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头穗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金头穗鹛的图片

金头穗鹛(学名:Stachyridopsis chrysaea,英文名:Golden Babbler)是画眉科的一种,又叫金穗鹛。黄橄榄色的穗鹛。分布于老挝、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尼泊尔和柬埔寨。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金头穗鹛的平均体重约为7.8克。结小群活动于原始林、次生林及松林的低矮树丛的叶间,常与其他种类混群。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金头穗鹛

拉丁学名:Stachyridopsis chrysaea

英文俗名:Golden Babbler

命名作者:Blyth, 184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画眉科(Timaliidae)

中文属名:伪穗鹛属(Stachyridopsi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umatr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7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金头穗鹛
金头穗鹛

体小(11.5厘米)的黄橄榄色穗鹛。具明显的黑色眼先和黄色的喉,顶冠金黄而具黑色细纹,下体浅黄。

虹膜-偏红;嘴-黑色;脚-黄色。

叫声:惊人之嘹亮的4~8声低哨音toot,第一声或前两声加重而有停顿;也有群鸟的吱吱叫声。

地理分布

金头穗鹛
金头穗鹛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贡山、西部盈江、南部勐腊、绿春、东南部屏边和西藏东南部墨脱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西南、东南亚、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留鸟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怒江以西。亚种aurata为留鸟于云南南部的热带区(西双版纳)。常见于海拔950~2130米的丘陵及山区森林。

生活习性

金头穗鹛
金头穗鹛

迁徙:留鸟。

生境:主要栖息于海拔900-1300m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沟谷林、竹林和林缘疏林灌丛。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

习性: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则多成群,特别是冬季常集成10余只至数十只的大群。多在林下灌林丛间活动和觅食,频繁地在灌丛间飞来飞去,但不远飞,偶尔也下到地上觅食。

生长繁殖

金头穗鹛
金头穗鹛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900-1200m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呈半球形或杯状,通常置巢于林下灌木上或竹丛上。

每窝产卵4枚,卵白色、通常光滑无斑,偶尔被有少许细小斑点,卵的大小平均为15.4mm×12.1mm。

穗鵖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穗鵖的图片

穗鵖(学名:Oenanthe oenanthe,英文名:Northern Wheatear)是鹟科鵖属的鸟类。体小,呈沙褐色,两翼色深而腰白。甚常见于荒漠、高原及多岩石草地。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及喀什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湖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及山西。江苏南部及河北北戴河有迷鸟记录。中国主要分布省份:山西、内蒙古、吉林、新疆。

中文学名:穗鵖

拉丁学名:Oenanthe oenanthe

英文俗名:Northern Wheatea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鵖属(Oenanthe)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also n 北美洲, nw Africa

非繁殖区: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0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穗鵖,图中雌雄标志有误,右边应为雄鸟(下体偏白、翼色更深),中间的可能是雌鸟或雄鸟非繁殖羽
穗鵖,图中雌雄标志有误,右边应为雄鸟(下体偏白、翼色更深),中间的可能是雌鸟或雄鸟非繁殖羽

体小(15厘米)的沙褐色鵖。两翼色深而腰白。

夏季雄鸟(繁殖羽):额及眉纹白色,眼先及脸黑色。

冬季雄鸟(非繁殖羽):眼纹色暗,眉纹白色,头顶及背皮黄褐色,翼、中央尾羽及尾羽端近黑,胸棕色,腰及尾侧白色。

雌鸟:似雄鸟但色暗,无明显眼罩。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尖厉哨音heet,告警时作生硬的chak声。鸣声为短而脆的快速音节间杂哨音heet,于岩石栖处或于飞行时作叫,又常在夜里鸣叫。

穗鵖
穗鵖
穗鵖
穗鵖
穗鵖:左为雌鸟,中为雄鸟非繁殖羽,右为雄鸟繁殖羽
穗鵖:左为雌鸟,中为雄鸟非繁殖羽,右为雄鸟繁殖羽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穗鵖雌雄在繁殖期很容易区分,但非繁殖期羽色比较接近。根据维基百科英文,穗鵖雄鸟和穗鵖雌鸟的区别为:(1)雌鸟下体多米黄色;(2)雄鸟翼色更深,无论是否繁殖期均为黑色;而雌鸟双翼深棕色;(3)雄鸟上背灰色,雌鸟上背浅棕色。

