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生活习性
白眉林鸲(学名:Tarsiger indicus,英文名:White-browed Bush Robin)是鹟科鸲属的鸟类,俗名白眉树丛欧鸲。罕见。白色眉纹醒目,体长只有14厘米。,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东至缅甸、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在中国西部一般栖息于海拔2440-4270米的高山岩谷间针叶林或落叶林间,在台湾则见于高海拔(2300-3200米)间稠密森林底层的灌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白眉林鸲
拉丁学名:Tarsiger indicus
英文俗名:White-browed Bush Robin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鸲属(Tarsiger)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c China, Taiw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7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橙色
外形特征
白眉林鸲形态特征图
体小(14厘米)的深色林鸲。白色眉纹醒目。
雄鸟:上体青石蓝色,头侧黑,下体橙褐,腹中心及尾下覆羽近白。
雌鸟:上体橄榄褐,眉纹白,脸颊褐色,眼圈色浅,下体暗赭褐,腹部色较浅,尾下覆羽皮黄。
亚种indicus的雄鸟繁殖期有时呈褐色,似雌鸟体羽。
亚种formosanus的雄鸟头顶黄橄榄色,下体橄榄褐色。
虹膜-深褐;嘴-近黑;脚-灰褐。
叫声:有特色的带颤音啾啾叫。甜美的tiut-tiut声,回声较尖。鸣声为快速重复的升降尖音或双嘟音 shri-de-de-dew…shri-de-de-dew。
白眉林鸲:雄鸟
白眉林鸲:幼鸟(摄于不丹)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眉林鸲与栗腹歌鸲及棕胸蓝姬鹟的区别:白眉林鸲的体型较大,眉纹宽。
地理分布
白眉林鸲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西南及台湾、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indicus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亚种yunnanensis于四川西北部及西部和云南西北部;formosanus于台湾。罕见于海拔2400~4300米的混交林及针叶林。
亚种分化
白眉林鸲:雄鸟(摄于西藏)
白眉林鸲台湾亚种(学名:Tarsiger indicus formosanus),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等地,一般栖息于高海拔间(2300-3200米)稠密森林低层的灌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白眉林鸲指名亚种(学名:Tarsiger indicus indicus)。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Darjeeling。
白眉林鸲西南亚种(学名:Tarsiger indicus yunnanensis)。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丽江山脉及怒江和澜沧江间山脉。
生活习性
白眉林鸲:雄鸟
活动于地面或近地面的林下植被茂密处,甚不惧人。雄鸟炫耀时两翼下悬颤抖,尾轻弹。
白尾蓝地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白尾蓝地鸲(学名:Myiomela leucura,英文名:White-tailed Robin)是鹟科蓝地鸲属的鸟类。
白尾蓝地鸲(学名:Cinclidium leucurum)属雀形目鹟科地鸲属,又叫白尾地鸲、白尾蓝鸲、白尾燕鸥鸲、白尾蓝欧鸲、白尾斑地鸲。尾基部具白色闪辉。分布范围于印度、东南亚及中国南方。白尾蓝地鸲在我国仅分布于西南地区,种群数量不甚丰富。特征较明显,特别是通过尾部的白斑,野外不难识别。注:过去被列入Cinclidium属(参见郑作新,1987)。
中文学名:白尾蓝地鸲
拉丁学名:Myiomela leucura
英文俗名:White-tailed Robin
命名作者:Hodgson,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蓝地鸲属(Myiomel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Thailand and Taiw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9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外形特征
白尾地鸲
雄鸟:体大(18厘米)的至深蓝色地鸲。全身近黑,仅尾基部具白色闪辉,前额钴蓝,喉及胸深蓝,颈侧及胸部的白色点斑常隐而不露。
雌鸟:褐色,喉基部具偏白色横带,尾具白色闪辉同雄鸟。
亚成鸟:似雌鸟但多具棕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鸣声为7~8声的细弱甜美哨音。叫声包括细弱哨音及低声tuc。
白尾蓝地鸲:亚成鸟
白尾蓝地鸲:亚成鸟
地理分布
