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喉拟啄木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金喉拟啄木鸟的图片

金喉拟啄木鸟(学名:Megalaima franklinii,英文名:Golden-throated Barbet)是拟鴷科拟鴷属的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500-2500m的常绿阔叶林中。 食性: 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金喉拟啄木鸟

拉丁学名:Megalaima franklinii

英文俗名:Golden-throated Barbet

命名作者:Blyth, 1842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拟鴷科(Megalaimidae)

中文属名:拟鴷属(Megalaima)

繁殖区:东洋界 : wc Nepal to s Vietnam, Malay Peninsul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5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红色

外形特征

金喉拟啄木鸟:形态特征图
金喉拟啄木鸟:形态特征图

体略大(23厘米)而色彩艳丽的拟啄木鸟。颏及上喉黄而下喉浅灰为本种特征。头顶色型为红黄红色,具宽的黑色贯眼纹。 虹膜-近红;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单调的 ki-ti-yook或pukwowk叫声;也作高声啼叫如peeyu, peeyu。

体型: 体重♂72-122g,♀79-96g;体长♂199-240mm,♀199-230mm;嘴峰♂22-27mm,♀23-25mm;翅♂95-108mm,♀98-105mm;尾♂67-88mm,♀64-71mm;跗蹠♂22-29mm,♀24-29mm。

前额和枕各具一大块深红色斑,头顶金黄色。眼先、头顶和枕的两边黑色,眉纹灰色或黑色。背、肩、翅内侧、腰和尾草绿色,有时缀有黄色。翅表面可见部分绿色,翅上小覆羽和外侧覆羽羽缘深蓝色或紫蓝色。飞羽内翈黑褐色,具淡黄色羽缘;除第一枚初级飞羽外,其余初级飞羽外翈羽缘蓝色。嘴基部有一橙色斑,颏和上喉金黄色,头侧、耳覆羽和下喉银灰色,其余下体淡黄绿色。虹膜褐色,嘴淡蓝黑色,跗蹠、趾和爪灰绿色。

小型鸟类,体长19-24cm。额深红色,头顶金黄色,后枕具一大块深红色斑,耳羽和头侧银灰色,上体草绿色,颏和上喉金黄色,下喉淡银灰色,其余下体淡黄绿色。嘴厚,黑色,脚绿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

地理分布

金喉拟啄木鸟:地理分布图
金喉拟啄木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偶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广西西南部海拔1200~-2200米山地常绿林。亚种ramsayi在云南西南部。

金喉拟啄木鸟分布图

生活习性

金喉拟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

多单独活动,喜欢停息在枝叶茂密的乔木树上。比其他拟啄木鸟更为近山。

生长繁殖

金喉拟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

繁殖期4-8月,大量的在5-6月。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林中沟谷和溪流两岸地带。自己在腐朽的枯树干上或树椿上啄洞为巢,巢洞内无任何内垫物,洞距地高多在1.5-6m。每窝产卵2-5枚,通常3-4枚。卵白色,为椭圆形,大小为25-29mm×19-22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金喉拟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指名亚种(学名:Megalaima franklinii franklini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灰喉山椒鸟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灰喉山椒鸟的图片

灰喉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英文名:Grey-chinned Minivet)是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

灰喉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为雀形目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十字鸟。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湖南、广东、海南、福建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和山区杂木林、阔叶林、针叶林以至茶园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留鸟,一般不迁徙,但冬季和春季常有垂直迁徙现象。

中文学名:灰喉山椒鸟

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

英文俗名:Grey-chinned Minivet

命名作者:Blyth, 184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

中文属名:山椒鸟属(Pericroc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6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体小(17厘米)的红或黄色山椒鸟。

红色雄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在喉及耳羽暗深灰色。黄色雌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在额、耳羽及喉少黄色。亚种montpelieri的雄鸟上背暗橄榄色,腰橄榄黄色,尾覆羽红色。

虹膜-深褐;嘴及脚-黑色。

叫声:轻柔而略似喘息声的tsee-sip。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喉山椒鸟、短嘴山椒鸟与其他山椒鸟的区别:翼斑为清晰的“7”字形;

灰喉山椒鸟与短嘴山椒鸟的区别:

(1)雄鸟的区别:灰喉山椒鸟雄鸟喉及耳羽暗深灰色,而短嘴山椒鸟雄鸟脸、喉深黑,与头后的灰黑对比;

(2)雌鸟的区别:灰喉山椒鸟雌鸟额基无黄色,而短嘴山椒鸟雌鸟的额基黄色,耳羽及颈侧灰。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短嘴山椒鸟
短嘴山椒鸟