穗鵖雄鸟繁殖羽,Nelson Khor于2010年5月摄于新疆
穗鵖雄鸟繁殖羽,Nelson Khor于2010年5月摄于新疆
穗鵖:雌鸟
穗鵖:雌鸟
穗鵖:雄鸟
穗鵖:雄鸟

生活习性

穗鵖
穗鵖

繁殖于古北界;迁徙至非洲。栖于开阔原野。领域性强。站势高,机警自信。常点头和扑翼。行走及并足跳均可。飞行快而低,落地前扑翼。

生长繁殖

产卵
穗鵖的卵
穗鵖的卵
穗鵖的卵
穗鵖的卵育雏
穗鵖:亚成鸟
穗鵖:亚成鸟
穗鵖:幼鸟
穗鵖:幼鸟

地理分布

穗鵖:地理分布图
穗鵖: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迁徙至非洲。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荒漠、高原及多岩石草地。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及喀什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湖地区、宁夏、鄂尔多斯高原及山西。江苏南部及河北北戴河有迷鸟记录。中国主要分布省份:山西、内蒙古、吉林、新疆。

锤头鹳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锤头鹳的图片

锤头鹳(学名:Scopus umbretta,英文名:Hamerkop)是锤头鹳科锤头鹳属的鸟类。锤头鹳和鲸头鹳是鹳形目鸟类中古老而又特殊的种,形态和习性奇异,因而被分别单独列为一个科,即锤头鹳和鲸头鹳科。锤头鹳产于非洲,分布于撒哈拉以南,亦见于马达加斯加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羽衣是均匀的焦茶色或土褐色,头大,后面有一个明显的水平羽冠。喙粗大而侧扁,尖端呈钩状,黑色,与短脚的颜色类似。黄昏时特别活跃,低著头停息溪畔,或慢慢涉行,两脚交替著搅动泥浆。觅食软体动物、蛙、小鱼和水生昆虫。 

中文学名:锤头鹳

拉丁学名:Scopus umbretta

英文俗名:Hamerkop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锤头鹳科(Scopidae)

中文属名:锤头鹳属(Scopus)

繁殖区:非洲 : also sw Arabian Peninsula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锤头鹳体型较小,头后有向后的长冠羽,使头部呈锤型。喙粗大而侧扁,尖端呈钩状,黑色,与短脚的颜色类似。雌雄同色,幼鸟也似成鸟。雏鸟多为污白色。锤头鹳奇异的外型特征是头部向后的长冠羽与嘴呈一直线使头部呈锤型,因而得名。嘴和脚黑色,虹彩褐色。

锤头鹳的亲缘关系不明朗,形态特征似鹭类又像鹳。另外还有类似鸻形目的地方,习性和行为也很独特。总之,从各方面而言,锤头鹳无疑是保持有原始特征的鸟。

地理分布

锤头鹳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马达加斯加岛,在阿拉伯半岛最南部也有分布。

生活习性

锤头鹳
锤头鹳

栖息沼泽、湿地或河岸、入海口、河漫滩。

生长繁殖

锤头鹳
锤头鹳

锤头鹳繁殖期因地区而异,在尼日利亚是1~4月,南非是7月至翌年1月。锤头鹳还因用小枝、泥、粪造成球状大巢著名,它的巢建在突出的水面的树杈上(也有的营巢在岩棚上),小的出入口在侧面,出入口以外虽然有蛇等可钻入的间隙,却坚固得人上去都踩不坏。多数书上记载,巢的内部分成几间,实际是有深的通道和窝,直径13~18厘米,长40~60厘米,像个隧道。雌雄共同造巢,约需1~1.5个月完成,一个巢通常用几年。另外,每对鸟拥有自己的1~3个巢,仅其中一个用于产卵繁殖,卵为白色,每产3~7枚卵。雌雄鸟共同抱卵、育雏,孵化期约50天,亲鸟的嘴像勺子样的一口一口地喂雏。

本文Hash:f403fc64a7b8a29c74f2902707315fe818d6db4e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