白尾地鸲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秦岭,湖北西部,四川东部万源、城口、东南部南川、南部宜宾、屏山、中部峨嵋、成都、汶川、西南部凉山、贵州西部威宁、西南部兴义、北部绥阳、云南西部腾冲、盈江、潞西、镇康、保山、永德、耿马、凤庆、景东、西北部丽江、西南部孟连、南部西双版纳、绿春、蒙自、中部昆明、新平,海南岛和台湾。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
白尾蓝地鸲在我国仅分布于西南地区,种群数量不甚丰富。
指名亚种为留鸟于中国中部及西南、西藏东南部、广东北部和海南岛。可能于中国东南也有出现。亚种montium为台湾的留鸟,繁殖于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森林但冬季移至低地。香港有一次记录,可能为出逃之笼鸟
生活习性
白尾蓝地鸲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山溪河谷森林地带栖息。地栖性,主要栖息于林下灌丛中和地上。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秋冬季节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隐蔽,常在林下灌木低枝上跳来跳去,有时亦站在开阔地区的小树或电柱上,并不停地摆动着尾,当发现地上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则立刻飞去捕食。飞行时尾常常张开。繁殖期间鸣声清脆、洪亮悦耳。
生长繁殖
白尾蓝地鸲在4月中旬即开始繁殖期间的鸣叫,雄鸟常在早晨和傍晚长时间地鸣叫,鸣声甜润悦耳。通常在5月初开始营巢,整个繁殖期一直持续到7月,最晚到8月还有少量个体在繁殖。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低枝上或岩石和倒木下,也在岩边岩石缝隙或洞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草根、草叶、苔藓和细藤等材料构成。内垫有毛发和羽毛。巢的大小据吴至康(1988)测量的一巢为:外径15.7cm,内径6.8cm,高8.6cm,深7.4cm。每窝产卵3-4枚,偶尔5枚。卵长卵圆形,白色、密被淡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0.1-25.4mm×16-18.9mm,平均23.7×18.0mm,重3.5-4.0g。
亚种分化
白尾蓝地鸲
白尾蓝地鸲指名亚种(学名:Cinclidium leucurum leucurum)。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孟加拉、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白尾蓝地鸲台湾亚种(学名:Cinclidium leucurum montium),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黄眉林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黄眉林雀(学名:Sylviparus modestus,英文名:Yellow-browed Tit)属山雀科,自成一属黄眉林雀属。体小(10厘米)而异型的山雀。外形似柳莺或啄花鸟。体羽大致橄榄色,羽冠短,狭窄的黄色眼圈,浅黄色短眉纹有时被覆盖;腿甚显粗壮。与火冠雀的区别在具冠羽而腰部无浅色反差。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黄眉林雀
拉丁学名:Sylviparus modestus
英文俗名:Yellow-browed Tit
命名作者:Burt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Paridae)
中文属名:黄眉林雀属(Sylvipar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c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7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黄眉林雀
黄眉林雀为体小(10厘米)而异型的山雀。外形似柳莺或啄花鸟。体羽大致橄榄色,羽冠短,狭窄的黄色眼圈,浅黄色短眉纹有时被覆盖;腿甚显粗壮。与火冠雀的区别在具冠羽而腰部无浅色反差。
虹膜-深褐;嘴-角质色,基部偏灰;脚-蓝灰。
叫声:高调颤音si-si-si-si-si;圆润的哨音piu-piu-piu…
地理分布
黄眉林雀
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崇安)、四川(灌县、峨眉山、瓦山、二郎山、宝兴、甘洛、西昌)、云南西部(贡山、泸水、丽江、澜沧)、贵州(江口)、西藏南部(错那、波密、墨脱)及东南部武夷山的针叶、常绿及落叶混交林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500-3000米左右的山地以及冬季可见于平原地区。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支那及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四川、贵州及东南部武夷山的针叶、常绿及落叶混交林。
生活习性
黄眉林雀
活跃,行动似山雀。示警时或兴奋时冠羽耸立、浅色眉纹显出。
亚种分化
黄眉林雀
黄眉林雀指名亚种(学名:Sylviparus modestus modestus)。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孟加拉、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fefe638aad7a3c442ae0c793c4c15f18d1149bbc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