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棕褐鹪鹩(学名:Cinnycerthia olivascens,英文名:Sepia-brown Wren)是鹪鹩科棕鹪鹩属的鸟类。
棕褐鹪鹩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中文学名:棕褐鹪鹩
拉丁学名:Cinnycerthia olivascens
英文俗名:Sepia-brown Wren
命名作者:Sharpe, 188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棕鹪鹩属(Cinnycerthia)
繁殖区:南美洲 : Colombia to Peru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棕褐鹪鹩棕褐鹪鹩
棕褐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5-16cm。成鸟有棕红色的羽毛。顶帽栗褐色,颈部和背部具红色调,尾巴和尾巴覆羽更红,双翼是亮板栗色,在栗褐色尾羽上约有30道黑色交叉的十字形斑纹。下巴和喉咙棕橙色,胸部黑暗,腹部和两侧略浅。虹膜棕色,嘴黑褐色,嘴黄色。腿和脚都是黑色的。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棕褐鹪鹩棕褐鹪鹩分布图分布于南美洲:秘鲁,安第斯山(从亚马逊河南部到阿亚库乔)。
生活习性
棕褐鹪鹩栖息于潮湿的山林,包括在再生和茂密的森林边缘。从1500年到3300米不等的高度。这些鸟类是秘鲁的特有种,生活在安第斯山的山坡、山谷的马拉尼翁北部,阿亚库乔南部。
它们是群居鸟类,一般12个或更多的组成小群,通常和其他物种的混群。在低植被或土壤中及浓密的枝叶间,通过筛选寻找食物。喜栖于各种林区的边缘地带、灌丛、沼泽地、岸边等地。性活泼但胆怯,尾常举起,善于隐蔽。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是明确的口哨声和颤音的华丽美妙的合声。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
生长繁殖
棕褐鹪鹩的窝是一个悬挂在竹上的袋子,入口直径3厘米,由苔藓环绕,是一个有斜坡的小隧道。尺寸为15、20或30厘米的高度。育雏室10 ×10厘米。巢主要由绿色青苔交织在一起。上层袋上覆盖着的竹子的小叶子。通常产2枚卵,上面有红棕色和奶油白色斑点。产卵期是2月,6月和11月。
棕鹪鹩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棕鹪鹩(学名:Cinnycerthia unirufa,英文名:Rufous Wren)是鹪鹩科棕鹪鹩属的鸟类。
棕鹪鹩是一种鸣禽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中文学名:棕鹪鹩
拉丁学名:Cinnycerthia unirufa
英文俗名:Rufous Wren
命名作者:Lafresnaye, 184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棕鹪鹩属(Cinnycerthia)
繁殖区:南美洲 : Venezuela and Colombia to Peru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棕鹪鹩棕鹪鹩棕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6 -17 cm。整体羽毛呈板栗褐色。冠顶和耳覆羽橙褐色,颈部和肩部栗褐色,腰部以下至尾巴颜色趋深和浓。尾部羽毛红上有许多小较深的小斑点。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栗褐色,暗携有十几个黑色的小斑点,形成了连续的斑纹。下颏白色,胸部褐色,脸颊苍白橙色,下腹部到肛区是明亮的红褐色。虹膜褐色,嘴和脚黑色。少年与成人相似,但在翅膀和尾巴上没有任何斑纹。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棕鹪鹩棕鹪鹩分布图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棕鹪鹩棕鹪鹩棕鹪鹩流连于湿润山地森林和林地边缘,在2200米到3800米的树丛间活动。栖息地往往是竹林和竹笋多的地方。非常合群,常联合聚集成20个左右的群。不安静,尖叫声不断喷出。可以和其他鸟类混群。定居。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呼叫是一种轻度或简短的“颤鸣”。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
生长繁殖
棕鹪鹩六月至八月间产卵。习性和筑巢方式与棕褐鹪鹩相同。产卵2枚,有褐色斑点。
地理分布
(3种)
1.Cinnycerthia unirufa chakei 分布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边界。
2.Cinnycerthia unirufa unibrunnea 分布于哥伦比亚(安第斯山脉西部的部分地区,安第斯中部),秘鲁北部(皮乌拉,卡哈马卡)。
3.Cinnycerthia unirufa unirufa 分布于安第斯山脉东部,委内瑞拉西南端(塔奇拉)和哥伦比亚(昆迪纳马卡省以南)。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淡红鹪鹩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中文名称】淡红鹪鹩【拉丁学名】Troglodytes rufulus 【命名时间】Cabanis, 1849 【英文名称】Tepui Wren【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鹪鹩科、鹪鹩属
中文学名:淡红鹪鹩
拉丁学名:Troglodytes rufulus
英文俗名:Tepui Wren
命名作者:Cabanis, 184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鹪鹩属(Troglodytes)
繁殖区:南美洲 : s Venezuel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淡红鹪鹩淡红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鸟的头顶、颈部、背部和尾部整个上体红棕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是棕色和浅黄色的鳞状斑纹交替标志,在红褐色的尾羽处有十几道清晰可见时黑斑纹。灰白色眼眉。下体青灰色,喉、下巴和胸部是白羊皮色,脸颊和小腹及侧面棕褐色。下尾覆羽有白色阴影。虹膜棕色。腿是黑褐色。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淡红鹪鹩
地理分布
淡红鹪鹩分布图分布
淡红鹪鹩淡红鹪鹩分布图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淡红鹪鹩
生活习性
栖息于森林、灌木丛、小城镇和郊区的花园、农场的小片林区、城市边缘的林带、灌木丛、岸边草丛。一般独自或成双或以家庭集小群进行活动。见人临近隐匿起来。尽管飞行高度很低,但也不易观察到。它们在灌木丛中迅速移动,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尾巴翘的很高。歌声嘹亮,尤其是雄鸟,这是一种善于鸣啭的鸣禽。也是一种领地意识非常强烈的小鸟。主要以无脊椎动物和昆虫为食。
生长繁殖
雌雄共同承担建巢,巢建在树洞、岩洞、建筑物、岸边洞隙里。巢以树枝、草叶、苔藓、细茎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繁殖季节是4月下旬至9月,每年繁殖两次。雌鸟每窝下2至3枚卵,约12天孵化。幼鸟孵化后由父母再喂养15至17天才离巢。
地理分布
(6种)
1.Troglodytes rufulus yavii 分布于委内瑞拉南部和亚马逊河流域。
2.Troglodytes rufulus marahuacae 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的中部。
3.Troglodytes rufulus duidae 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的中部。
4.Troglodytes rufulus wetmorei 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南部和巴西北部。
5.Troglodytes rufulus fulvigularis 分布于玻利瓦尔东南部的奥扬特普伊山高原,普塔里山和特普伊山。6.Troglodytes rufulus rufulus 分布于委内瑞拉、圭亚那边界和毗邻巴西北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77d881b2a3eb20a43999670a9a1b73f265a4216d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