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眉松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红眉松雀的图片

红眉松雀(学名:Carpodacus subhimachalus,英文名:Crimson-browed Finch)是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

红眉松雀(学名:Carpodacus subhimachalus,英文名:Crimson-browed Finch)为雀科朱雀属的鸟类。分布于缅甸、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拔较高的山区、冬季下降到低海拔处以及栖息于松林、云杉林、栗林及石楠科的小树上和森林上线及山麓矮树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注意与红胸朱雀雄鸟区别。

中文学名:红眉松雀

拉丁学名:Carpodacus subhimachalus

英文俗名:Crimson-browed Finch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朱雀属(Carpodacus)

繁殖区:古北界 : Himalay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8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红眉松雀:形态特征图
红眉松雀:形态特征图

体大(19.5厘米)而显厚重的雀。嘴粗厚。

成年雄鸟的眉、脸下颊、颏及喉猩红色;上体红褐,腰栗,下体灰。

雌鸟橄榄黄色取代雄鸟的红色,上体沾绿橄榄色,颏及喉灰。

第一夏的雄鸟似成年雄鸟但橘黄取代红色。

虹膜-深褐;嘴-黑褐,下嘴基较淡;脚-深褐。

叫声:甚寂声。鸣声为多变的颤鸣,也作ter ter tee,偶有似麻雀的吱吱叫。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红眉松雀雄鸟与红胸朱雀雄鸟的区别:红眉松雀腹部灰色、上体纵纹较少,而红胸朱雀腹部偏褐。

红眉松雀雌鸟与血雀雌鸟的区别:红眉松雀雌鸟额及胸侧黄色。

地理分布

红眉松雀:地理分布图
红眉松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从尼泊尔中部至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中国西南。

分布状况:不常见留鸟于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及四川海拔3500~4200米的较高针叶林。

生活习性

习性:冬季下至海拔2000~3000米。结小群或成对于林冠低层或地面取食。

红眉松雀:雄鸟
红眉松雀:雄鸟
红眉松雀:雌鸟
红眉松雀:雌鸟

红眉朱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红眉朱雀的图片

红眉朱雀(学名:Carpodacus davidianus,英文名:Chinese Beautiful Rosefinch),属雀形目燕雀科朱雀属。雄鸟的特征:眉纹和脸颊淡紫粉色。分布于西藏东北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四川、陕西及云南西北部;davidianus于内蒙古东南部、陕西北部、河北及北京。

中文学名:红眉朱雀

拉丁学名:Carpodacus davidianus

英文俗名:Chinese Beautiful Rosefinch

命名作者:Milne-Edwards, 186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朱雀属(Carpodacus)

繁殖区:古北界 : Mongolia, w,c,n China, se Tibe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68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红眉朱雀形态特征图
红眉朱雀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的朱雀。上体褐色斑驳,眉纹、脸颊、胸及腰淡紫粉,臀近白。

雌鸟无粉色,但具明显的皮黄色眉纹。雄雌两性均甚似体型较小的曙红朱雀,但嘴较粗厚且尾的比例较长。亚种waltoni粉色较其他亚种为淡。

虹膜-深褐;嘴-浅角质色;脚-橙褐。

叫声:叫声包括轻柔的trip或trillip,似山雀的唧叫,飞行时发出沙哑的chaaannn声。鸣声无描述且罕有。

地理分布

红眉朱雀地理分布图
红眉朱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南至中北部和蒙古。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于海拔3600~4650米,指名亚种于喜马拉雅山脉及新疆南部;waltoni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argyrophrys于西藏东北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四川、陕西及云南西北部;davidianus于内蒙古东南部、陕西北部、河北及北京。

生活习性

红眉朱雀
红眉朱雀

喜桧树及有矮小栎树及杜鹃的灌丛。冬季下至较低处。受惊扰时”僵”于树丛不动直至危险消失。

保护现状

红眉朱雀
红眉朱雀

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不常见。由于羽色漂亮,鸣声悦耳,又易于饲养,多被用作笼养观赏鸟,应控制猎取。

红梅花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红梅花雀的图片

红梅花雀(学名:Amandava amandava)也叫梅花雀、红雀、珍珠鸟、红珍珠、红色小文鸟、草莓雀、青珍珠雀等,梅花雀科红梅花雀属。红梅花雀的形态十分优美,全身的羽毛五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雄鸟体羽主要为红色,并散缀许多小白点,形似珍珠,故名“珍珠鸟”。喜群居,生活在潮湿地区的芦苇丛、草丛及林区。主要食谷物种子和一些植物种子。栖息于田地边的草灌丛内。结群活动,以谷粒和草籽为食。繁殖期多在3~5月每窝产卵6~8枚。国内分布于云南、贵州及海南。注意:红梅花雀(学名:Amandava amandava)不是分布于非洲的梅花雀(学名:Estrilda astrild),虽然前者也简称为梅花雀,但两者是不同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红梅花雀

拉丁学名:Amandava amandava

英文俗名:Red Avadava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梅花雀科(Estrildidae)

