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人工饲养
厚嘴巨嘴鸟(学名:Ramphastos sulfuratus,英文名:Keel-billed Toucan)是巨嘴鸟科巨嘴鸟属的鸟类。
厚嘴巨嘴鸟(学名:Ramphastos sulfuratus )是鴷形目巨嘴鸟科的鸟类。又名彩虹巨嘴鸟或厚嘴鵎鵼,是南美洲一种色彩鲜艳的巨嘴鸟,伯利兹的国鸟。
中文学名:厚嘴巨嘴鸟
拉丁学名:Ramphastos sulfuratus
英文俗名:Keel-billed Toucan
命名作者:Lesson, 1830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巨嘴鸟科(Ramphastidae)
中文属名:巨嘴鸟属(Ramphasto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e Mexico to nw Venezuel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厚嘴巨嘴鸟厚嘴巨嘴鸟 分布图
厚嘴巨嘴鸟是中型攀禽,外形略似犀鸟。体羽主要是藏蓝黑色,胸部是明亮的柠檬黄色,白臀,蓝脚,尾的腹面带鲜红色,一个巨大的彩色的鸟嘴则带多色斑块。成鸟的鼻孔隐于喙基下面。鸟的喙实际上很轻,远没有看上去那样重。外面是一层薄薄的角质鞘,里面中空,只是有不少细的骨质支撑杆交错排列着。
厚嘴巨嘴鸟的舌很长,喙缘呈明显的锯齿状,喙基周围有一圈黑色的线斑,无口须。脸和下颚裸露部分的皮肤通常着色鲜艳。眼睛黑色四周有天蓝色的眼圈。
生活习性
厚嘴巨嘴鸟主要栖息于低地雨林中,有时会出现在邻近有稀疏树木的空旷地上。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方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鸟鸣声嘶哑低沉。
厚嘴巨嘴鸟杂食性,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有时也掠夺小鸟的巢穴,吃掉卵和雏鸟。
生长繁殖
厚嘴巨嘴鸟彩虹巨嘴鸟厚嘴巨嘴鸟以树洞为巢,钟爱的洞为木质良好、开口宽度刚好使成鸟钻入。厚嘴巨嘴鸟洞深17厘米-2米。若树干根部附近有合适的洞穴,也会吸引通常营巢于高处的鸟将巢营于近地面处。雌性彩虹巨嘴鸟每次会生2-4只蛋,蛋呈白色,并会将之藏起来。雄鸟及雌鸟会轮流孵蛋,约需15-20日。雄鸟及雌鸟也会轮流喂哺雏鸟。雏鸟出生时没有羽毛,眼睛也未能看见,约需两个月时间来成长。雏鸟会有脚垫,适合在树穴底生活。雏鸟会留在巢内8-9个月,直至其喙完全长成及可以自己挖穴。
地理分布
厚嘴巨嘴鸟厚嘴巨嘴鸟分布图 厚嘴巨嘴鸟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厚嘴巨嘴鸟分布图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亚种分布
1、Ramphastos sulfuratus sulfuratus分布于墨西哥,伯利兹,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
2、Ramphastos sulfuratus brevicarinatus分布于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人工饲养
彩虹巨嘴鸟要吃大量的果实,且容易患上血色病,故很难饲养。
黑嘴山巨嘴鸟的信息、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嘴山巨嘴鸟(学名:Andigena nigrirostris,英文名:Black-billed Mountain Toucan)是巨嘴鸟科山巨嘴鸟属的鸟类。
黑嘴山巨嘴鸟(学名:Andigena nigrirostris)属中型攀禽,有三个亚种。外形略似犀鸟,喙极大,但重量较轻,嘴边缘有锯齿,嘴上有鲜艳色彩。羽色鲜艳,以黑色为主。成小群活动,杂食性,但主食浆果。在树洞内产2~4枚白色卵,两性孵化,雏鸟晚成性,留巢40~50天。分布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
中文学名:黑嘴山巨嘴鸟
拉丁学名:Andigena nigrirostris
英文俗名:Black-billed Mountain Toucan
命名作者:Waterhouse, 1839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巨嘴鸟科(Ramphastidae)
中文属名:山巨嘴鸟属(Andigena)
繁殖区:南美洲 : w Venezuela to n Peru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信息
中文学名:黑嘴山巨嘴鸟
黑嘴山巨嘴鸟.
