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栗头鳽(学名:Gorsachius goisagi,英文名:Japanese Night Heron)为鹭科夜鳽属的鸟类,又叫栗鳽,俗名麻鹭、粟头虎斑鳽、栗头夜鳽,英文名直译为日本夜鳽。体型粗胖、嘴短而下弯。分布于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湾、河口及附近稻田、芦苇丛、树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是濒危物种。
中文学名:栗头鳽
拉丁学名:Gorsachius goisagi
英文俗名:Japanese Night Heron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6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夜鳽属(Gorsachius)
繁殖区:古北界 : Japan
非繁殖区:se Chin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4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栗头鳽: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49厘米)而矮扁的褐色鹭鸟。似黑冠鳽但区别在嘴及头顶冠形小,颈背灰褐色至栗色而非黑色,翼尖非白色。翼上具特征性黑白色肩斑;上体深褐而具较浅的蠹斑;下体皮黄,有由深褐色纵纹形成的中线。飞行时灰色的飞羽与褐色覆羽成对比。
虹膜-黄色;脸部裸露皮肤-黄色;嘴-角质色;脚-暗绿色。
叫声:于繁殖期及迁徙时发出深沉而带回音的似鸮类呼呼叫声。进食时发出呱呱声。
栗头鳽:外形特征图
栗头鳽
地理分布
栗头鳽: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日本;越冬至菲律宾及苏拉威西岛。
分布状况:罕见过境鸟,见于上海、台湾及广东沿海。
生活习性
栗头鳽
喜林区,早晚在多草地区取食。
栗头鳽栖息于沿海附近的浓密森林或林缘地带溪流、沼泽、河谷、单独或成对在夜间活动和觅食。白天也常活动和觅食,但在隐蔽的阴暗地方。夜受惊时一跳而起,飞行低,振翼缓慢有力。性胆小而机警,通常很少飞行.多在芦苇丛中通过,或在芦苇上行走。食物主要为小鱼、黄鳝、蛙、小螃蟹、水蜘蛛、昆虫等。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物质。
生长繁殖
栗头鳽(梦里开车摄于杭州植物园,2012年10月)
栗头鳽繁殖期5~7 月。营巢于山地密林中,巢结构简单,由树枝筑成。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大小为47mm×37mm。孵化期17-20 天,幼鸟离巢时间35-37 天。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EN)。
栗头鳽
栗头蜂虎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栗头蜂虎(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英文名:Chestnut-headed Bee-eater)是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体长约20厘米,羽色艳丽,两性相似,幼鸟似成鸟。羽毛以绿色及棕色为主,头顶、枕及上背亮栗色,喉亮黄色。生活于村庄附近丘陵林地;树栖性;以空中飞虫为食,特别喜吃蜂类;在山地土壁挖隧道为巢;白色卵形状?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1/243083.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脑病7植加?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6085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中南半岛,斯里兰卡,爪哇岛及中国的云南、西藏等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栗头蜂虎
拉丁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英文俗名:Chestnut-headed Bee-eater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蜂虎科(Meropidae)
中文属名:蜂虎属(Merop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8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栗头蜂虎: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20厘米)的绿色及棕色蜂虎。中央尾羽不形延长。头顶、枕及上背亮栗色,两翼及尾绿,腰艳蓝,喉黄而缘栗,黑色的前领纹过上颊,腹部浅绿,贯眼纹黑。飞行时翼下可见橙黄色。
虹膜-红褐色;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飞行时发出流水般悦耳颤音kree?kree?weet? weet?weet及变音。
栗头蜂虎:幼鸟
栗头蜂虎:幼鸟
地理分布
栗头蜂虎: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南亚、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部的夏季繁殖鸟。常见于开阔的有林区域,至海拔1200米。
生活习性
栗头蜂虎