亚种分化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华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 griseigularis)。分布于老挝、越南、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海南、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灰喉山椒鸟指名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solaris solaris)。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大吉岭。

地理分布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方、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亚种griseogularis为常见留鸟,见于中国东南及华南、台湾;montpelieri于云南北部及西北部;指名亚种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南部。

国内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

生活习性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一般见于海拔1200–2000米的山区森林。冬季形成较大群。栖于高至海拔1500米的落叶林及常绿林。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赤红山椒鸟混杂在一起。性活泼,飞行姿势优美,常边飞边叫,叫声尖细,其音似‘咻咻-咻’或‘咻-咻’,声音单调,第一音节缓慢而长,随之为急促的短音或双音。喜欢在疏林和林缘地带的乔木上活动,觅食也多在树上,很少到地上活动。冬季也常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小块丛林甚至茶园间活动。

以昆虫为食,仅偶尔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所吃昆虫主要为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生长繁殖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的繁殖情况,在中国还很少有研究报道。在喜马拉雅山地区,通常在5-6月间由低山上到海拔 2000-3000m的高山森林中繁殖,巢呈浅杯状,较为精巧细致,主要以苔藓、枯草茎、草叶、松针、纤维等柔软物质构成,巢外壁还装饰有苔藓、地衣,从而使巢的色彩和树上苔藓一致,起到伪装作用。通常营巢于常绿阔叶林、栎林。巢多置于树侧枝上或枝权间。每窝产卵3-4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天蓝色或淡绿色,被有褐色、紫色、淡棕红色、褐灰色或紫灰色斑点或斑纹,尤以钝端较为密集,常形成环带状。卵的大小据3枚卵的测量为 19.2mm×14.2mm、19.5mm×16mm 和20mm×16mm。

保护现状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

灰喉山椒鸟在中国分布不广,种群数量不丰富。该种全以昆虫为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该种羽色艳丽,亦是很好的观赏鸟,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大拟啄木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大拟啄木鸟的图片

大拟啄木鸟(学名:Megalaima virens,英文名:Great Barbet)为鴷形目拟鴷科拟鴷属的一种拟啄木鸟。嘴大而粗厚,象牙色或淡黄色,头部暗蓝色,肩背暗绿褐色,其余上体草绿色,尾下覆羽红色。数量稀少,应注意保护。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中文学名:大拟啄木鸟

拉丁学名:Megalaima virens

英文俗名:Great Barbet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拟鴷科(Megalaimidae)

中文属名:拟鴷属(Megalaima)

繁殖区:东洋界 : nw India to se China and Burm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5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多种颜色

外形特征

大拟啄木鸟滇西亚种
大拟啄木鸟滇西亚种

中型鸟类,体长30-34cm。嘴大而粗厚,象牙色或淡黄色;整个头、颈和喉暗蓝色或紫蓝色,上胸暗褐色,下胸和腹淡黄色,具宽阔的绿色或蓝绿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色。背、肩暗绿褐色,其余上体草绿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我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

生活习性

大拟啄木鸟
大拟啄木鸟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有时也成小群。常栖于高树顶部,能站在树枝上像鹦鹉一样左右移动。叫声单调而宏亮,为不断重复地’go-o, go-o’鸣叫。

食性:食物主要为马桑、五加科植物以及其他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此外也吃各种昆虫,特别是在繁殖期间。

生长繁殖

大拟啄木鸟
大拟啄木鸟

繁殖期4-8月。成对营巢繁殖。

通常营巢在海拔300-2500m的山地森林中树上,多自己在树干上凿洞为巢,有时也利用天然树洞。洞口距地高多在3-18m之间,洞口直径约7cm,洞深17cm。

每窝产卵2-5枚,多为3-4枚。卵白色,卵呈卵圆形,大小为30-39mm × 22-29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大拟啄木鸟
大拟啄木鸟

大拟啄木鸟滇西亚种(学名:Megalaima virens clamator)。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

大拟啄木鸟滇南亚种(学名:Megalaima virens magnific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大拟啄木鸟西藏亚种(学名:Megalaima virens marshallorum)。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

大拟啄木鸟指名亚种(学名:Megalaima virens viren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东至安徽、浙江、福建等地。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地理分布

大拟啄木鸟:地理分布图
大拟啄木鸟: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西藏南部。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国家、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保护现状

大拟啄木鸟标本
大拟啄木鸟标本

种群与保护: 数量稀少,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20e106cb3a52872b1ea3e075b7e19dae21751070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