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喉太阳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蓝喉太阳鸟的图片

蓝喉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gouldiae,英文名:Mrs. Gould’s Sunbird)是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鸟类,俗名桐花凤,酷似《愤怒的小鸟》中的George。雄鸟前额至后颈、耳后块斑、颏、喉绿色而具金属光泽,眼先、颊、头侧黑色,颈侧和背暗红色。生活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阿萨姆至中国西南及印度支那。春季常取食于杜鹃灌丛,夏季于悬钩子,主要生活于海拔1000-3100米的高原盆地和山地的阔叶林、沟谷林、稀树灌丛以至河边和公路边的乔木树丛和竹丛中以及尤喜在花丛间活动。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蓝喉太阳鸟

拉丁学名:Aethopyga gouldiae

英文俗名:Mrs. Gould’s Sunbird

命名作者:Vigors,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

中文属名:太阳鸟属(Aethopyg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8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雄鸟前额至后颈、耳后块斑、颏、喉绿色而具金属光泽,眼先、颊、头侧黑色,颈侧和背暗红色。肩和下背橄榄绿色,腰鲜黄色。尾上覆羽暗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中央尾羽延长,颜色与尾上覆羽相同,但先端黑色,外侧尾羽黑色,先端稍较浅淡。

两翅暗褐色,翅表面橄榄绿色。胸鲜黄色而杂有不明显的火红色细纹,下腹、后胁和尾下覆羽黄沾绿色或橄榄黄色,尾下覆羽较黄。雌鸟上体橄榄绿色。头顶羽毛中央有被遮盖住的暗褐色斑,头侧灰褐色微沾绿色。

腰和尾上覆羽染黄色,中央尾羽不延长,浅褐色沾橄榄黄色,外侧尾羽黑色,先端淡褐色,外侧4对尾羽内翎具白色端斑,越往外侧端斑越大。两翅暗褐色,外翈羽缘橄榄黄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

颏、喉、颈侧和上胸淡灰绿色或橄榄灰色,到腹逐渐变为橄榄黄色,到尾下覆羽变为鲜黄色,翅下覆羽白色微沾黄色。虹膜暗褐至红褐色,嘴黑色,脚黑色或黑褐色。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酷似《愤怒的小鸟》中的George

雄鸟:体型略大(14厘米)的猩红、蓝色及黄色的太阳鸟,蓝色尾有延长。与黑胸太阳鸟的区别在色彩亮丽且胸猩红色,与火尾太阳鸟及黄腰太阳鸟的区别在尾蓝色。

指名亚种胸黄色,仅具少量的猩红色细纹。雌鸟上体橄榄色,下体绿黄,颏及喉烟橄榄色。腰浅黄色而有别于其他种类,仅黑胸太阳鸟与其相似但尾端的白色不清晰。

体重♂4-12g,♀5-8g;体长♂131-160mm,♀91-111mm;嘴峰♂13-17mm,♀13-17mm;翅♂51-58mm,♀45-54mm;尾♂64-88mm,♀30.5-40mm;跗蹠♂13-15.5mm,♀12-16mm(西南亚种)。

生活习性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见3-5只或10多只成群,彼此保持一定距离。

活动在盛开花朵的树丛间或树冠层寄生植物花丛中,很少到近地面的花朵间觅食,有时也见成群在种植的四季豆农作物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胆小怕人,很远见人就飞,行动甚为敏捷,但通常飞不多远或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就停息。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3500m的常绿阔叶林、沟谷林季雨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稀树草坡、果园、农地、河边与公路边的树上,有时也见于竹林和灌丛。

生长繁殖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繁殖期4-6月。4月中旬即见雌鸟衔羽毛筑巢,此时雌雄鸟常追逐鸣叫,时而成对边飞边叫,时而停息在树枝上昂头翘尾不停地鸣叫,鸣声单调清脆,似“zhai-zhai-zhai”。

营巢于海拔1000-3000m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呈椭圆形或梨形,主要由植物绒、苔藓、草、植物纤维、蜘蛛网等构成。巢的大小为长15-18cm,宽10-11.5cm,多固定于灌木细枝上。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多被有淡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3.5-15.3mm×10.5-11.5mm。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地理分布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蓝喉太阳鸟

1、蓝喉太阳鸟西南亚种(学名:Aethopyga gouldiae dabryii)

分布于自印度以东至泰国以北的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康定。

2、蓝喉太阳鸟指名亚种(学名:Aethopyga gouldiae gouldiae)

分布于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蓝翅笑翠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蓝翅笑翠鸟的图片

