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白腹鸫的图片

白腹鸫(学名:Turdus pallidus,英文名:Pale Thrush)是鸫科鸫属的鸟类。全长约24厘米。背至尾淡黑色,腹部及臀白色。外侧两枚尾羽的羽端白色甚宽。喜在地上活动。以昆虫、野果为食。性羞怯。是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中文学名:白腹鸫

拉丁学名:Turdus pallidus

英文俗名:Pale Thrush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鸫属(Turd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1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白腹鸫:形态特征图
白腹鸫:形态特征图

体长21-24cm。

雄鸟:额、头顶和颈灰褐色,脸和喉部灰色,无眉纹,上体橄榄褐色,胸和两胁灰褐色,其余下体白色,尾羽两端白色,飞行时易见。

雌鸟:和雄鸟类似,不太容易区别雌雄。但雌鸟喉部白色,脸部颜色亦较浅且多斑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灰色,下嘴黄色;脚-浅褐。

叫声:似赤胸鸫的chuck-chuck声。告警时发出粗哑连嘟声,受驱赶时发出高音的tzee。

白腹鸫雄鸟 ,高老庄庄主摄
白腹鸫雄鸟 ,高老庄庄主摄
白腹鸫雌鸟 ,金属鼓皮摄
白腹鸫雌鸟 ,金属鼓皮摄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腹鸫的近缘物种为白眉鸫与灰背鸫。

白腹鸫和赤胸鸫的区别:白腹鸫似赤胸鸫但胸及两胁褐灰而非黄褐,外侧两枚尾羽的羽端白色甚宽。

白腹鸫和褐头鸫的区别:白腹鸫无眉纹;褐头鸫在中国数量稀少。

绘画作品
白腹鸫超写实插画,作者Bearid
白腹鸫超写实插画,作者Bearid

生活习性

白腹鸫
白腹鸫

白腹鸫是广泛分布于东亚和北亚的一种雀鸟。栖于低地森林、次生植被、公园及花园。性羞怯,藏匿于林下。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季节亦见成群。性胆怯,常躲藏。

迁徙:在我国北方为夏候鸟,南方为旅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末5月初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迁。

生境: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上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杨桦林中,尤以河谷等水域附近茂密的混交林较常见,迁徙和越冬期间也见于常绿阔叶林、杂木林、人工松树林、林缘疏林草坡、果园和农田地带。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生长繁殖

白腹鸫,泥瓦摄。
白腹鸫,泥瓦摄。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小树或高的灌木枝杈上,距地高1-5m,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须根和泥土等构成。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6枚,多为5-6枚。

地理分布

白腹鸫:地理分布图
白腹鸫: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 国内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吉林长白山等地;迁徙或越冬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贺兰山、乌拉特旗、宁夏、甘肃、青海、四川、陕西、江苏、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海南岛、香港和台湾等地。

国外分布: 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朝鲜,越冬于日本、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印度阿萨姆、尼泊尔、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

保护现状

白腹鸫
白腹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白腹鱼狗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腹鱼狗的图片

白腹鱼狗(学名:Megaceryle alcyon,英文名:Belted Kingfisher)是佛法僧目翠鸟科大鱼狗属的鸟类,又叫做带鱼狗。颈部及下体白色,前胸具深色环带,雌鸟腹部还具有棕色环带。前额和头顶部是深蓝色羽毛,眼先白色。两颊黑色。生活在不同类型的水生境。湖泊、山涧、海岸、红树林、海湾、沼泽、河流、水库和平静的海面。主要食物包括鱼,大多是鳟鱼,杜父鱼和大西洋鲑鱼,通常消耗小鱼。分布于美洲。

中文学名:白腹鱼狗

拉丁学名:Megaceryle alcyon

英文俗名:Belt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大鱼狗属(Megaceryle)

繁殖区:北美洲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中美洲, n 南美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白腹鱼狗:形态特征图
白腹鱼狗:形态特征图
白腹鱼狗:形态特征图
白腹鱼狗:形态特征图

