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鸦鹃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小鸦鹃的图片

小鸦鹃(学名:Centropus bengalensis,英文名:Lesser Coucal)是鹃形目杜鹃科鸦鹃属的鸟类,俗称小毛鸡、小黄蜂、小乌鸦雉、小雉喀咕。亚成鸟和成鸟羽色差异很大,注意辨识。在国内分布于中国南方,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不法捕猎,导致数量减少。

中文学名:小鸦鹃

拉丁学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英文俗名:Lesser Coucal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鹃形目(Cuculiformes)

中文科名:杜鹃科(Cuculidae)

中文属名:鸦鹃属(Centrop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0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小鸦鹃:形态特征图
小鸦鹃:形态特征图

体略大(42厘米)的棕色和黑色鸦鹃。尾长。上背及两翼的栗色较浅且现黑色。中间色型的体羽常见。

亚成鸟具褐色条纹。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几声深沉空洞的hoop声,速度上升,音高下降,如倒瓶中水;较褐翅鸦鹃叫声速度快。第二种叫声为三个hup声变成一连串的logokok, logokok, logokok声。

亚成鸟的区别辨识

亚成鸟具有褐色条纹,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呈现白色丝状羽。

小鸦鹃亚成鸟。作者:slr2006。2008年8月。菲律宾。
小鸦鹃亚成鸟。作者:slr2006。2008年8月。菲律宾。
小鸦鹃亚成鸟,很明显的白色丝状羽。
小鸦鹃亚成鸟,很明显的白色丝状羽。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小鸦鹃成鸟
小鸦鹃成鸟

小鸦鹃与褐翅鸦鹃的区别:

(1)小鸦鹃体型较小,色彩暗淡,色泽显污浊,尾更短。

(2)小鸦鹃上体呈现白色丝状羽。褐翅鸦鹃无丝状羽。

小鸦鹃
小鸦鹃
褐翅鸦鹃飞行照:翼下覆羽黑色十分显著
褐翅鸦鹃飞行照:翼下覆羽黑色十分显著

地理分布

小鸦鹃:地理分布图
小鸦鹃: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亚种lignator为中国北纬27°以南及安徽、台湾及海南岛的常见留鸟,分布至海拔1000米。

小鸦鹃背面照
小鸦鹃背面照
小鸦鹃夫妇,正在交配。
小鸦鹃夫妇,正在交配。

生活习性

喜山边灌木丛、沼泽地带及开阔的草地包括高草。常栖地面,有时作短距离的飞行,由植被上掠过。

小鸦鹃腹部图片——开口笑
小鸦鹃腹部图片——开口笑
小鸦鹃飞行照片
小鸦鹃飞行照片

灰噪鸦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灰噪鸦的图片

灰噪鸦(学名:Perisoreus canadensis,英文名:Grey Jay)是鸦科噪鸦属的鸟类。

灰噪鸦(学名:Perisoreus canadensis,英文名 Gray Jay),属雀形目鸦科噪鸦属,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国。全球活动范围约为7,300,00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灰噪鸦的平均体重约为71.7克。栖息地包括温带森林和寒带森林。

中文学名:灰噪鸦

拉丁学名:Perisoreus canadensis

英文俗名:Grey Jay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鸦科(Corvidae)

中文属名:噪鸦属(Perisoreus)

繁殖区:北美洲 : 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灰噪鸦
灰噪鸦

体长28-33厘米,翼展45厘米。

上体色深,下体色浅:额头、脸颊、喉咙和覆羽为白色,长尾、后颈和背部为暗灰色,胸部和腹部为浅灰色。

生活习性

灰噪鸦
灰噪鸦

栖息于针叶林和混交林,主要吃昆虫、浆果、种子、菌类。

这些好奇的,无畏的鸟会毫不犹豫地跟随你寻找可口的点点滴滴食物残渣。在露营地和停车场它们往往异常的大胆,这些狡猾的动物可能会从你的鼻子底下窃取你的午餐!它们也会将食物隐藏在树皮下,在需要的时候去搜寻。不像大多数山区的鸟,灰松鸦筑巢,在晚冬或早春抚育它们的幼鸟。

地理分布

灰噪鸦
灰噪鸦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

小蝗莺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分类地位

小蝗莺的图片

小蝗莺(学名:Locustella certhiola,英文名:Pallas’s Grasshopper Warbler)为蝗莺科蝗莺属的鸟类。在东亚地区繁殖,冬季时迁徙到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越冬。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中文学名:小蝗莺

拉丁学名:Locustella certhiola

英文俗名:Pallas’s Grasshopper Warbler

命名作者:Pallas, 181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蝗莺科(Locustellidae)

中文属名:蝗莺属(Locustell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4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小蝗莺:形态特征图
小蝗莺: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而具褐色纵纹的莺。眼纹皮黄,尾棕色而端白。上体褐色而具灰色及黑色纵纹;两翼及尾红褐,尾具近黑色的次端斑;下体近白,胸及两胁皮黄。幼鸟沾黄,胸上具三角形的黑色点斑。亚种 centralasiae色最淡;rubescens的色最深;指名亚种的上背及次级飞羽多黑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黄;脚-淡粉色。

