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保育
粉嘴鲣鸟(学名:Papasula abbotti,英文名:Abbott’s Booby)是鲣鸟科粉嘴鲣鸟属的鸟类。
粉嘴鲣鸟,学名Papasula abbotti,又名阿波特鲣鸟,是阿波特鲣鸟属唯一种。体形大,濒危。它们只分布在圣诞岛,其名字是纪念于1892年在圣母升天岛发现它们的William Louis Abbott。
中文学名:粉嘴鲣鸟
拉丁学名:Papasula abbotti
英文俗名:Abbott’s Booby
命名作者:Ridgway, 1893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鲣鸟科(Sulidae)
中文属名:粉嘴鲣鸟属(Papasula)
繁殖区:印度洋 : ne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外形特征
粉嘴鲣鸟长约79厘米,重约1.4千克。它们是黑白色的,与其他同区内的鲣鸟有明显分别。它们到了8岁才能繁殖,每两年才会繁殖一次,估计寿命达40年。
粉嘴鲣鸟
地理分布
粉嘴鲣鸟以往也会在印度洋岛屿上繁殖,但现只会在圣诞岛上繁殖。它们只会在圣诞岛附近的海域上出没。在南太平洋曾发现它们的化石。
生活习性
繁殖
粉嘴鲣鸟粉嘴鲣鸟在雨林之内筑巢,约于6月或7月就会产蛋,每次只产一只蛋。雏鸟成长得很慢,要约半年后才可以飞行,需要父母照顾约230天。食性
粉嘴鲣鸟吃鱼类及鱿鱼,雏鸟则会吃它们反刍出来的食物。
保育
大部分粉嘴鲣鸟的栖息地都被20世纪60~70年代的磷矿所破坏,处于濒危状况。它们的数量估计只有约3000只,且正在下降。在圣诞岛,台风、栖息地减少及长角捷蚁都是它们生存的威胁。在海上,过度捕渔及海洋污染都令它们的数量下降。
粉红山椒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粉红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roseus,英文名:Rosy Minivet)是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别名小灰十字鸟。雄鸟红色,雌鸟黄色。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北起陕西、河南、西自四川、云南、东抵长江下游、南达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主要栖息于海拔约2000米以下开阔的次生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开垦耕地和稀疏杂木灌木丛中以及也见于雨林边缘。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
中文学名:粉红山椒鸟
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roseus
英文俗名:Rosy Minivet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
中文属名:山椒鸟属(Pericroc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 Thai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6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粉红山椒鸟:形态特征图
粉红山椒鸟: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20厘米)而具红或黄色斑纹的山椒鸟。特征为颏及喉白色,头顶及上背灰色。
雄鸟:头灰、胸玫红而有别于其他山椒鸟。
雌鸟:与其他山椒鸟区别在腰部及尾上覆羽的羽色仅比背部略浅,并淡染黄色,下体为甚浅的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尖厉的颤音似灰山椒鸟。
生活习性
粉红山椒鸟:雄鸟
主要栖息于海拔约2000米以下开阔的次生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开垦耕地和稀疏杂木灌木丛中以及也见于雨林边缘。冬季结成大群。
地理分布
粉红山椒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冬季至印度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云南、四川西南部(西昌)、广西及广东西南部高至海拔1500米的森林。海南岛可能也有其分布。
保护现状
粉红山椒鸟:雌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红嘴椋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红嘴椋鸟(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英文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为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原作为椋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酒红胸椋鸟。头近白,嘴红(或黄),过眼纹近黑。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热带开阔地次生林和灌木林中以及活动于河谷耕作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中文学名:红嘴椋鸟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英文俗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
命名作者:Jerdon,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sw China to Cambodia and Vietne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是体型略大(25厘米)的近灰色椋鸟。头近白,嘴红,过眼纹近黑,胸及腹部酒红色,两翼深灰,飞行时色初级飞羽基部的白斑明显。
虹膜-黄色;嘴-红色(或黄色),嘴基黑色;脚-褐黄。
叫声:结群进食时发出吱吱声。
红嘴椋鸟
地理分布
红嘴椋鸟
分布范围: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罕见于云南极西南部。
生活习性
红嘴椋鸟
喜开阔而干燥郊野、耕地及花园。结群进食,夜晚群栖。
亚种分化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指名亚种(学名:Sturnus burmannicus burmannic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3e89fe380e834c85d5eaa4c56358fd027e91d62d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