生活于林区。常见从几只到20、30只的群体飞翔于林缘开阔地或河边阔叶林上空,有时栖息于树顶层的无叶枝桠或枯枝上、电线上、或逐只地或几只几只地飞出捕食飞虫;有时又低飞于水面拍溅起点点水花,或自一低垂的树桠落下水面作饮水、沐浴活动,兴尽后即在附近树枝上松羽、整理羽毛等。日落时即聚集于一开阔林地的树上或河边高大的芦苇丛中过夜。
飞翔快速,拍翼和滑翔交替使用。叫声悦耳,有音乐性,似“pettigriu”的反复。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膜蜂、蛾类、小甲虫、直翅类、蝉类,特别是蜂类。
生长繁殖
栗头蜂虎:巢穴(摄于马来西亚)
每年4—6月是繁殖期,卵产于深约1—1.5 m、直径约5 cm隧道内的巢室中,巢室扩至约20 cm×15 cm大小,双亲鸟共同挖成,一般选取林间河谷两岸壁几乎近水平面的位置。若第一窝被水淹坏,则到已干涸的河谷崖壁再作巢洞繁殖。虽然不是集群营巢,往往在一小区域内有多个巢洞。
卵一窝5至6枚,白色,甚近圆形。两性参与孵卵、育雏活动,繁殖期间两亲鸟同栖于巢室。
亚种分化
栗头蜂虎(摄于马来西亚)
1.栗头蜂虎指名亚种(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leschenaulti)分布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尼泊尔,中国云南,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
2.栗头蜂虎安岛亚种(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andamanensis)分布于安达曼群岛,及安岛附近的大,小可可岛。
3.五彩栗头蜂虎(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quinticolor)分布于苏门答腊南部,爪哇岛和巴厘岛。
保护现状
栗头蜂虎(摄于马来西亚)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凤头蜂鹰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凤头蜂鹰(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是鹰科蜂鹰属的鸟类,又名东方蜂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型猛禽,全长620~650毫米。头顶往后至枕部有短羽形成的“冠”。头、翼、尾和整个背面几乎一色暗褐;尾圆,尾羽上有3~5条宽阔的黑色横带,羽端白缘。腹面白色,布有黑色条纹。凤头蜂鹰又叫蜜鹰,因为蜂鹰嗜食蜜峰、胡蜂及其幼虫,也吃鼠、蛙、蜥蜴和蛇类等。
中文学名:凤头蜂鹰
拉丁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
英文俗名:Crested Honey Buzzard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1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蜂鹰属(Perni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e 古北界, 广泛分布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58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凤头蜂鹰: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58厘米)的深色鹰。凤头或有或无。两亚种均有浅色、中间色及深色型,各似鹰鵰鵰及。上体由白至赤褐至深褐色,下体满布点斑及横纹,尾具不规则横纹。所有型均具对比性浅色喉块,缘以浓密的黑色纵纹,并常具黑色中线。飞行时特征为头相对小而颈显长,两翼及尾均狭长。
虹膜-橘黄;嘴-灰色;脚-黄色;近看时眼先羽呈鳞状为特征性。
叫声:响亮悦耳的高音四音节叫声wee-wey-uho或weehey-weehey。
凤头蜂鹰,香八拉人2011-05-11日摄于北京。
凤头蜂鹰,香八拉人2011-05-11日摄于北京。
地理分布
凤头蜂鹰: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古北界东部、印度及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具长羽冠的亚种ruficollis数量稀少,见于四川南部及云南,部分鸟作区域性迁徙。古北界东部具短羽冠的亚种orientalis繁殖于黑龙江至辽宁,冬季经华中及华东至台湾、东南各省及海南岛。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森林并不罕见。
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地。
生活习性
凤头蜂鹰
栖息于森林地带,多见单个在林缘活动。飞行具特色,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袭蜜蜂及黄蜂巢的怪习。嗜食蜂蜜、蜂蛹,也捕食小型鼠类和小型爬行类及昆虫等。常单独活动于森林边缘,到村庄农田、果园等处觅食。特别爱吃蜜蜂、胡蜂,也吃蜂蜜、蜂蜡及其它昆虫,有时还捕食鼠、蛙、蛇等小型动物。一般在高大的乔木上搭窝,有时也利用苍鹰的旧巢。
生长繁殖
凤头蜂鹰
每年5—6月产卵。卵呈灰黄色而带红褐色斑点,每窝2—3枚。孵卵期32天左右,育雏期则为40—45天。
保护现状
凤头蜂鹰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栖息地破坏: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的破坏,以及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本文Hash:f7cdae318cffccb612c20ebf73004447cd7e2d2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