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山鹧鸪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省鸟提名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环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省鸟提名

海南山鹧鸪的图片

海南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ardens,英文名:Hainan Partridge)是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和白鹇相似。

中文学名:海南山鹧鸪

拉丁学名:Arborophila ardens

英文俗名:Hainan Partridge

命名作者:Styan, 1892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山鹧鸪属(Arborophila)

繁殖区:东洋界 : Hain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海南山鹧鸪:形态特征图
海南山鹧鸪:形态特征图

全长约为23-30厘米,体重200-260克。它是山鹧鸪属鸟类中羽色较为美丽的种类,眼先、额、眉纹、颊、头侧以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颈及颈侧基部淡橙红具黑斑;黑色眉纹上方散着白点,形成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后颈。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双翅沾栗棕色。上胸具橙红色丝状羽毛,下胸灰,微沾棕白色;两胁灰色,具白色羽干纹。腹羽棕白色。雌鸟与雄鸟极相似,唯上胸丝状:羽橙红色稍淡;腹羽微染淡红色。嘴黑色,腿、脚赭色。尾部较短,不及两翼长度的一半,跗庶裸露且突出。 海南山鹧鸪是单型种,中国和世界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

虹膜-深褐;嘴-灰色;脚-深粉红色。

地理分布

海南山鹧鸪
海南山鹧鸪

中国特产雉类,仅分布于海南省。海南山鹧鸪仅分布于海南岛的儋州、屯昌、白沙、昌江、东方、乐东、陵水、保亭和琼中等县、市境内。

生活环境

海南山鹧鸪:地理分布图
海南山鹧鸪:地理分布图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700-1200m的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常成对或结成4~5只的小群,在沟底、坡脚或山坡落叶堆积的地方觅食。夜晚在树上栖息。性情机警,受惊后四散奔逃,并发出急切的叫声,然后静伏不动或飞不多远又落下,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通常在林下落叶层较厚的地方刨食,一边刨食一边发出“沙沙”的声响,刨食过后,会在地面留下形状大小较为规则坑。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天敌是青鼬与猛禽。

鸣叫

12月-1月,每日早晚鸣叫,早上持续约10分钟,日落鸣叫较短,约5分钟。

2月鸣叫开始增多。且较不规律。

3月-6月初。很少鸣叫。偶尔早晚叫约1分钟。

6月初-7月初,叫声稍有增多,每天早晚约持续2分钟。

叫声主要包括:zhe-gu, gu-a,jia-jia,gu-a

领域

不同对的海南山鹧鸪之间活动区偶尔有接壤,但无重叠迹象,繁殖期鸣叫增多可能是为了宣示领域。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雄鸟高声占区鸣叫,此起彼伏,但彼此又互不干涉和侵犯。繁殖期为4~6月,营巢在林下地面上,每窝产2枚卵,卵为纯白色,没有斑点,大小为33.4~34.7×25.5~26.2毫米,卵重11.6 ~13克。

90年代中国科学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实验饲养海南山鹧鸪成功,但数量很少。

保护现状

数量

海南山鹧鸪分布区狭窄、数量非常稀少的种类,野外总数不足10000只。原始森林面积不断缩减,以及乱捕滥猎是海南山鹧鸪生存的严重威胁。鸡形目是一个起源古老的鸟类类群。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该类群所具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如体型大、地栖、飞翔能力差、不迁徙、繁殖率低等)限制了种群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导致了野生鸡类分布和数量的缩减、一些种类濒临灭绝。其中栖息地的减少和片段化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栖息地是鸟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数量和存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在不断加剧。在鸡形目鸟类中,马鸡属、角雉属、长尾雉属、锦鸡属、孔雀雉属、原鸡属和山鹧鸪属均为典型的森林鸟类,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树种改造使许多珍稀雉类典型栖息地的面积逐渐减少,片断化现象日趋严重。

保护级别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列为濒危种IUCN994年列为濒危种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列入2000年-2004年的保护行动计划,并建议作为海南物种保护的“旗舰种”。

