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王鹦鹉的简介、简介、地理分布、【繁殖】

导读: 鸟种简介 鸟种简介 地理分布 【繁殖】

澳洲王鹦鹉的图片

澳洲王鹦鹉(学名:Alisterus scapularis,英文名:Australian King Parrot)是鹦鹉科王鹦鹉属的鸟类。

澳洲王鹦鹉主要栖息在海拔1625m以下的山区森林中,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有迁徙的行为,繁殖期间主要栖息在潮湿浓密的森林、峡谷区森林、开阔的尤佳利树林、草原林地、河流旁的森林等地区,而繁殖期外会出现在农作物园区、公园、郊外、住家的花园等地区,经常造访公园与花园让人类喂食,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但繁殖期外会有许多未成熟的亚成鸟聚集在一块,数量约50只或更多,觅食的时候常与玫瑰鹦鹉(Rosella)或甘甘凤头鹦鹉(Gang-Gang Cockatoo)等其它鹦鹉聚集在一起,天气热时活动力低,到下午时分会恢复活力,食物包含了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蔬菜、植物嫩芽、昆虫幼虫等,会至果园及农田内觅食,而造成农产品损失。

中文学名:澳洲王鹦鹉

拉丁学名:Alisterus scapularis

英文俗名:Australian King Parrot

命名作者:Lichtenstein, MHK, 1816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王鹦鹉属(Alisterus)

繁殖区:澳洲界 : e Australi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物种名称】 澳洲国王鹦鹉

【又 名】 澳洲王鹦鹉

【拉丁学名】 Alisterus scapularis

【英文名称】 Australian king-parro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 纽澳鹦鹉族

鸟种简介

国王鹦鹉依地区性共分3个种类,共有10个亚种:

1. 澳洲王鹦鹉(Australian King Parrot)有2种亚种

2. 安波伊那或摩鹿加王鹦鹉(Amboina or Moluccan King Parrot)有6种亚种

3. 绿翅或巴布亚王鹦鹉(Green-winged or Papuan King Parrot)有3种亚种

而其中澳洲王鹦鹉是体型最大的澳洲长尾鹦鹉,也是体型最大的王鹦鹉,而两种澳洲国王鹦鹉的亚种主要差异在于体型大小,羽色上则几近相同,它们的个性相当友善,羽色非常鲜艳美丽,说话能力并不突出,很少被饲养为手养 ,与其它澳洲长尾鹦鹉一样,它们易受寄生虫感染,饲主需多加留心,公鸟头部至胸腹部为红色,母鸟为绿色。

体长:38-44cm(15-17 吋)

澳洲王鹦鹉主要栖息在海拔1625m以下的山区森林中,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有迁徙的行为,繁殖期间主要栖息在潮湿浓密的森林、峡谷区森林、开阔的尤佳利树林、草原林地、河流旁的森林等地区,而繁殖期外会出现在农作物园区、公园、郊外、住家的花园等地区,经常造访公园与花园让人类喂食,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但繁殖期外会有许多未成熟的亚成鸟聚集在一块,数量约50只或更多,觅食的时候常与玫瑰鹦鹉(Rosella)或甘甘凤头鹦鹉(Gang-Gang Cockatoo)等其它鹦鹉聚集在一起,天气热时活动力低,到下午时分会恢复活力,食物包含了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蔬菜、植物嫩芽、昆虫幼虫等,会至果园及农田内觅食,而造成农产品损失。

地理分布

分布:分布在澳洲东岸沿海地区,包括了从维多利亚、新南威尔斯、昆士兰到约克角半岛的东部地区。

【繁殖】

繁殖期在9-2月间,一次约产3-6卵(大多为4颗),孵化期20天,5星期后幼鸟羽毛长成;若要饲养国王鹦鹉须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其飞翔及活动,因为它们常会变的体重过重而导致肥胖及懒惰,啃咬力不强,喜爱至地面上活动,饲主需为它们定期驱虫,以?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93383.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兰纳娓腥荆鲂杂焉疲云渌闹掷嗝挥泄セ餍裕找茄蠛芸炷苁视χ魅擞胄禄肪常视肪澈蠹幢涞慕∽场?/p>

要配对两只兼容且协调的成鸟并不容易,最好从小就将它们配对,或购买原配对成鸟或种鸟来繁殖较理想,亲鸟在繁殖期间对巢箱检查可能较为敏感,最好避免时常开翻巢箱,一窝通常产4-5颗蛋,可是偶尔会有6、7颗,孵化期约20天,在幼鸟约4-5星期时羽毛长成,7-8周后会独立行动。

黑翅吸蜜鹦鹉的简介、简介、地理分布、生长繁殖

黑翅吸蜜鹦鹉的图片

黑翅吸蜜鹦鹉(学名:Eos cyanogenia)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鸟种简介

【物种名称】 黑翅吸蜜鹦鹉

【又名】

【拉丁学名】 Eos cyanogenia

【英文名称】 Black-winged Lory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族

鸟种简介

黑翅吸蜜鹦鹉
黑翅吸蜜鹦鹉

身长:30公分(12吋)