叫声:拖长的沙哑颤音chir-chirrrr;也有示警时的尖细tik tik tik声。

小蝗莺:摄于泰国,2013.03
小蝗莺:摄于泰国,2013.03
小蝗莺:摄于泰国,2010.01
小蝗莺:摄于泰国,2010.01
小蝗莺:摄于香港,2007.11
小蝗莺:摄于香港,2007.11
小蝗莺:摄于新加坡,2012.02
小蝗莺:摄于新加坡,2012.02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小蝗莺和矛斑蝗莺的区别:小蝗莺体长较矛斑蝗莺明显大,头顶和背部褐色具黑色粗纵纹,但较矛斑蝗莺偏棕红色,眉纹白色也较矛斑蝗莺明显,下体白色两胁橄榄褐色但无纵纹(第一年的幼鸟在胸和两胁具黑色纵纹,但不如矛斑蝗莺明显),尾羽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

小蝗莺
小蝗莺
矛斑蝗莺
矛斑蝗莺

地理分布

小蝗莺:地理分布图
小蝗莺: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北部及中部;冬季至中国、东南亚、巴拉望岛、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夏季繁殖鸟及过境鸟。亚种centralasiae繁殖于新疆西部及北部、青海、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越冬于中国南方。minor繁殖于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华东省份。rubescens也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指名亚种偶见于河北。

生活习性

小蝗莺:摄于印度,2013.03
小蝗莺:摄于印度,2013.03

习性:栖于芦苇地、沼泽、稻田、近水的草丛和蕨丛以及林边地带。隐匿于浓密的植被下,即使被惊起,飞行仅几米远就又扎入覆盖中。

分类地位

小蝗莺:摄于泰国,2013.02
小蝗莺:摄于泰国,2013.02

小蝗莺西北亚种(学名:Locustellacerthiolacentralasiae)。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蒙古。

小蝗莺指名亚种(学名:Locustellacerthiolacerthiol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河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小蝗莺东北亚种(学名:Locustellacerthiolaminor)。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东北、河北、河南、山东、长江下游、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京。

小蝗莺北方亚种(学名:Locustellacerthiolarubescen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本种在全世界共有4亚种,中国均有分布。其中的东北亚种L. c. minor分布较广,数量较多,故描述以该亚种为主。Meise(1938)、Vaurie(1959)认为本种和北蝗莺在印度尼西亚有中间类型,而认为是同一个种。此后,Beaman(1994)报道两者在鄂霍次克海北部有中间类型出现,且两者鸣声相似,也同意将两种合并。但是,Dementiev和Gladkov(1954,1968)因它们在东西伯利亚边缘地区繁殖区域重叠,几乎没有发生相互杂交现象,而认为是两个独立的物种。这一观点后来得到多数学者的采纳(Waston,1986;Sibley et Monroe,1990;Howard et Moore,1980,1991;Inskipp et al.,1996;郑作新,1987,1994,2000,2002;赵正阶,2000)。该种与北蝗莺、史氏蝗莺构成了超种(Cramp,1992)。雷富民等(1998)对蝗莺属的数值分类研究,发现小蝗莺、北蝗莺和史氏蝗莺首先聚合在一起,然后再依次与矛斑蝗莺和苍眉蝗莺聚合,说明在这些类群中,前3种在表型特征上亲缘关系较近。

灰喉鸦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灰喉鸦雀的图片

灰喉鸦雀(学名:Sinosuthora alphonsiana,英文名:Ashy-throated Parrotbill)是莺科棕头鸦雀属的鸟类。

灰褐色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alphonsianus)属雀形目鸦雀科鸦雀属,嘴小,粉红色。与棕头鸦雀的区别在头侧及颈褐灰,注:有时作为棕头鸦雀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 1987)。喉及胸具不明显的灰色纵纹。是一种地区性常见留鸟,见于海拔320~1800米的山区,局部地区可能更高一些。指名亚种于四川北部及西部;yunnanensis于云南南部及东南部。

中文学名:灰喉鸦雀

拉丁学名:Sinosuthora alphonsiana

英文俗名:Ashy-throated Parrotbill

命名作者:Verreaux, J, 187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莺科(Sylviidae)

中文属名:棕头鸦雀属(Sinosuthora)

繁殖区:东洋界 :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4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灰喉鸦雀
灰喉鸦雀

体小(12.5厘米)的灰褐色鸦雀。嘴小,粉红色。与棕头鸦雀的区别在头侧及颈褐灰。喉及胸具不明显的灰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粉红;脚-粉红。

叫声:轻声的唧唧啾啾叫。

地理分布

灰喉鸦雀,绿水青山任我游,拍摄地点:四川 成都,拍摄时间:20080218
灰喉鸦雀,绿水青山任我游,拍摄地点:四川 成都,拍摄时间:20080218

分布范围:中国西南及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留鸟,见于海拔320~1800米的山区,局部地区可能更高一些。指名亚种于四川北部及西部;yunnanensis于云南南部及东南部。

生活习性

灰喉鸦雀,摄影火狐狸,拍摄地点:贵州,拍摄时间:20080101
灰喉鸦雀,摄影火狐狸,拍摄地点:贵州,拍摄时间:20080101

习性:同棕头鸦雀。注:有时作为棕头鸦雀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 1987)。

本文Hash:36d094fc28e93870dc3ffbf996cd0eda03f20b5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