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短嘴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brevirostris,英文名:Short-billed Minivet)为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中等体型(19厘米)的黑色山椒鸟,具红色(雄鸟)或黄色(雌鸟)斑纹。似赤红山椒鸟但体型较细小,尾较长,而后者具双叉型红色翼斑。多成对活动,在与长尾山椒鸟同时出现的地区一般比长尾山椒鸟少见。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印度、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多生活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山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中文学名:短嘴山椒鸟
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brevirostris
英文俗名:Short-billed Minivet
命名作者:Vigors,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
中文属名:山椒鸟属(Pericroc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Lao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6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黄色
外形特征
短嘴山椒鸟: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9厘米)的黑色山椒鸟。具红色(雄鸟)或黄色(雌鸟)斑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响亮而甜润的单音节笛音,快速复杂的鸣声。
短嘴山椒鸟:雄鸟
短嘴山椒鸟:雌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短嘴山椒鸟雄鸟和赤红山椒鸟雄鸟的区别:短嘴山椒鸟体型更细小,尾较长,而赤红山椒鸟具双叉型红色翼斑。
短尾山椒鸟雄鸟和长尾山椒鸟雄鸟的区别:相似种长尾山椒鸟外形和本种非常相似,野外难以鉴别,特别是雄鸟鉴别更为困难。但长尾山椒鸟体型稍大,雄鸟第一枚初级飞羽具粉红色外缘,内侧3-4枚飞羽具红色外缘;而本种短尾山椒鸟第一枚初级飞羽不具粉红色外缘全为黑色,内侧第三、四枚飞羽红斑不沿羽缘延伸。另外长尾山椒鸟第二对中央尾羽仅外翈有红色狭缘,内翈黑色;而本种端部内外翈均为红色。
短嘴山椒鸟雌鸟和与灰喉山椒鸟及长尾山椒鸟的区别:短嘴山椒鸟额部呈鲜艳黄色。另外长尾山椒鸟颊和耳羽灰色,而本种为黄色。
短嘴山椒鸟雌鸟和赤红山椒鸟雌鸟的区别:短嘴山椒鸟翼部斑纹较简单。
地理分布
短嘴山椒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缅甸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于海拔1000~2400米的落叶林及山区次生林。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affinis繁殖于四川南部及云南西部;anthoides繁殖于云南东南部、贵州、广西及广东北部。
生活习性
短嘴山椒鸟:雄鸟
迁徙:在中国为夏候鸟,每年3月末4月初开始迁来中国繁殖,9-10月离开繁殖地南迁。
生境: 栖息在海拔1000-2500m 的山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类森林中,尤以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及林缘疏林地带较常见。夏季栖息在山中上部地区,冬季多下到山中下部、山脚及紧邻的山脚平原疏林地带。
食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吃少量种子与果实等植物性食物。
习性: 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高大的树冠层,有时亦集成30-40只的大群。活动时常分散开来,彼此用叫声保持联系,如群中有一只鸟飞到一定距离外的新树上活动后,其他鸟亦陆续伴随飞走。性活泼,不怕人,天气晴朗时活动频繁,阴雨天较少活动。
生长繁殖
短嘴山椒鸟:亚成鸟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树木侧枝上。巢由细枝、草茎、草根、纤维等材料构成,外壁还用蛛网粘以苔藓和地衣,使巢和营巢树干颜色一致而不易被发现。巢的结构较为精巧致密,巢为浅杯状。每窝产卵2-4枚。卵为钝卵圆形,白色、稍缀有皮黄色或绿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和斑纹,卵的大小为18.6-21mm×13-15.9mm。
亚种分化
短嘴山椒鸟:雄鸟
短嘴山椒鸟西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brevirostris affinis)。分布于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
短嘴山椒鸟华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brevirostris anthoides)。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龙头山。
短嘴山椒鸟指名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brevirostris brevirostris)。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保护现状
短嘴山椒鸟:雌鸟
短嘴山椒鸟羽色艳丽,又主要以昆虫为食,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但本种在中国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不断被砍伐,使短嘴山椒鸟失去其营巢环境,种群数量更趋减少,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灰喉山椒鸟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灰喉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英文名:Grey-chinned Minivet)是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
灰喉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为雀形目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十字鸟。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湖南、广东、海南、福建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和山区杂木林、阔叶林、针叶林以至茶园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留鸟,一般不迁徙,但冬季和春季常有垂直迁徙现象。
中文学名:灰喉山椒鸟
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
英文俗名:Grey-chinned Minivet
命名作者:Blyth, 184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
中文属名:山椒鸟属(Pericroc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6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灰喉山椒鸟
体小(17厘米)的红或黄色山椒鸟。
红色雄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在喉及耳羽暗深灰色。黄色雌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在额、耳羽及喉少黄色。亚种montpelieri的雄鸟上背暗橄榄色,腰橄榄黄色,尾覆羽红色。
虹膜-深褐;嘴及脚-黑色。
叫声:轻柔而略似喘息声的tsee-sip。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喉山椒鸟、短嘴山椒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翼斑为清晰的“7”字形;