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2006年12月-2007年1月,专家采用距离取样法在原生林中遇见海南山鹧鸪个体33只,种群密度为9.3只/km2;次生林中遇见16只,种群密度为5.9只/km2。所有调查在人工林中都没有遇见海南山鹧鸪,也未记录到其呜叫个体。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2005年10月-2006年5月,在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采用距离取样法(distance sampling)对海南山鹧鸪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山鹧鸪每群的个体数在原生林为2.43±1.36只/群、次生林为1.81±0.59只/群;原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5.7只/ km2,15.8只/km2和0;根据成群数为单位来计算,其密度分别为6.5群/ km2,8.7群/ km2和0。

另外,三亚河鸟类自然保护区、海南保梅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坝王岭自然保护区、五指山自然保护区、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有海南山鹧鸪的分布。

省鸟提名

海南山鹧鸪
海南山鹧鸪

2001年12月30日海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的鸟类专家经论证,他们在向省林业局递交的专题报告中,建议“海南山鹧鸪”为海南省“省鸟”。

两位博士认为,“省鸟”的确定,目的首先是要唤起民众的爱护的情感和保护的愿望,只有具备地方特色和代表性,才能树起“品牌”效应。因此,他们认为,海南山鹧鸪最适宜推选为海南省“省鸟”。就为何推选“海南山鹧鸪”为“省鸟”,两位博士提出了六大理由:

一、海南山鹧鸪是海南所特有的珍贵鸟类。除了海南省,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没有分布。

二、海南山鹧鸪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国际自然保护同盟还把它列入2000年-2004年的保护行动计划,并建议作为海南物种保护的“旗舰种”。

三、海南山鹧鸪的栖息地主要是海南热带雨林和山地常绿林,恰恰代表了海南省的典型生境。因而,保护好海南山鹧鸪的栖息地,就是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

四、海南山鹧鸪在海南分布较广(从中部到西部和南部的各大主要林区,包括尖峰岭、霸王岭、五指山和吊罗山等),易为当地群众所见,容易引起群众对“省鸟”的关注。

五、海南山鹧鸪是单型种,目前我国和世界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不会被混淆。

六、海南山鹧鸪性极机警,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强者的象征;遇到天敌,群体分散惊逃并发出警报,体现了互助友爱的精神。

南美灰鸢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南美灰鸢的图片

南美灰鸢(学名:Ictinia plumbea,英文名:Plumbeous Kite)是鹰科灰鸢属的鸟类。

南美灰鸢(学名:Ictinia plumbea )又名铅灰鸢,为鹰科齿鹰亚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45厘米,上体羽毛深蓝色,头和下体羽毛灰白色,腿爪黄色有黑爪尖,眼睛棕红色。广泛栖息于美洲的中部和南部,活动于低地森林和热带草原,其飞行速度缓慢,频繁滑行,几乎完全捕食昆虫。经常看到在死树枝上栖息,不是特别合群,但在迁移过程中往往形成大群。

中文学名:南美灰鸢

拉丁学名:Ictinia plumbea

英文俗名:Plumbeous Kite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灰鸢属(Ictinia)

繁殖区:拉丁美洲 : ne Mexico to n Argentin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34至37厘米,翼展84至94厘米,体重190至280克;寿命11年。是一种类似鹰的飞禽,长有一对狭长的翅膀和一条长尾巴。以高超的飞行和滑翔能力闻名。该鸟喙黑色,口角周围有黄色边框。尾巴上有二或和三条白色条纹。成鸟体羽石板灰色,头部和腹部颜色较浅,下体腹部白色,背部有灰色与白色的暗条纹。尾巴短,是黑色的。眼睛红色,腿金黄色或橙色。飞行时显示出主飞羽上的红色翼羽。雌雄相似。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分布

生活环境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是候鸟,在热带南美洲越冬。生活于各种林地和森林类型,包括针叶树和橡树林。活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出没于低地和高地,林缘地带和林间空地,河岸森林,草场,稀树草原,中海拔择伐林地和红树林,很少出现于茂密的森林里,花很多时间在空中飞行,单独,成对或集小群,也与其他种类混群。还经常栖息在高而凸兀的枯树枝头。部分生活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成员向南方迁徙,在非繁殖季节飞往赤道和各自不同纬度,通常集100只以上的大群,经常和燕尾鸢同行。在中美洲,这一物种约2个月前出发,6个星期后到达,春天返回期也早于迁移的密西西比灰鸢。