拉丁学名:Andigenanigrirostr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鴷形目
科:巨嘴鸟科
种:黑嘴山巨嘴鸟
亚种:3种
命名者及时间:Waterhouse,1839
英文名称 :Black-billedMountain-toucan
英文名称:Black-billedMountainToucan
外形特征
黑嘴山巨嘴鸟.黑嘴山巨嘴鸟是中型攀禽,外形略似犀鸟,喙极大,但重量较轻,嘴边缘有锯齿,嘴上有鲜艳色彩。羽毛的颜色也丰富多彩。嘴长则占去体长三分一,似嘴刀。嘴非常漂亮,上半部黄色,略呈淡绿色,下半部呈深蓝色。它的体色十分鲜艳,再配上眼睛四周半圈黄色,半圈天蓝色的羽毛,黑色的头顶,白色的胸脯,栗色的背部和翅膀,组成了一幅协调而又多彩的绝美图画。
生活习性
具群集性,喜栖于树梢带;亦为最喧闹的森林鸟,可发出隆隆巨响声、号角声与刺耳嗄声。
黑嘴山巨嘴鸟.其巢筑在高高的树洞内。吃东西时总是先用嘴尖把食物啄住,然后仰起脖子,把食物向上抛起,再张开大嘴,准确地将食物接入喉咙里,而不必经过那很长的大嘴,把时间花在“吞”的过程中。该鸟杂食性,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有时也掠夺小鸟的巢穴,吃掉卵和雏鸟。
地理分布
分布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
生长繁殖
黑嘴山巨嘴鸟以树洞为巢。—次生2-4枚蛋。光滑白蛋即堆于未衬里的穴中,大约16天孵化;孵出的雏鸟全身赤裸,至少须经3个星期才能睁眼,孵后约45天开始过自己的生活。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蓝马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人工饲养
蓝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auritum,英文名:Blue Eared Pheasant)是雉科马鸡属的鸟类。
蓝马鸡是珍稀名贵的禽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羽毛美丽,可作装饰用,很受国际市场的青睐。 蓝马鸡,头侧徘红,耳羽簇白色、突出于颈部顶上,通体蓝灰色,中央尾羽特长而翘起。尾羽披散下垂如马尾,故名蓝马鸡。它又称叫“叫角鸟”、“松鸡”。
中文学名:蓝马鸡
拉丁学名:Crossoptilon auritum
英文俗名:Blue Eared Pheasant
命名作者:Pallas, 1811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马鸡属(Crossoptilon)
繁殖区:古北界 :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5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蓝马鸡蓝马鸡为大型鸡类。全长约90厘米。体羽青灰色,具金属光泽,披散如毛发状。头顶和枕部密布黑色绒羽;两簇白色耳羽呈短角状;面部裸皮鲜红色。飞羽带褐色,具金属紫蓝色外缘。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马尾,两侧尾羽基部白色,其余为紫蓝色。嘴淡红色,脚珊瑚红色。虹膜-橘黄;嘴-粉红;脚-红色。
蓝马鸡身披闪亮的蓝灰色羽毛,像穿着一件华美的丝绒大氅。嘴和头侧呈绯红色,格外醒目,耳羽簇是白色的,向斜后方突出,宛如围着雪白的围巾被微风轻轻掠起,长长的中央尾羽向上翘起,柔软细密的羽支披散下来,就像马尾巴一样。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
蓝马鸡中国中北部特有种。分布状况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地方性常见,分布于青海东部及东北部、甘肃南部、宁夏、西藏东北部(唐古拉山脉)及四川北部海拔2000~4000米地带。分布于宁夏及内蒙古的贺兰山种群的其余分布区相去甚远。
蓝马鸡是高山寒冷地区的鸟类,只产在中国,终年留居于青海东北部和东部,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一带及南部,宁夏贺兰山及四川北部。蓝马鸡通体羽毛呈蓝灰色。头侧呈绯红色,耳羽簇则呈白色。中央尾羽的羽支,分披下垂蓬松如马尾。蓝马鸡栖息于海拔2500~3400米高处的云杉、橡树林中或山柳、金腊梅的灌丛间。秋后向下迁移到有水的山间谷地或开阔的灌丛草原。平时结集成群,每群10~30只不等。在3~6月的繁殖季节,蓝马鸡常隐藏在树枝间或丛草间活动,不易被发现。此时,它们分散配对,一雄配一雌。发情时,雄鸟之间发生争斗。雌鸟在荫蔽树丛的地面上稍微凹洼处产卵,每窝6~12枚不等。繁殖季节过后,又结群生活。