蓝翅笑翠鸟(学名:Dacelo leachii,英文名:Blue-winged Kookaburra)是翠鸟科笑翠鸟属的鸟类。

蓝翅笑翠鸟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澳大利亚三种笑翠鸟之一。其体形略小于笑翠鸟,它的头部与身体其他部位不成比例,脖子粗壮,翅膀蓝色。

中文学名:蓝翅笑翠鸟

拉丁学名:Dacelo leachii

英文俗名:Blue-winged Kookaburra

命名作者:Vigors & Horsfield, 182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笑翠鸟属(Dacelo)

繁殖区:澳洲界 : s New Guinea, n Austral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蓝翅笑翠鸟分布于澳洲北部和新几内亚南部,其体形略小于笑翠鸟,身长38-45厘米,其习性和笑翠鸟大体相当。像所有的猎翠鸟,蓝翅笑翠鸟的名字是识别它的重要元素,它的头部与身体其他部位不成比例,脖子粗壮,强大的嘴匕首形。短尾巴。上体棕色,下体灰白色。蓝翅膀,有很粗的青灰色眼纹。眼睛白色,眉毛白色。此外,臀部和尾巴是深浅不同的蓝色色。双翼的羽端覆盖着暗蓝色,这是鉴别蓝翅笑翠鸟最重要的特征。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蓝翅笑翠鸟所占有的活动区域比笑翠鸟小很多,也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然而,它仅限于澳大利亚长北部沿海地区约100公里的范围,不渗入大陆的内部。其首选的栖息地包括开阔的桉树林,也在大农场或位于城市的郊区公园。家庭占地领土由1至4英亩,或0.4和1.6公顷不等。

蓝翅笑翠鸟的呼声类似叫声、咳嗽、窃窃私语声和笑声。父母教导幼鸟学习在岩石或树枝上将击败的猎物殴打至死。它们还花很长时间传授帮助小鸟学会各种哭声。全家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元。

虽然这个物种被列入食鱼鸟的范围,其实它们的食性很杂。各种各样的小型陆地动物,包括昆虫(蚱蜢,甲虫,蟑螂)、蜗牛、蜥蜴、蛇和小老鼠。当然,它们最喜欢小鱼,但也包括两栖动物,澳大利亚虾蟹。如果食物短缺,通常蓝翅笑翠鸟攻击其他鸟类,它们捕获和劫食蛋和幼鸟。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在其胃球中有昆虫的膜状翼,贝壳,皮毛,骨头。

生长繁殖

蓝翅笑翠鸟每年的8月在新南威尔士州活动的蓝翅笑翠鸟返回昆士兰州繁殖,首先是寻找筑巢的地方。一般选择被白蚁蚀空的大树,用强有力的鸟喙啄一个洞穴。它们也可能选择一个前几年用过的巢穴,最多的使用过15年。蓝翅笑翠鸟是一夫一妻制并住在一起的生活。在繁殖季节,亚成年的雌鸟生活在家庭群体中,雄鸟在第一年结束后被排除出家族。

9月或10月初,在昆士兰州,雌鸟产3或4枚白卵,孵化期为25天。

地理分布

1.Dacelo leachii intermedia 分布于新几内亚东南部到亚马逊海湾。

2.Dacelo leachii cervina 分布于澳北的梅尔维尔。

3.Dacelo leachii leachii分布于横跨澳洲西部的约克角半岛北部,西到布鲁姆在布里斯班拜伦湾。

4.Dacelo leachii occidentalis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的哈默斯利和皮尔巴拉地区。

蓝胸翠鸟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蓝胸翠鸟的图片

蓝胸翠鸟(学名:Ceyx cyanopectus,英文名:Indigo-band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三趾翠鸟属的鸟类。

蓝胸翠鸟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中文学名:蓝胸翠鸟

拉丁学名:Ceyx cyanopectus

英文俗名:Indigo-band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Lafresnaye, 1840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三趾翠鸟属(Ceyx)

繁殖区:东洋界 : Philippines

名称类别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

中文名称 蓝胸翠鸟

中文别名 青带翠鸟

拉丁学名 Alcedo cyanopecta

命名时间 Lafresnaye, 1840

英文名称 Dwarf River Kingfisher、Indigo-banded Kingfisher

科属分类 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外形特征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翠鸟,头、背、翅膀是较深的宝石蓝色,有黑色斑点和纵纹。下体橙黄色,胸部蓝色、颈项两侧处有桔黄色块斑。眼先、鸟喙、腿爪桔红色。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分布图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

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进入水中后,眼睛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生长繁殖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

营巢于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

地理分布

1.Alcedo cyanopecta cyanopectus 分布于吕宋岛,波利尼西亚,菲律宾 。

2.Alcedo cyanopecta nigrirostris 分布于菲律宾帕奈,内格罗斯和宿务 。

本文Hash:2199d71d9eb051955142fb6e641276a923f064d9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