亚种:目前并没有已知亚种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大多为亮丽的红色,眼睛上方和後方分布一块很宽的深蓝色羽毛,腹胁两侧有一块黑色的羽毛;翅膀上方覆羽、肩膀、主要飞行羽、尾羽中间以及大腿均为黑色;鸟喙和眼睛之间带有一小块黑色;鸟喙橘红色,虹膜橘红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黑翅吸蜜主要栖息於沿海地区,会定期前往椰子园活动;他们会尽量避免在岛中的山区森林活动。他们在繁殖季通常都会成对活动,或是组成小群体漫游活动;生性相当活泼喜欢彼此社交,有时候也会前往邻近村落区活动,飞行的速度相当快,会发出高频率的尖叫声,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食物:黑翅吸蜜主要以花朵、花蜜、小浆果、水果等为食。

地理分布

新几内亚和附近的岛屿

生长繁殖

他们在野外详细的繁殖纪录不详;人工豢养的黑翅吸蜜难度很高,因此资料相当有限,可以提供25*25*35公分的厚木巢箱。他们一次会产下2枚卵,孵化期为25到28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11周。

红颏吸蜜鹦鹉的【物种名称】、简介、地理分布、【繁殖】

红颏吸蜜鹦鹉的图片

红颏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 rubrigularis)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物种名称】

红颏吸蜜鹦鹉
红颏吸蜜鹦鹉

【又名】红颏吸蜜鹦鹉

【拉丁学名】Charmosyna rubrigularis

【英文名称】Red-chinned Lorikee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族

鸟种简介

身长:17公分(7吋)

亚种:目前有一种已知亚种为

卡卡红颏吸蜜鹦鹉Karkar Red-chinned Lorikeet(Charmosyna rubrigularis krakari)

外型:这种鹦鹉的鸟体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黄绿色;下鸟喙和喉咙附近有一块红色的羽毛,边缘经常带有黄色;耳羽蓝绿色,并带有浅绿色的条纹状羽毛;翅膀内侧覆羽黄绿色,内侧飞行羽带有黄色的条状;尾巴上方为红底绿色,尖端带有很宽的黄色;鸟喙橘红色,虹膜橙色。母鸟的下巴部分红色羽毛比较稀少。幼鸟的鸟喙红色较浅,尾羽较短。

红颏吸蜜(Red-chinned Lorikeet)因为鸟喙下方有著一块红色羽毛而得名。他们的外型和同属中的棕榈吸蜜鹦鹉(Palm Lorikeet)十分神似,因为体形相同,全身也都以绿色为主。可以作为区别的是,红颏吸蜜的下巴红羽非常明显,面积较大,耳羽附近带点蓝绿色;棕榈吸蜜的下巴红色羽毛比较不明显,耳羽为绿色。红颏吸蜜在宠物市场和繁殖界属於相当罕见的鸟种,在众多羽色鲜艳的吸蜜鹦鹉中他们并不具知名度。红颏吸蜜对饲养环境的卫生条件,要求的相当严苛,因为他们非常容易感染黴菌性疾病,尤其是刚引入新环境的鸟,除了会十分怕人和容易受到惊吓以外,因为紧迫而抵抗力下降染病的比率非常高,超过90%以上的红颏吸蜜都会在人工豢养的环境下毫无徵兆的暴毙,饲养难度很高。此外,均衡的饮食对红颏吸蜜来说也非常的重要,他们对於温度相当敏感,饲养环境至少需要维持於摄氏24度以上。饲养难度颇高也是他们在市面上如此罕见的原因。

关於红颏吸蜜的亚种卡卡红颏吸蜜(Karkar Red-chinned Lorikeet),争议颇多,这种於1915年由鲁斯柴德(Rothschild)和哈特(Hartert)两人所描述的亚种目前已经相当难以分辨其特徵了,有些鸟类学家也并未将其纳入亚种中。卡卡红颏吸蜜(Karkar Red-chinned Lorikeet)主要也栖息於新不列颠和新爱尔兰岛上,他们的外型和红颏吸蜜(Red-chinned Lorikeet)十分类似,但是下巴部分的红羽延伸面积更大也更广泛,边缘也带有黄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红颏吸蜜主要栖息於主要栖息於森林地区,大部分皆为岛内山区林地;此外,高大的次要植被区和其他充满树木的地区也见的到他们的踪迹;他们在低地相当罕见,在山区林地比较容易被发现。他们平时大多成对或是小群体行动,有时候会组成至多10只的小群体;他们大部份被人看见都是飞越过树顶,或是在棕榈树顶和其他较高的枝叶上觅食的时候;隐身於浓密林中的时候则相当难以被察觉,因为全身皆为绿色,成为相当好的掩蔽;有时候他们会和虹彩吸蜜鹦鹉(Rainbow Lory)或是其他以花蜜为主食的生物一起集结活动;在觅食的时候戒心不重,非常友善,可以在很近的距离接进观察;平时则个性相当谨慎小心,无法接近;在觅食的时候他们也会发出轻声的鸣叫,飞行的时候会伴随比较尖锐的叫声,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食物:红颏吸蜜主要以花粉、花蜜、花粉、软性水果、昆虫和其幼虫等为食。

地理分布

新不列颠(New Britain)、新爱尔兰(New Ireland)、新几内亚北方沿海的卡卡岛(Karkar Island)

【繁殖】

在野外因为他们的数量相当稀少,因此繁殖资料不详;人工豢养方面,因为饲养难度颇高,也未曾听闻有任何成功的饲养纪录,所以并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

本文Hash:d2c334909c4a24ef114507df4ef5c551400ec587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