青海、甘肃、宁夏、四川等地。它们喜欢生活在高山寒冷地区,栖息于海拔较高的2000-3000m的丛密云杉、橡树林内,或在山柳、腊梅灌木丛间,秋后随着雪线下移,而迁到有水的山谷或开阔的灌丛草原。
生活习性
蓝马鸡栖息于高寒山区,常集群活动于树林及灌丛间。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也食昆虫。同其他种马鸡,以小群活动于高海拔的开阔高山草甸及桧树、杜鹃灌丛。
蓝马鸡觅食时常结群,用它那强而弯曲的嘴刨食植物的根、种子、昆虫等。觅食时边吃边发出叫声,此起彼伏。在蓝马鸡活动的地方常留下许多被刨掘的土窝以及杂乱的足迹。中午很少活动,隐蔽在灌丛中,黄昏前是一大内最活跃的时刻。夜间则结群栖息于树枝茂密的树上。它们的视觉和听觉敏锐,遇险时迅速奔跑,躲避敌人。平时不常飞,也不能久飞。蓝马鸡的羽翼退化,不善于飞翔。
蓝马鸡喜欢10-30只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一般多在拂晓开始活动,到树林中间觅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边吃边叫,此起彼伏,鸣叫时昂首引颈,姿态优美,其声粗而洪亮;中午便隐匿于灌木丛中,很少出来活动,直到傍晚才又活跃起来;夜间结群于枝叶茂盛的树上,它不飞而是跳,由低枝跳到更高的树枝,一直跳到接近顶端的树枝上为止。
叫声:受惊的雄鸟发出gela-gelage叫声。求偶期雄鸟的叫声为wu, wu, wu或ga, ga。受惊时雄雌鸟均发出ziwo-ge, ziwo-ge的叫声。
生长繁殖
每年3月下旬,蓝马鸡逐渐山大群分为小群;4月初开始配对。此期间雄鸟为了争配偶会进行激烈争斗。雌雄配对后形影不离,营巢多在浓密的灌木丛间或稍凹的处所,巢呈盘状,极简陋。一般用树叶、树枝、茅草、苔藓构成,里面垫有羽毛,温暖而舒适。于5月份产卵,每窝5-13枚,卵呈椭圆形,淡青绿色或浅褐色,微具褐色斑点,重约45-58克,雌鸟孵化卵,雄鸟在周围活动,孵化期26天左右。雏鸟生长迅速,4个月的幼鸟体型与成鸟相仿,次年春季即可产卵。
4~6月间繁殖,此期间成对生活。产卵于荫蔽树丛下的地面上,每窝6~12枚,灰褐色或淡青绿色。有淡棕色斑点。孵卵期26~27天.本种在甘肃已建成饲养繁殖基地。
保护现状
蓝马鸡濒危级别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 参考文献 栖息地破坏,特别是主要栖息地杉木林的大规模砍伐。
过度捕猎: 参考文献 乱捕滥猎。
人工饲养
蓝马鸡人工饲养饲料与营养
蓝马鸡成鸡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参考配方如下:
第一阶段:蚂蚁卵80%,大米10%,增加小韭菜和昆虫;
第二阶段;蚂蚁卵30%~40%,莜麦20%~30%,麦麸10%~20%,小m10%~15%,培育加豆角、葱叶、葵花、车前子、小韭等青绿饲料;
第三阶段:莜麦40%,豌豆10%,麦麸30%,小m10%~15%,增加茴子白、豆角,葱叶、葵花、车前子等青绿饲料。
饲养管理
蓝马鸡按蓝马鸡3个不同发育阶段和成体期不同需求进行饲养管理。第一阶段,从出壳到离开义亲独立生活约3周时间,平均体重38~427g。此阶段主要由家鸡带领觅食,饲料以蚂蚁卵为主。在林间的落叶松、云杉枯叶堆里埋藏大量蚁卵,收集时将整个丘状蚁巢放在口袋或桶里,每日撒喂,要连复合物一起摊撒,并补给部分嫩根和叶。第二阶段,从幼雏独立生活到羽色变深为亚成体阶段,约1个半月时间,平均体重427~1162g。此阶段幼鸡舍量大,消化能力强,单纯供给蚁卵,营养成分不完全,不利于幼鸡的生长发育。饲料要以莜麦、麦麸为主,蚁卵为辅,还要增加青绿饲料、细砂粒以增进消化力。另外还要添加一些肉末,以增加动物蛋白含量。第三阶段,羽毛接近成体,体形为亚成体阶段。此阶段,食量和消化能力大增。饲料以莜麦、麸皮、豌豆为主,增加大量嫩根、块茎、浆果、蔬菜,还要喂部分肉食和砂粒。第三阶段,饲料与第三阶段基本相同,同时增加野生植物的种子。在管理上还要注意以下问题:每天早晨和下午各供良一次,下午供水一次,早晨食后,放到院中活动,以便觅食新鲜根茎和地面昆虫。外放时,要严防犬猫侵害。傍晚饮水后自行归宿。育雏期由代孵鸡鸡抱卧。疾病防治
在人工饲养的蓝马鸡群中发生严重的食毛现象,称之为食毛症。防治方法是:建造与蓝马鸡活动规律相适的饲养大棚,扩大饲养面积,并使其归宿有树,饮水有水原,植被繁茂,隐藏良好,土质疏松,适宜蓝马鸡进行沙浴。夏季地面昆虫丰富,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
本文Hash:0c3c4418563b722e3a9aff22bbb25f8123ce53f3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