中文属名:红梅花雀属(Amandav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3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红梅花雀
红梅花雀

体小(10厘米)的腰呈红色的雀。体多白色点斑。

雄鸟:绯红,两翼及尾近黑,两胁、两翼及腰有均匀的白色小点斑。

雌鸟:下体灰皮黄色,上背褐,腰红,两翼及尾偏黑,翼上有白色点斑。亚种flavidiventris的红色多具橙色调,腹部较淡。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肉色。

叫声:甚微弱而尖细的psheep或teei声及颤鸣。鸣声为微弱颤鸣及唧唧叫声。

红梅花雀:雄鸟,正在换羽
红梅花雀:雄鸟,正在换羽
红梅花雀:雌鸟
红梅花雀:雌鸟
红梅花雀:亚成鸟
红梅花雀:亚成鸟
红梅花雀:亚成鸟
红梅花雀:亚成鸟

地理分布

红梅花雀
红梅花雀

国内分布:中国云南、贵州及海南。

国外分布: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生活习性

红梅花雀
红梅花雀

红梅花雀喜群居,生活在潮湿地区的芦苇丛、草丛及林区。主要食谷物种子和一些植物种子。

生长繁殖

红梅花雀一对在觅食
红梅花雀一对在觅食

繁殖期从8月到翌年1月。巢小,通常用细草营巢,巢内铺柔软的植物纤维。

产卵大多数在9~10月,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为半个月左右,育雏期为一个多月。

红巧织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红巧织雀的图片

红巧织雀(学名:Euplectes orix,英文名:Southern Red Bishop),又名红寡妇雀、南方红巧织雀,属织布鸟科巧织雀属中的一种细小鸟类。它们分布在赤道以南非洲的湿地及草原,而在赤道以北的是橙巧织雀(北方红巧织雀)。

中文学名:红巧织雀

拉丁学名:Euplectes orix

英文俗名:Southern Red Bishop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织布鸟科(Ploceidae)

中文属名:巧织雀属(Euplectes)

繁殖区:非洲 : e, se, 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巧织鸟长10-11厘米,喙圆而厚。负责繁殖的雄鸟色彩鲜艳,呈红色(有时橙色)及黑色。前额、面部及尾羽底都是红色的,下胸及腹部是黑色。其他雄鸟及雌鸟呈褐色,下身较淡色。雌鸟比雄鸟细小。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红巧织雀(南方红巧织雀)与橙巧织雀(北方红巧织雀)的区别:(1)红巧织雀仅额头窄黑色,即顶部黑色部分不过眼。而橙巧织雀雄鸟头顶的黑色范围比红巧织雀大,且长长的尾上覆羽几乎遮住了整个尾部。雌鸟及非繁殖期的雄鸟则难以区分。

红巧织雀
红巧织雀
红巧织雀
红巧织雀
橙巧织雀
橙巧织雀
橙巧织雀
橙巧织雀

地理分布

红寡妇鸟分布自南非北至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南部及东部、乌干达南部及肯尼亚西南部。它们很少会在纳米比沙漠及喀拉哈里沙漠出现。 于繁殖季节,它们会栖息在水边的草丛、芦苇、莎草或农作物(如甘蔗)中。于其他季节,它们会迁到较干旱的草原及大草原。

生活习性

红寡妇鸟是群居的,一起居住及觅食。它们吃种子及一些昆虫。它们一般会与其他文鸟科混合在一起。 于繁殖季节开始时,雄性红寡妇鸟会筑几个鸟巢来吸引雌鸟。它们会竖起羽毛飞行来示爱。它们是一夫多妻制的。鸟巢是以芦苇、草或其他植物组成。每胎会生2-4只鸟蛋。

生长繁殖

红巧织雀是人们熟知的笼养鸟,尽管雄鸟会用干草精心筑巢,但还是不易繁殖成功。如果能提供粟草等合适的巢材,它们也会自己筑巢。孵化期14天,15天后羽毛长成,幼鸟羽毛颜色比成鸟的浅。饲养时可用细小的谷类作物种子饲喂,但绿色食物和活饵的供给要充足,在雏鸟孵出后更应如此。这种鸟一旦适应了新环境,就很容易饲养,在温带国度的冬季,即使不提供额外的热量,它们也能过冬。这种鸟天性吵闹,不要把它们与梅花雀一类的小型雀共养。鸡尾鹦鹉才是它们的最佳伙伴。

为了让巧织雀繁殖得更好,可把一只雄鸟与几只雌鸟共养在一起,因为它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多配偶制。雄鸟用干草筑巢,然后与其中的一只雌鸟配对,在雄鸟移情于同群中的其他雌鸟之前,这只雌鸟将独占整个繁殖过程。雄鸟不参与孵卵,而且抚育雏鸟的重任也由雌鸟独立承担。把雄鸟与雌鸟一配一的养在一起,将是很危险的,因为雄鸟会迫害它唯一的配偶,这样繁殖成功希望就变得很渺茫了。

本文Hash:6a85b99d09dd28a70c483f1658e6464bc98f7237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