生活习性

这是一种活动于低地森林和热带草原的鸟类。其飞行速度缓慢,频繁滑行,几乎完全捕食昆虫。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

经常看到在死树枝上栖息,不是特别合群,但在迁移过程中往往形成大群。主要以昆虫,包括蚂蚁,白蚁,以及更大的(蝉,直翅目昆虫,蜻蜓)为食,偶尔也吃蝙蝠、鸟、蛇和蜥蜴。用利爪在地面拨弄猎物,或在空中捕捉昆虫,在飞行中吞噬。有时去寻找烧毁的地区,在那里捕捉地面上的小型爬行动物。在巴西东南部,铅灰鸢也捕食狨猴。

生长繁殖

南美灰鸢是一夫一妻制。在到达繁殖地点之前的迁移路途中结成对。繁殖期是从5月到7月,到繁殖地5-7天后雌雄开始共同建立一个巢,有时也修复一个旧巢。巢安放在离地面3-30米的大树的树叉上。有时将巢建在黄蜂或蜜蜂的蜂巢附近,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幼鸟。巢材一般是树枝、木片、树叶等,并用泡沫内衬,定期添加新鲜的叶子,大概是为了埯埋巢底部的垃圾。雌鸟每巢产1至2枚蓝色或白色的卵,通常非常干净,但偶尔有很淡的褐色斑点。在危地马拉孵化期分别为31和32天,喂食雏鸟的时间平均38.5天。在阿根廷,孵化时间是32天,雏鸟离巢还要36天时间。

南美灰鸢
南美灰鸢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绿脚山鹧鸪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绿脚山鹧鸪的图片

绿脚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chloropus,英文名:Green-legged Partridge)是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

绿脚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chloropus)为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分布于缅甸、老挝、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稠密常绿灌丛、燕麦地以及稀疏落叶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莫利埃提。

中文学名:绿脚山鹧鸪

拉丁学名:Arborophila chloropus

英文俗名:Green-legged Partridge

命名作者:Blyth, 1859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山鹧鸪属(Arborophila)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绿脚山鹧鸪
绿脚山鹧鸪

白颊山鹧鸪雄鸟体长28厘米;雌鸟体长25厘米,体重220克。额灰褐色。眼周裸皮鲜红色,黑色的眉纹延伸至颈侧,并与眼下方的黑带相连。颊和耳羽乳白色,形成一条宽阔的白色纵带。上体橄榄褐色,密被规整的黑色横斑。颏、喉黑色。上胸灰色,具大形黑色点滴状斑。腹部灰白色,胁部有大形点滴状白斑。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暗褐色或黑色,腿、脚红色或橙红色。

地理分布

绿脚山鹧鸪
绿脚山鹧鸪绿脚山鹧鸪分布图白颊山鹧鸪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的盈江。

生活习性

绿脚山鹧鸪
绿脚山鹧鸪

白颊山鹧鸪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喜欢在稀疏而潮湿的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中生活。常成群活动,群体大多由5一8只或10余只组成。善于在地上奔跑和行走,一般很少起飞。叫声为洪亮的哨音whew, whew重复许多次,以更尖更快的whew收尾。有时也发出清晰响亮的双哨音。群体散开时的联络哨音更是非常优美动听。

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嫩叶、芽、浆果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绿脚山鹧鸪
绿脚山鹧鸪繁殖期为4—6月份,营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小坑即成。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每窝产卵3—5枚,最多为7枚。卵的大小为32.4—42.4×26.2—31.8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负责警戒。雏鸟孵出后不久即可随亲鸟活动。

保护现状

绿脚山鹧鸪
绿脚山鹧鸪自50年代末,这块雨林已被大量开垦种植橡胶树,原来自然景观已面目全非。加之,大批种植工人迁入,盖房、种菜、砍柴烧饭等又进一步毁林。因此,绿脚山鹧鸪的栖息地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如今,几乎看不到该珍禽的踪迹。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ce51b334146424845bcfc4ccfcf8d4713d89801a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