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嘴沙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铁嘴沙鸻的图片

铁嘴沙鸻(学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英文名:Greater Sand Plover)属鸻科鸻属。全长约21cm。与蒙古沙鸻非常相似,但体形较蒙古沙鸻大,嘴亦较其厚而长。常成对活动于海边泥沙滩,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等为食。在中国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及内蒙古中部地区,部分个体在台湾及东南沿海地区越冬。数量较少。喜沿海泥滩及沙滩,与其他涉禽尤其是蒙古沙鸻混群。

中文学名:铁嘴沙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英文俗名:Greater Sand Plover

命名作者:Lesson, 1826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非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

中等体型(23厘米)的灰、褐及白色鸻。嘴短。繁殖羽特征为胸具棕色横纹,脸具黑色斑纹,前额白色。

雄性成鸟(夏羽):眼先和前头上方黑色,黑色向后延伸至头侧。胸带棕栗色,头上、头后和颈侧略沾染棕色。

雌性成鸟(夏羽):头部缺少黑色;胸部的棕栗色也淡些,胸带有时不完整(中部断开)。

亚成鸟:如同成鸟的冬羽。但上体与翼面覆羽灰褐色,具黄色的羽缘。眉斑淡黄色。胸斑狭窄或断开,泛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黄灰。

叫声:起飞时作低柔的颤音trrrt。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铁嘴沙鸻与蒙古沙鸻的区别:铁嘴沙鸻体型较大,嘴较长较厚,腿较长而偏黄色。

铁嘴沙鸻与所有其他越冬鸻类的区别:铁嘴沙鸻缺少胸横纹或领环。

地理分布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

分布范围:繁殖由土耳其至中东、中亚至蒙古;越冬在非洲沿海、印度、东南亚、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区及内蒙古境内黄河拐弯处以北;迁徙经中国全境,少量鸟在台湾、广东及香港沿海越冬。

生活习性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栖息于海滨沙滩、河口、内陆河流、湖泊岸边以及附近沼泽和草地上。常呈2—3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也集成大群,多喜欢在水边沙滩或泥泞地上边跑边觅食,特别喜欢海岸沙滩。有时出现在荒漠和盐碱草原地区以及山脚岩石平原一带。喜欢在地上奔跑,且奔跑迅速,常常跑跑停停。行动极为谨慎小心。

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小型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的繁殖期为4—7月。营巢于有稀疏植物的沙地或沙石地上。巢甚简单,主要在沙地上扒一凹坑,四周垫以贝壳、小卵石或盐碱土,内垫少许细草茎和千苔藓。每窝产卵3—4枚。常为3枚。卵的颜色为赭土色或灰褐色,被有大的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5.2—40.3×26.5—29.3毫米。

亚种分化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

1.铁嘴沙鸻西亚亚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columbinus

2.铁嘴沙鸻中亚亚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crassirostris

3.铁嘴沙鸻指名亚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保护现状

铁嘴沙鸻
铁嘴沙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剑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剑鸻的图片

剑鸻(学名:Charadrius hiaticula,英文名: Common Ringed Plover)为鸻科鸻属的鸟类,台湾称为环颈鸻(注意:大陆和台湾对于水鸟的命名存在混乱)。冬候鸟,数量稀少。习性同其他鸻。是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协定中的保护候鸟。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剑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hiaticula

英文俗名:Common Ringed Plov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 n, also ne Canada

非繁殖区:sw 古北界,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剑鸻
剑鸻

中等体型(19厘米)的较丰满的黑、褐及白色鸻。比金眶鸻体型为大,黑色的前顶冠上无白色饰纹,腿橘黄,飞行时翼上具明显白色横纹。

成鸟的黑色斑纹在亚成鸟为褐色,嘴全黑,腿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黄色;脚-黄色。

叫声:圆润的笛音tu-weep , 第二音调高。

剑鸻:繁殖羽
剑鸻:繁殖羽
剑鸻:幼鸟
剑鸻:幼鸟
剑鸻
剑鸻
剑鸻:雏鸟
剑鸻:雏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剑鸻与金眶鸻的区别:

剑鸻与长嘴剑鸻的区别:

地理分布

剑鸻
剑鸻

分布范围:繁殖于加拿大、格陵兰及古北界的北极区;冬季南移至南欧,非洲及中东。

分布状况:迷鸟至中国东北,偶有候鸟至香港。可能于其他地方也有出现但被忽视。

生活习性

剑鸻
剑鸻

剑鸻指名亚种剑鸻栖息于沿海海岸、河口沙洲,内陆河流、湖泊岸边及其附近沼泽、农田和草地上。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数十上百只的大群。特别喜欢在水边沙滩和沙石岸边活动。主要以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剑鸻
剑鸻

