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褐弯嘴嘲鸫(学名:Toxostoma rufum,英文名:Brown Thrasher)是嘲鸫科弯嘴嘲鸫属的鸟类。体长29厘米,翼展35.5厘米。背部红褐色,胸腹部浅色布满褐色条纹,喙长而弯曲,眼睛桔黄色,尾长红褐色,翼上有两道白杠。栖息于灌木丛或林地边缘,在地面和植被上寻找脊椎动物的成虫或幼虫。分布于北美地区。
中文学名:褐弯嘴嘲鸫
拉丁学名:Toxostoma rufum
英文俗名:Brown Thrash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嘲鸫科(Mimidae)
中文属名:弯嘴嘲鸫属(Toxostoma)
繁殖区:北美洲 : c, e, s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褐弯嘴嘲鸫:形态特征图
地理分布
褐弯嘴嘲鸫:地理分布图
生活习性
褐弯嘴嘲鸫
拟鸫曲嘴鹪鹩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拟鸫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turdinus,英文名:Thrush-like Wren)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拟鸫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turdinus
英文俗名:Thrush-like Wren
命名作者:Wied-Neuwied, 182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曲嘴鹪鹩属(Campylorhynchus)
繁殖区:南美洲 : Amazon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拟鸫曲嘴鹪鹩拟鸫曲嘴鹪鹩拟鸫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20-21cm。顶冠暗灰色,肩膀和背部具浅棕色,下背部和尾巴黑灰色并有浅黄色的模糊斑纹。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红褐色有黑点,有6或7条横斑。尾羽棕黑色相对一致,除了羽毛的边缘外有一些小斑纹。眼先狭窄灰色,眼眉灰色,耳羽有灰褐色斑点。喉咙和前胸褪白色,胸部和腹部变成浅黄色,胸部覆盖的圆形黑点明显褪色,两翼覆面和肛周有波纹。虹膜是明亮的橙红色,腿和脚暗灰色。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拟鸫曲嘴鹪鹩拟鸫曲嘴鹪鹩分布图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拟鸫曲嘴鹪鹩拟鸫曲嘴鹪鹩拟鸫曲嘴鹪鹩是一种平原鸟类,栖息于雨林、次生林、低地森林,从海平面到1300米高的山麓均有分布。聚群生活,常组成鹪鹬小乐队在树木顶端鸣唱。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
生长繁殖
营巢于高大的树木上,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产卵2—6枚,卵白色有斑点。
地理分布
拟鸫曲嘴鹪鹩拟鸫曲嘴鹪鹩
(3种)
1.Campylorhynchus turdinus hypostictus 分布于厄瓜多尔东南、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秘鲁和巴西。
2.Campylorhynchus turdinus unicolor 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
3.Campylorhynchus turdinus turdinus 分布于巴西(马拉尼昂州和巴伊亚及圣埃斯皮里图)。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长尾地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长尾地鸫(学名:Zoothera dixoni,英文名:Long-tailed Thrush)为雀形目鸫科地鸫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常见于在西藏栖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针叶林或灌丛间、在青海活动于河谷杨树林下或黑刺灌丛中的地面上以及在贵州仅见于海拔700米的山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及印度。
中文学名:长尾地鸫
拉丁学名:Zoothera dixoni
英文俗名:Long-tailed Thrush
命名作者:Seebohm, 188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地鸫属(Zoothera)
繁殖区:东洋界 : Tibet to Thai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9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长尾地鸫:形态特征图
体大(26厘米)而尾长的地鸫。上体单一橄榄褐色,下体偏白并具黑色鳞状粗纹。飞行时翼上的皮黄色斑块明显。眼圈色浅,翼具两道皮黄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褐色,下颚基部黄色;脚-肉色至暗黄。
叫声:鸣声似笛音。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长尾地鸫与虎斑地鸫的区别:长尾地鸫上体缺少鳞状斑纹。
长尾地鸫与宝兴歌鸫及其他Turdus属种类的区别:长尾地鸫外侧尾羽端白,下体具鳞状斑纹而非点斑,且具Zoothera属种类的翼下特有两道白色粗纹。
长尾地鸫与光背地鸫的区别:长尾地鸫翼上横纹较显著,多橄榄色,尾长,翼斑皮黄而非白色,且下体黑色月牙形纹较少。
地理分布
长尾地鸫:地理分布图
分布于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印度、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常见于在西藏栖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针叶林或灌丛间、在青海活动于河谷杨树林下或黑刺灌丛中的地面上以及在贵州仅见于海拔700米的山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及印度。
分布状况:不常见。繁殖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西部和四川。迁徙时在广西西部有过记录。栖于海拔1200~4000米常绿林。
生活习性
长尾地鸫
常与各种鸫鸟混群,一般于地面取食。栖于海拔1200~4000米常绿林。繁殖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西部和四川。迁徙时在广西西部有过记录。常与各种鸫鸟混群,一般于地面取食。
长尾地鸫
褐山鹪莺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褐山鹪莺(学名:Prinia polychroa,英文名:Brown Prinia)属雀形目扇尾莺科鹪莺属。注意褐山鹪莺不是褐头鹪莺(褐头山鹪莺、纯色鹪莺)。褐山鹪莺是体型略大(15厘米)而尾长的暗棕褐色鹪莺。注:以往有著者将山鹪莺P. Criniger的亚种列在本种下(参见郑作新,1987)。目前国内有记录的褐山鹪莺的影像资料极少。
中文学名:褐山鹪莺
拉丁学名:Prinia polychroa
英文俗名:Brown Prinia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扇尾莺科(Cisticolidae)
中文属名:山鹪莺属(Prinia)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Jav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1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褐山鹪莺: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15厘米)而尾长的暗棕褐色鹪莺。上体褐色,头顶、上背及覆羽略具纵纹;尾形甚凸,尾端浅皮黄并具深色的次端带;下体偏白,两胁及尾下覆羽皮黄。与山鹪莺的区别在棕色较多,色较浅而较少纵纹,且胸上无纵纹。
虹膜-红褐;嘴-上嘴褐色,下嘴浅色;脚-近白。
叫声:响亮的twee-ee-ee-ee-eet声。短促鸣声为似喘息的chirt-chirt-chirt-chirt或chook-chook-chook-chook声。
地理分布
褐山鹪莺: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国西南、东南亚及爪哇。
分布状况:亚种bangsi在中国属边缘性分布。为不常见留鸟,见于云南东南部,高可至海拔1500米。
生活习性
褐山鹪莺
栖于高草地及低灌丛。性羞怯,藏身于浓密覆盖下。成对或成家族活动。
本文Hash:aad8f407f2d213c50d23d2c4c9fadc0daff57153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