灰喉山椒鸟与短嘴山椒鸟的区别:
(1)雄鸟的区别:灰喉山椒鸟雄鸟喉及耳羽暗深灰色,而短嘴山椒鸟雄鸟脸、喉深黑,与头后的灰黑对比;
(2)雌鸟的区别:灰喉山椒鸟雌鸟额基无黄色,而短嘴山椒鸟雌鸟的额基黄色,耳羽及颈侧灰。
灰喉山椒鸟
短嘴山椒鸟
亚种分化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华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 griseigularis)。分布于老挝、越南、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海南、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灰喉山椒鸟指名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 solaris)。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
地理分布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方、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亚种griseogularis为常见留鸟,见于中国东南及华南、台湾;montpelieri于云南北部及西北部;指名亚种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南部。
国内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
生活习性
灰喉山椒鸟
一般见于海拔1200–2000米的山区森林。冬季形成较大群。栖于高至海拔1500米的落叶林及常绿林。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赤红山椒鸟混杂在一起。性活泼,飞行姿势优美,常边飞边叫,叫声尖细,其音似‘咻咻-咻’或‘咻-咻’,声音单调,第一音节缓慢而长,随之为急促的短音或双音。喜欢在疏林和林缘地带的乔木上活动,觅食也多在树上,很少到地上活动。冬季也常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小块丛林甚至茶园间活动。
以昆虫为食,仅偶尔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所吃昆虫主要为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生长繁殖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的繁殖情况,在中国还很少有研究报道。在喜马拉雅山地区,通常在5-6月间由低山上到海拔 2000-3000m的高山森林中繁殖,巢呈浅杯状,较为精巧细致,主要以苔藓、枯草茎、草叶、松针、纤维等柔软物质构成,巢外壁还装饰有苔藓、地衣,从而使巢的色彩和树上苔藓一致,起到伪装作用。通常营巢于常绿阔叶林、栎林。巢多置于树侧枝上或枝权间。每窝产卵3-4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天蓝色或淡绿色,被有褐色、紫色、淡棕红色、褐灰色或紫灰色斑点或斑纹,尤以钝端较为密集,常形成环带状。卵的大小据3枚卵的测量为 19.2mm×14.2mm、19.5mm×16mm 和20mm×16mm。
保护现状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在中国分布不广,种群数量不丰富。该种全以昆虫为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该种羽色艳丽,亦是很好的观赏鸟,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赤红山椒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赤红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speciosus,英文名:Scarlet Minivet)是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红十字鸟、朱红山椒鸟。雄鸟红色,雌鸟黄色。分布于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福建、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约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阔叶林以及也见于松林、稀树草地或开垦的耕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中文学名:赤红山椒鸟
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speciosus
英文俗名:Scarlet Minivet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
中文属名:山椒鸟属(Pericroc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Indonesi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6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黄色
外形特征
赤红山椒鸟
赤红山椒鸟: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19厘米)而色彩浓艳的山椒鸟。
雄鸟:蓝黑,胸、腹部、腰、尾羽羽缘及翼上的两道斑纹红色。
雌鸟:背部多灰色,黄色替代雄鸟的红色,且黄色延至喉、颏、耳羽及额头。
比长尾山椒鸟显矮胖而尾短,翼部斑纹复杂。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轻柔的kroo-oo-oo-tu-tup,tu-turr或重复的hurr声,也有较高音的sigit, sigit, sigit。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需要注意赤红山椒鸟和其他?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1086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闹钟鹕蘩龅纳浇纺竦那穑昙侍跎浇纺袷簦谟邢昃”媸斗椒ā?/p>
地理分布
赤红山椒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于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亚种fohkiensis为中国华南及东南的留鸟;elegans于云南;fraterculus于海南岛。
生活习性
赤红山椒鸟:雄鸟
赤红山椒鸟栖息于平原、低山森林、草地和农田等环境中。单独或结群在高大乔木上层或中层活动。
以鳞翅目幼虫、椿象、象甲、金龟甲、蛴螬、蚂蚁、蝇等昆虫为食,也吃野果、花、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地区性常见于高可至海拔1500米的低地及丘陵。喜原始森林,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小叶树的树顶上轻松飞掠。
生长繁殖
赤红山椒鸟:雄鸟
繁殖期为4—6月。巢呈杯形,以细草、松针及其他柔软材料筑成,外敷以苔藓、地衣等物,置于树杈或横枝上。每窝产卵3枚。
亚种分化
赤红山椒鸟:雄鸟
赤红山椒鸟云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elegans)。分布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
赤红山椒鸟华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fohkiens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南平附近野猫坑。
赤红山椒鸟海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fraterculus)。分布于印度、孟加拉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
保护现状
赤红山椒鸟:雌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bb2913ae57e07a115da6c237a9936696f6a82ab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