繁殖期5—8月。营巢于沿海海岸和北极苔原以及内陆河流、湖泊岸边。通常置巢于离水域不远的沙地或沙石地上。巢甚简陋,主要由亲鸟在沙地上刨一浅坑即成,内无任何内垫物,有时垫有少许猫尾草。

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色或灰色,其上被有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2.2—38.3×24—27毫米,平均35.31×25.67毫米。孵化期23—25天。

亚种分化

剑鸻
剑鸻

剑鸻苔原亚种剑鸻指名亚种 Charadrius hiaticula hiaticula

剑鸻苔原亚种 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保护现状

剑鸻
剑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崖沙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崖沙燕的图片

崖沙燕(学名:Riparia riparia,英文名:Sand Martin)是燕科沙燕属的鸟类。

崖沙燕(学名:Riparia riparia)为雀形目燕科沙燕属的鸟类,俗名水燕子、土燕、灰沙燕。体长约13厘米。翅狭长而尖,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尾略分叉,是一种褐色燕。下体白色并具一道特征性的褐色胸带。世界性分布。主要栖息于河川、湖沼的泥沙滩上或其附近的岩石间以及常停栖在沼泽地、稻田、村镇道路旁的电线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崖沙燕

拉丁学名:Riparia riparia

英文俗名:Sand Marti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科(Hirundinidae)

中文属名:沙燕属(Riparia)

繁殖区:Worldwide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7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崖沙燕
崖沙燕

体小(12厘米)的褐色燕。下体白色并具一道特征性的褐色胸带。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尾略分叉,是一种褐色燕。

亚成鸟:喉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唧喳尖声。

崖沙燕:亚成鸟
崖沙燕:亚成鸟
崖沙燕:亚成鸟
崖沙燕:亚成鸟

地理分布

崖沙燕
崖沙燕

分布范围:全世界(除澳大利亚)。欧亚大陆的鸟冬季南迁至东南亚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于各海拔高度有沙滩的河流。亚种diluta繁殖于中国西北;tibetana于青藏高原;ijimae于中国东北;fokiensis于华中及华东。所有亚种均南迁越冬,亚种ijimae及fokiensis在华南越冬。

生活习性

崖沙燕
崖沙燕

习性:生活于沼泽及河流之上,在水上疾掠而过或停栖于突出树枝。

喜栖于湖泊、泡沼和江河的泥质沙滩或附近的土崖上,主要栖息于沟壑陡壁,山地岩石带。晨昏间最为活跃,常结群在水面上空穿梭飞行。有时也和家燕、金腰燕等混在一起飞行,但很少高飞。

在飞行中捕食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昆虫。

生长繁殖

崖沙燕
崖沙燕

筑巢于水边的沙质硬土悬壁上和河岸沙岩上。横向巢间距为1-11cm,纵向巢间距为1-18cm,密集处巢密度为32,洞穴长度为60-130cm,巢窝大小为(14-17)cm×(12-14)cm。营群巢。

每巢产卵3枚,白色,孵化期12-14天。孵化期约17天,在巢期26-28天。

崖沙燕的巢穴
崖沙燕的巢穴
巢穴中的崖沙燕幼鸟
巢穴中的崖沙燕幼鸟

亚种分化

崖沙燕
崖沙燕
崖沙燕鸟群
崖沙燕鸟群

崖沙燕
崖沙燕

(8种)注:亚种diluta,tibetana及fokiensis现已另作一种R. diluta。

1、崖沙燕指名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riparia)(Linnaeus,1758)分布于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墨西哥,爱尔兰,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欧亚大陆,西伯利亚,地中海,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和亚洲西南部,南美洲和非洲。

2、崖沙燕普通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innominata)(Zarudny,1916)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在非洲,亚洲西南部或南部越季。

3、崖沙燕东北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ijimae)(Lönnberg,1908)分布于贝加尔湖地区,蒙古,库页岛,日本北海道和千岛,繁殖于印度东北(阿萨姆),冬天在东南亚,包括菲律宾越冬。

4、崖沙燕埃及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shelleyi)(Sharpe,1885)分布于埃及包括尼罗河河谷,冬季到苏丹和厄立特里亚。崖沙燕

5、崖沙燕以色列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eilata)(Shirihai&Colston,1992)分布于以色列。

6、崖沙燕新疆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diluta)(Sharpe&Wyatt,1893)分布于中国新疆。

7、崖沙燕福建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fokienensis)(LaTouche,1908)分布于东南亚和中国福建。

8、崖沙燕青藏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tibetana)(Stegmann,1925)分布于青藏高原。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ad7a6ba0cf04e85011fa88a44890b60bdfa471ff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