白腹鱼狗身长28 – 35 cm ,翼展48 – 58 cm,体重140-170 g。前额和头顶部是深蓝色羽毛,眼先白色。两颊黑色。白领,脖子上的黑圈有时断续。翕,背部,尾巴,翅膀深棕色。背部羽毛有鳞片状斑纹。底部和分尾完全是白色的,或多或少有浅黄色,粉红色或黄色色调。有些鸟的下颏,喉咙及胸部的镶着精细黑色纹。

头部有灰色羽冠,头羽扩散到脖子上。喉咙和颈部白色,白腹和灰胸之间有棕色羽毛相杂。雌鸟有一个红色带叠加在腹部的灰色带之间。腿短,体重,头部和颈部的壮硕与身体其他部位特别不相称。

体形较大。嘴长而侧扁,峰脊圆;鼻沟显著;翼尖,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 枚短,第2或3枚最长;尾较嘴长;体羽黑白斑驳。

地理分布

白腹鱼狗:地理分布图
白腹鱼狗:地理分布图

广泛繁殖于北美洲,非繁殖地包括中美洲及南美洲。

生活习性

白腹鱼狗:雄鸟
白腹鱼狗:雄鸟
白腹鱼狗:雌鸟
白腹鱼狗:雌鸟

白腹鱼狗在威胁入侵者或当合作伙伴时,会发出清晰的鸣叫声,以示警告。白腹鱼狗生活在不同类型的水生境。湖泊、山涧、海岸、红树林、海湾、沼泽、河流、水库和平静的海面。

领地意识非常强,大多数的本土防卫措施是通过语音指令或呼声威慑对方。鸣声类似振动机械的敲击声。在两个伙伴之间则发生一种短尖叫威胁。寻找猎物的方法和其他翠鸟类似。该种迁移,尽管它们能够忍受北美气候中严酷的低温。

主要食物包括鱼,大多是鳟鱼,杜父鱼和大西洋鲑鱼,通常消耗小鱼。当鱼稀缺时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水生昆虫(蜻蜓),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其他类幼鸟,小型哺乳动物和浆果。

生长繁殖

白腹鱼狗:雌鸟在孵卵
白腹鱼狗:雌鸟在孵卵

在产卵期间,夫妇积极捍卫自己的领土。尤其是雄鸟,如果发现有图谋划不规者,它会立即作出反应,竖立起羽毛以警示侵略性。此物种单配制,雄鸟会给雌鸟献歌并提供食品给雌鸟。当配偶关系确定交配后,雌雄会共同沿堤岸选址,在松散的砂土或是黏土层挖一个长80厘米的鸟巢。鸟巢一般建在捕鱼区附近。雌鸟每次通常产6至8枚卵,孵化时间22至24天。父母双方轮流孵卵。幼鸟一般第二十八天离巢,但仍与父母同住三周。

保护现状

白腹鱼狗
白腹鱼狗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无危物种。

斑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斑鸫的图片

斑鸫(学名:Turdus eunomus,英文名:Dusky Thrush)是鸫科鸫属的鸟类,又名穿草鸡、窜儿鸡、红麦鴓、斑点鸫、傻画眉。具白色眉纹,翅棕色,胸带和两胁具黑斑。斑鸫喜活动于平原田地或开阔山坡的草丛灌木间,在丘陵、林缘等地带觅食,常结成小群活动。原斑鸫指名亚种(学名:Turdus naumanni naumanni)胸部和两胁斑纹红色,尾红色,现已视为独立鸟种,称作红尾鸫(学名:Turdus naumanni)。

中文学名:斑鸫

拉丁学名:Turdus eunomus

英文俗名:Dusky Thrush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鸫属(Turd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1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斑鸫
斑鸫
斑鸫
斑鸫

中型鸟类,体长20-24cm。本物种雄雌同形同色。

中等体型(25厘米)而具明显黑白色图纹的鸫。具浅棕色的翼线和棕色的宽阔翼斑。雄鸟(亚种eunomus):耳羽及胸上横纹黑色而与白色的喉、眉纹及臀成对比,下腹部黑色而具白色鳞状斑纹。雌鸟褐色及皮黄色较暗淡,斑纹同雄鸟,下胸黑色点斑较小。

