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皇鸠的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命名人及时间

导读: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命名人及时间

太平洋皇鸠的图片

太平洋皇鸠(学名:Ducula pacifica,英文名:Pacific Imperial Pigeon)是鸽鸠科皇鸠属的鸟类。

太平洋皇鸠(学名Ducula pacifica)是一种鸽子,主要栖息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是汤加的国鸟。

中文学名:太平洋皇鸠

拉丁学名:Ducula pacifica

英文俗名:Pacific Imperial Pigeo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皇鸠属(Ducula)

繁殖区:太平洋 : Bismarck Archipelago to Cook Island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生活习性

太平洋皇鸠
太平洋皇鸠

太平洋皇鸠栖息在小岛上的热带潮湿低地森林及大岛上的潮湿山区森林。为了觅食,它们可以来往岛屿之间或组成大群。它们是吃果实的,有时也会吃叶子及花朵。它们会在树上筑巢,以树枝来筑成密封的巢。每次只会生一只蛋,双亲也会一同孵化。

地理分布

太平洋皇鸠
太平洋皇鸠

太平洋皇鸠分布在美属萨摩亚、库克群岛、东斐济较细小的岛屿、基里巴斯、纽埃、巴布亚新几内亚较细小的卫星岛屿、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托克劳、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及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保护现状

太平洋皇鸠也面对失去栖息地及猎杀的威胁,但它们仍很普遍,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列为无危。它们在小岛上较易受威胁。在汤加及萨摩亚于史前就已经有捕猎太平洋皇鸠的习俗,且具有特别的文化重要性。

命名人及时间

太平洋皇鸠1789由J.F.Gmelin命名。

古巴咬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国鸟、保护现状、命名人物及时间

古巴咬鹃的图片

古巴咬鹃(学名:Priotelus temnurus,英文名:Cuban Trogon)是咬鹃科古巴咬鹃属的鸟类。

古巴咬鹃(学名Priotelus temnurus)是咬鹃科的一种鸟。它们是古巴加勒比海岛屿上的特有种,也是古巴的国鸟。它们栖息在干旱及潮湿森林,以及退化森林。

中文学名:古巴咬鹃

拉丁学名:Priotelus temnurus

英文俗名:Cuban Trogon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5

中文目名:咬鹃目(Trogoniformes)

中文科名:咬鹃科(Trogonidae)

中文属名:古巴咬鹃属(Priotelus)

繁殖区:北美洲 : Cub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古巴咬鹃
古巴咬鹃古巴咬鹃

古巴咬鹃体长24一46厘米,翼展约25一35厘米;头颈部呈深蓝色,眼睛鲜红色,上喙黑下喙红,内有锯齿状角质,背部深绿色,略带金属光泽,胸部白色,腹部红色,脚爪黑色,两翼夹杂有黑白条纹,尾羽呈月牙形;雌性比雄性略小,明显区别之处在于雌性腹部的红色略显苍白。

生活习性

古巴咬鹃栖息于热带雨林环境中,单独生活,白天栖息于溪流附近。虽然飞行速度极快,但这种鸟生性懒惰,通常栖止在灌木丛中或高枝上啁哳鸣啭,古巴当地土著根据其叫声给它起的名字叫做guatiní。

古巴咬鹃属于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种子、水果、昆虫等。 .

生长繁殖

古巴咬鹃
古巴咬鹃

古巴咬鹃每年3一6月间交配繁殖,一雄配一雌,夫妻筑巢于树洞中,雌鸟每次产卵3一4枚,孵化期约14一21天,雌雄共同育雏,小鸟出壳一月后羽翼渐丰,两个月大时即可独立生活。

地理分布

古巴咬鹃系古巴特有鸟类,广泛分布于古巴森林地区。

国鸟

古巴咬鹃
古巴咬鹃古巴咬鹃邮票

古巴咬鹃不可囿于樊笼的这种不羁的性格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古巴人民热爱自由的精神,因此它被选定为该国的国鸟,而古巴的三色国旗图案也采用了咬鹃的羽色。

保护现状

古巴咬鹃
古巴咬鹃

由于滥砍滥伐导致的栖息环境的破坏,古巴咬鹃的数量日益减少,因此古巴咬鹃已名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但属无危物种。

命名人物及时间

古巴咬鹃是由荷兰贵族及动物学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CoenraadJacobTemminck)在1825命名的。

山皇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活习性、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山皇鸠的图片

山皇鸠(学名:Ducula badia,英文名:Mountain Imperial Pigeon)是鸽鸠科皇鸠属的鸟类。

山皇鸠(学名:Ducula badia,英文名:Mountain Imperial Pigeon)是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别名大灰斑鸠。是中国体形最大的鸠鸽科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山上的群体每日飞至低地进食。山皇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共分化为6个亚种。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潞西、南部的西双版纳以及海南岛等地,以及西藏东南部。

