(Waigeo Island)。
2.Melidora macrorrhina macrorrhina 分布于巴塔塔岛(Batanta Island)、苏拉瓦提(Salawati)、和新几内亚。
3.Melidora macrorrhina jobiensis 分布于新几内亚。
马岛翠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马岛翠鸟(学名:Corythornis vintsioides,英文名:Malagasy Kingfisher)是翠鸟科科里翠鸟属的鸟类。
马岛翠鸟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
中文名称 马岛翠鸟
中文别名 马达加斯加岛翠鸟
拉丁学名 Alcedo vintsioides
命名时间 Eydoux and Gervais, 1836
英文名称 Madagascar Kingfisher
科属分类 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中文学名:马岛翠鸟
拉丁学名:Corythornis vintsioides
英文俗名:Malagasy Kingfisher
命名作者:Eydoux & Gervais, 1836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科里翠鸟属(Corythornis)
繁殖区:非洲 : Madagascar region
外形特征
马岛翠鸟
马岛翠鸟身长 16cm,雄鸟体重16,5-21g,雌鸟体重18-22g,雌雄完全类似。它们的额头和颈后羽毛一般由黑色、绿色和淡蓝色相杂。冠和枕由黑色、蓝色、淡绿色组成。冠顶形成一种几乎不明显的峰,前面标有一个小线或红斑。下颏和喉白色。脸颊和脖子的两侧及前胸是桔红色。翅膀和尾部的覆羽是蓝色。尾巴的背面是苍白色。腹部黄色。嘴是黑褐色,喙基红色。虹膜为深褐色,腿部橙红色。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马岛翠鸟
分布图
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生活习性
栖息于马岛和科摩罗岛上有河流的开阔的森林空地环境中,或沼泽、稻田、椰林、红树林、海岸的河口、池塘、海滩、河流。不远离水源,特别是在西南地区的干旱马达加斯加那里看到密度稀疏的马岛翠鸟在沿海擦洗。在科摩罗鸟,这是一个火山岛,没有永久的河流,它们定居在沿海和火山口边缘的湖泊。这种翠鸟的食物是小鱼、青蛙、甲壳类动物、海洋和淡水水生昆虫,也吃蟋蟀,臭虫,苍蝇和甲虫。
生长繁殖
雌雄共同筑巢,在河岸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巢穴5厘米高,40厘米深。雌鸟将3至6枚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繁殖季节在科摩罗产卵期开始于10月,在马达加斯加是11月,但持续到4月。
地理分布
1.Alcedo vintsioides johannae 分布于科摩罗岛。
2.Alcedo vintsioides vintsioides 分布于马达加斯加。
本文Hash:6223b6f3873bad57f30550a40f9e1c75466f80b9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