较为罕见的指名亚种尾偏红,下体及眉线橘黄。先作为独立鸟种红尾鸫。

本种有2亚种,其羽色变化较大:

斑鸫北方亚种体色较暗,上体从头至尾暗橄榄褐色杂有黑色;下体白色,喉、颈侧、两胁和胸具黑色斑点,有时在胸部密集成横带;两翅和尾黑褐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具宽的棕色羽缘;眉纹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辉棕色。

斑鸫指名亚种体色较淡,上体灰褐色,眉纹淡棕红色,腰和尾上覆羽有时具栗斑或为棕红色,翅黑色,外翈羽缘棕白或棕红色,尾基部和外侧尾棕红;颏、喉、胸和两胁栗色,具白色羽缘,喉侧具黑色斑点。先作为独立鸟种红尾鸫。

虹膜褐色;上喙偏黑,下喙黄色;足黄色。

叫声:轻柔而甚悦耳的尖细叫声chuck-chuck或kwa-kwa-kwa,也有似椋鸟的swic声。告警时发出快速的kveveg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斑鸫与赤颈鸫的区别:相似种赤颈鸫指名亚种下体栗棕色一般不到下胸和两胁,且无白色羽缘,眉纹亦较深,野外不难识别。

斑鸫与红尾鸫的区别:红尾鸫原作为斑鸫指名亚种,现作为独立鸟种。

(1)红尾鸫背部和头部灰褐色,带有锈色,而斑鸫背部橄榄褐色,具黑色点斑,仅双翼棕色;

(2)红尾鸫胸、腰红棕色(雄鸟脸部亦红棕色),两胁和臀部具红棕色点斑,而斑鸫下体白具黑色点斑,在胸部和两胁形成黑带。

(3)红尾鸫和斑鸫的混种在北京并不少见。

斑鸫
斑鸫
红尾鸫:雄鸟(摄于香港)
红尾鸫:雄鸟(摄于香港)

生活习性

斑鸫
斑鸫

斑鸫喜活动于平原田地或开阔山坡的草丛灌木间,在丘陵、林缘等地带觅食,本物种常结成小群活动。

迁徙:春季迁来时间最早在3月末,4月初至4月中旬进入迁徙高峰,最晚在4月末5月初,5月初以后一般难于见到该鸟。生境: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西伯利亚泰加林、桦树林、白杨林、杉木林等各种类型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非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杨桦林、杂木林、松林和林缘灌丛地带,也出现于农田、地边、果园和村镇附近疏林灌丛草地和路边树上,特别是林缘疏林灌丛和农田地区在迁徙期间较常见。

食物:鹟科鸟类大多为典型的食虫鸟类,根据对斑鸫的研究,夏季昆虫活跃的时候,本物种的食谱以各色昆虫为主,主要包括蝗虫、金龟子、地老虎等,可达食物总量的80%-90%其余的部分则为蜘蛛、植物性食物;在昆虫蛰伏的季节,本物种主要取食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包括槐、枣、松柏等。

生长繁殖

斑鸫
斑鸫

斑鸫繁殖在西伯利亚东部,巢以杂草枯枝苔藓等材料搭建,营巢于低矮小树上,高程尽不足60厘米, 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树干水平枝杈上,也在树桩或地上营巢,偶尔在悬崖边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草叶、苔藓等构成,内壁糊有泥土。巢的大小为直径12-14cm。每窝产卵4-7枚,多为5-6枚。卵淡蓝绿色、被有褐色斑点。

地理分布

斑鸫地理分布图
斑鸫地理分布图

斑鸫繁殖于西伯利亚泰加林、桦木林、白杨林和林缘灌丛地带,亚洲东北部,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内蒙古、青海、新疆北部,越冬于中国长江以南省份,西至四川、云南西部、东至福建沿海、台湾偶见冬侯鸟。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迁徙至喜马拉雅山脉、中国。

分布状况:迁徙时常见。指名亚种(即红尾鸫)及北方亚种(T. eunomus) 经中国包括台湾,于北纬33°以南越冬。

保护现状

斑鸫
斑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0ae388855603eda4d6631485d642795771feb4b6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