中文学名:山皇鸠

拉丁学名:Ducula badia

英文俗名:Mountain Imperial Pigeon

命名作者:Raffles, 1822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皇鸠属(Ducul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山皇鸠:形态特征图
山皇鸠:形态特征图

体大(46厘米)的深色鸠。头、颈、胸及腹部酒红灰色;颏及喉白;上背及翼覆羽深紫;背及腰深灰褐;尾褐黑,具宽大的浅灰色端带;尾下覆羽皮黄。

虹膜-白、灰或红色;嘴-绯红,嘴端白色;脚-绯红。

叫声:倒吸一气后接两个抑郁低浑的broom…broom声。

地理分布

山皇鸠:地理分布图
山皇鸠: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东南亚、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griseicapilla为云南西南部、南部(西双版纳)以及海南岛的地方性常见鸟,于海拔400~2300米的山地森林;亚种insignis于西藏东南部。

生活习性

山皇鸠:cuprea亚种,摄于印度
山皇鸠:cuprea亚种,摄于印度

山皇鸠是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常成小群活动,偶尔也见有40只左右的大群。多活动在林中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早晨和傍晚常栖于大树顶端枯枝上沐浴阳光。飞行快而有力,两翅煽动频繁,常发出呼呼作响的振翅声,特别是在大雨到来之前常成群低飞,十分活跃。叫声深沉,给人以悲哀的感觉,鸣叫时弯腰叩头。

主要以植物果实为食,尤其喜欢吃橄榄、乌榄、琼南以及无花果等果实,即使比它的头部大的果实也能全部吞下。

生活习性

山皇鸠:cuprea亚种,摄于印度
山皇鸠:cuprea亚种,摄于印度

繁殖期为4一6月,也有早在3一4月即开始产卵和迟至8一9月还在产卵的,或许有一部分个体一年繁殖2窝。营巢于深山密林中树上,偶尔在路旁树上营巢。巢呈平盘状,主要用枯枝在树杈之间堆集而成。每窝产卵1枚,偶尔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大小为44一49×32一36毫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

保护现状

山皇鸠:摄于海南岛
山皇鸠:摄于海南岛

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和海南岛。数量稀少,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亚种分化

山皇鸠:摄于海南岛
山皇鸠:摄于海南岛

山皇鸠云南亚种(学名:Duculabadiagriseicapilla)。分布于中国南缘自中南半岛至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克伦丘陵。

太平洋黑鸭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太平洋黑鸭的图片

太平洋黑鸭(学名:Anas superciliosa,英文名:Pacific Black Duck)是鸭科鸭属的鸟类。

太平洋黑鸭(学名:Anas superciliosa)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太平洋黑鸭

拉丁学名:Anas superciliosa

英文俗名:Pacific Black Duck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 太平洋黑鸭
太平洋黑鸭
太平洋黑鸭

外文名称: Pacific Black Duck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鸭属

拉丁学名: Anas superciliosa

命名时间: Gmelin, 1789

外形特征

太平洋黑鸭身长54 – 61 cm,雄鸭体重1114 g,雌鸭体重1025 g。

太平洋黑鸭
太平洋黑鸭太平洋黑鸭太平洋黑鸭(图2)

整体羽毛主要是褐色,羽毛有白色或黄色边缘。头顶很具特点,以深褐为中间色线,通过与眼睛上下方,深褐色的顶冠与奶油色接壤,形成长而醒目的宽条纹。上层翼的覆羽颜色相同,二级飞羽明亮有光泽,有绿色翼镜。翼下内侧的白色在飞行很突出。年幼的太平洋黑鸭羽毛类似成鸭。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

太平洋黑鸭
太平洋黑鸭太平洋黑鸭分布图

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太平洋黑鸭是澳洲很普通的野鸭,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森林池塘、潮汐泥滩、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一般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在城市池塘活动的该鸭变得非常温顺。多选择在水边沼泽地区的野草丛间。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获得食物,以植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主要以沼泽地和湖泊区的植根、草籽、叶、草果、稻谷等为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

生长繁殖

太平洋黑鸭交配最高峰是在雨季。伴随着求偶仪式化雄鸭用双翼拍打并追逐雌鸭转动。用植物草茎营建成一个碗状形巢,鸟巢高于附近的水泽,隐蔽于水草丛中。每巢产卵4至12枚,孵化时间21至25天。幼鸟49天离巢,通常由雌鸭单独孵化,孵化后依然由雌鸭照顾,小鸭跟随雌鸭身后觅食。

亚种分化

(3种)

1. Anas superciliosa pelewensis 分布于太平洋西南,新几内亚北部。

2.Anas superciliosa rogersi 分布于印尼地区,新几内亚南部,澳大利亚。

3.Anas superciliosa superciliosa 分布于新西兰和沿海较大的岛屿。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本文Hash:1310dadf3c2cb0a98c3d6d00e173acb439dbd51c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