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亚种分化
斑鱼狗(学名:Ceryle rudis,英文名:Pied Kingfisher)为翠鸟科鱼狗属的鸟类。雄鸟相比雌鸟具黑色的宽阔胸带。以高超的捕鱼技术闻名,能够悬停鱼空中。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埃及。
中文学名:斑鱼狗
拉丁学名:Ceryle rudis
英文俗名:Pi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鱼狗属(Ceryle)
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 广泛分布, also Middle Eas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8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斑鱼狗
中等体型(27厘米)的黑白色鱼狗。与冠鱼狗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冠羽较小,具显眼白色眉纹。上体黑而多具白点。初级飞羽及尾羽基白而稍黑。下体白色,上胸具黑色的宽阔条带,其下具狭窄的黑斑。雌鸟胸带不如雄鸟宽。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尖厉的哨声。
地理分布
斑鱼狗
斑鱼狗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斯里兰卡、缅甸、中国、印度支那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亚种insignis为甚常见留鸟,于中国东南部及海南岛的湖泊及池塘。亚种leucomelanura为云南西部及南部的偶见留鸟,可能也会出现于西藏东南部。
繁殖区: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非洲中南部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生活习性
斑鱼狗飞行
斑鱼狗捕鱼
成对或结群活动于较大水体及红树林,喜嘈杂。惟一常盘桓水面寻食的鱼狗。
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和湿地,沿沟附近的公路,村庄的池塘边,大型水库和湖泊都可以看到。它也往往生活在缓慢的河流边,河流,稻田,淹没区和沼泽。
在西非,生活在淤河口,沿海环礁湖和红树林。常见沿岩石或沙质海岸游泳。经常集群多达200多只。
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亚种分化
斑鱼狗
斑鱼狗普通亚种(学名:Ceryle rudis insign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长江中游、东南沿海和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斑鱼狗云南亚种(学名:Ceryle rudis leucomelanur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白斑翅雪雀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白斑翅雪雀(学名:Montifringilla nivalis,英文名:White-winged Snowfinch)是雀科雪雀属的鸟类。
白斑翅雪雀(学名:Montifringillla nivalis)属典型的高原鸟类,共有8个亚种,较雪雀属中其他种体型稍大;雄鸟头灰,颏黑,翕和肩富于褐色;翼大部白色;除一对中央尾羽黑色外其余均为白色而具黑色羽端,飞行时尾部呈中间黑、两边白的形态。雌鸟像雄鸟,但中覆羽底色常显暗色。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分布于西班牙、地中海地区至中东、中亚及中国西部。
中文学名:白斑翅雪雀
拉丁学名:Montifringilla nivalis
英文俗名:White-winged Snowfin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科(Passeridae)
中文属名:雪雀属(Montifringilla)
繁殖区:古北界 : sw,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0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名:白斑翅雪雀
白斑翅雪雀
英文名:White-wingedSnowfinch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麻雀科
中文属名:雪雀属
外形特征
体型略大(17厘米)的壮实且修长的雪雀。翼及凹形尾多白色。成鸟头灰,上体褐色而具纵纹,腹部皮黄色。喉黑,尤其是繁殖期的雄鸟。幼鸟似成鸟但头部皮黄褐色,白色部位沾沙色。
亚种alpicola及kwenlunensis的头及上体灰褐,色较深的亚种henrici腹部灰色较重而两胁近褐。与有相似图纹的雪鹀 Plectophenax nivalis相比,分布在较高海拔区。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黄色(繁殖期),或黄色而端黑(非繁殖期);脚-黑色。
白斑翅雪雀叫声
群鸟飞行时的叫声包括偏高的鼻音pschieu,也有tsee声及较轻柔的pruuk声,或于告警时发较沙哑的pchurrt声。鸣声为单调重复的sitticher-sitticher,从栖处或于盘旋飞行时发出。
地理分布
西班牙、地中海地区至中东、中亚及中国西部。
亚种分化
白斑翅雪雀新疆亚种(学名:Montifringillanivalisalpicola)。分布于克什米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俄罗
白斑翅雪雀白斑翅雪雀
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Inalpibussummiscaucasiatquemont.CerauniorumCaspicumLacumambi。
白斑翅雪雀青海亚种(学名:Montifringillanivalishenric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高原。
白斑翅雪雀昆仑亚种(学名:Montifringillanivaliskwenlun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昆仑山西部。
地理分布
三亚种均甚常见–alpicola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及喀什地区;kwenlunensis于新疆南部昆仑山;henrici于青海及西藏的中部和东部。
白斑翅雪雀白斑翅雪雀(摄于西藏定日县)
生活习性
栖于甚高海拔的冰川及融雪间的多岩山坡。繁殖期外结成大群,与其他雪雀及岭雀混群。甚不惧生。
斑喉希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斑喉希鹛(学名:Minla strigula,英文名:Bar-throated Minla)是噪鹛科希鹛属的鸟类。
斑喉希鹛(学名:Minla strigula,英文俗名: Bar-throated Minla)是雀形目画眉科希鹛属的一种,分布于不丹、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和尼泊尔。全球活动范围约为815,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斑喉希鹛的平均体重约为19.2克。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斑喉希鹛
拉丁学名:Minla strigula
英文俗名:Bar-throated Minla
命名作者:Hodgson, 183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希鹛属(Minl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Malay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0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斑喉希鹛
体略小(17.5厘米)的活泼似山雀之鹛。具耸立的棕褐色羽冠,喉黑白色或为黄色鳞状斑,下体偏黄,上体橄榄色。初级飞羽羽缘橙黄成亮丽斑纹,尾中央棕色而端黑,但两侧尾羽端黑而羽缘黄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含混的哨音chu-u-wee, chu-u-wee,第二声下落,其他为上扬音;也有金属般的chew声。
地理分布
斑喉希鹛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阿萨姆、东南亚及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见于西藏南部,亚种yunnanensis(包括castanicauda)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及四川西部,常于海拔2100~3600米。
国内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会东、木里、布拖、盐源、九龙,云南西北部贡山、丽江、宾川、西部泸水、盈江、龙陵、腾冲、凤庆、永德、镇康、澜沧、景东,西藏东南部波密、易贡、南部樟木、珠穆朗玛峰地区绒辖河谷等地。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和马来半岛。
亚种分化
斑喉希鹛
斑喉希鹛指名亚种(学名:Minla strigula strigula)。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斑喉希鹛西南亚种(学名:Minla strigula yunnanensis)。分布于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丽江山脉。
生活习性
斑喉希鹛
习性:常见的有好奇心的鸟,栖于山区阔叶林及针叶林的低矮树木及树丛。结群而栖并加入”鸟潮”。
迁徙:留鸟。
生境: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3500m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次生林中,也栖息于山上部低矮树林、杨树林、竹林和灌丛。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其中夏季几全以昆虫为食。
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与其他希鹛混群。常在高大乔木树冠层枝叶间、有时也在森林中下层和林下及林缘地区高的灌木枝头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行动敏捷,常频繁的在树枝叶间跳跃或飞翔,不时发出‘久-违,久-违’的叫声。
生长繁殖
斑喉希鹛
繁殖期5-8月。或许1年繁殖2窝。营巢于灌丛中,距地高1.5m,巢呈杯状,外层主要由杂草和苔藓构成,内垫有细草。巢的大小为外径12cm,内径5cm,高8cm,深4cm。
每窝产卵3枚,卵蓝色,大小为21mm×15mm,重3.9g。
本文Hash:cb9de45e16fb117f11e85f3591743f1a5685c41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