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绿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参考资料、相关词条

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参考资料 相关词条

纯绿鹦鹉的图片

纯绿鹦鹉(学名:Cyanoramphus unicolor,英文名:Antipodes Parakeet)是鹦鹉科长尾鹦鹉属的鸟类。

纯绿鹦鹉,中文名字安特波地斯岛绿鹦鹉 、反极绿鹦鹉、绿鹦鹉。隶属于鸟纲 、鹦形目、鹦鹉科、新澳鹦鹉族。主要栖息于岛上浓密的波亚「Poa」野草丛区、和沿著海岸边的峭壁。

纯绿鹦鹉:(又名:反极绿鹦鹉)

纯绿鹦鹉.

拉丁文名称:Cyanoramphus unicolor

中文学名:纯绿鹦鹉

拉丁学名:Cyanoramphus unicolor

英文俗名:Antipodes Parakeet

命名作者:Lear, 1831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长尾鹦鹉属(Cyanoramphus)

繁殖区:澳洲界 : Antipodes Islands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名称类别

纯绿鹦鹉【中文名称】纯绿鹦鹉

【中文别名】安特波地斯岛绿鹦鹉 、反极绿鹦鹉、绿鹦鹉

纯绿鹦鹉
纯绿鹦鹉纯绿鹦鹉.

【拉丁学名】Cyanoramphus unicolor

【命名时间】Lear, 1831

【英文名称】Antipodes Parakeet、Antipodes Green Parakeet、Antipodes Island Parakeet

【科属分类】鸟纲 、鹦形目、鹦鹉科、新澳鹦鹉族

外形特征

纯绿鹦鹉纯绿鹦鹉身长28cm—31cm 。这种鹦鹉鸟体大多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均为黄绿色;翅膀外侧飞行羽为蓝紫色;鸟喙浅蓝灰色,尖端黑色;虹膜橙色。它们最具特点的是外形都有是绿色的,无论雌雄,从头部至全身几乎全部翠玉绿色,腹部是草绿色。翅的边缘有明亮美丽的深蓝色羽毛。喙和爪是铁灰色。

纯绿鹦鹉
纯绿鹦鹉纯绿鹦鹉.

地理分布

纯绿鹦鹉分布图栖息地:新西兰的安特波地斯岛(Antipodes Island)和附近的波兰(Bollen)岛上。相对一般的Unicolor长尾鹦鹉,这种纯绿鹦鹉是新西兰的 kakariki 家族中在野外相对数量较多的鹦鹉。距新西兰东南770公里的安特波地斯岛最多也最集中,这里生活着两种鹦鹉,一种是全身绿羽毛的纯绿鹦鹉,一种是有红冠的绿鹦鹉。其它周围的小岛也有分布,相对少许多。

纯绿鹦鹉
纯绿鹦鹉纯绿鹦鹉分布图

生活习性

纯绿鹦鹉纯绿鹦鹉主要栖息于岛上浓密的波亚「Poa」野草丛区、和沿著海岸边的峭壁。它们平时大多单独或是成对行动,有时候在繁殖季也会组成5只左右的小群体;它们生性大胆不怕人,因为安特波地斯岛荒无人烟,所以它们不懂得畏惧这种比掠食者还恐怖的动物;生性好奇活泼,当被惊扰的时候,会发出短促的鸣叫,然后忽然消失在浓密的植被丛中;纯绿鹦鹉的飞行的能力相当强,翅膀强而有力,大部分的叫声都相当轻柔,飞行的时候会伴随比较高频的叫声,因此很容易被发现。

纯绿鹦鹉
纯绿鹦鹉纯绿鹦鹉.

纯绿鹦鹉主要以波亚「Poa」的野草类植物、莎草、各式种子、花朵、浆果、死亡的企鹅和海鸥等动物的肉为食。

生长繁殖

纯绿鹦鹉纯绿鹦鹉在野外的繁殖季为11月到隔年1月。它们会将巢筑在浓密草丛下方的地洞中,可以深达一米,就像兔子一般。一次会产下2枚卵。人工豢养的纯绿鹦鹉繁殖难度并不高,它们一岁就已经具有生殖能力,但是最好还是等到它们两岁以後再进行繁殖较妥。人工豢养的纯绿鹦鹉一次会产下5枚卵,孵化期为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35天。

保护现状

纯绿鹦鹉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

纯绿鹦鹉
纯绿鹦鹉纯绿鹦鹉.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一 1级鸟类鹦鹉。

参考资料

http://www.sunature.com/ziliao/list.asp?id=7497

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142511/0

东篱小菊译编

全部图片网址

纯绿鹦鹉分布图

相关词条

鸟类,鸟纲,动物,鹦形目,鹦鹉科

白腰翡翠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参考资料、扩展阅读

白腰翡翠的图片

白腰翡翠(学名:Caridonax fulgidus,英文名:Glittering Kingfisher)是翠鸟科白腰翡翠属的鸟类。

白腰翡翠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从海岸地区到1300米的高处都能见到。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

中文学名:白腰翡翠

拉丁学名:Caridonax fulgidus

英文俗名:Glittering Kingfisher

命名作者:Gould, 185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白腰翡翠属(Caridonax)

繁殖区:澳洲界 : Lesser Sunda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白腰翡翠【中文名称】白腰翡翠
白腰翡翠
白腰翡翠

【拉丁学名】Caridonax fulgidus

【命名时间】Gould, 1857

【英文名称】Halcyon fulgidus、White-rumped 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翡翠属

外形特征

白腰翡翠
白腰翡翠白腰翡翠白腰翡翠身长30 cm。雌雄类似。前额、冠、背部、颈部、眼先、两颊和枕颈部,均是亮深紫蓝色。翕和肩胛显示蓝紫色。胸腹部和尾巴是具有珍珠光泽的白色。尾部的顶端是深蓝色。嘴红色。虹膜和眼睛是桔红色。腿桔红色。

幼鸟类似成鸟。但上体部分光泽少。腹部和两侧都带有浅黄色或红色。胸部羽毛灰棕色。嘴的颜色不同是黄橙色。虹膜浅棕色。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

白腰翡翠分布图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白腰翡翠
白腰翡翠白腰翡翠分布图

生活习性

白腰翡翠
白腰翡翠白腰翡翠该物种生活在热带雨林,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

生长繁殖

白腰翡翠(标本)白腰翡翠产卵期在弗洛雷斯1月至3月;在松巴哇从2月至3月。雌鸟每次产1或2枚卵。营巢于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深6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长,椭圆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卵近圆形,纯白色,大小约29.4×26.2毫米。
白腰翡翠
白腰翡翠白腰翡翠(标本)

地理分布

(2种)

1.Caridonax fulgidus fulgidus 分布于小巽他群岛的龙目岛和松巴哇 。

2.Caridonax fulgidus gracilirostris 分布于小巽他群岛的弗洛雷斯和贝莎。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参考资料

http://www.sunature.com/ziliao/list.asp?id=6360

http://ibc.lynxeds.com/species/white-rumped-kingfisher-caridonax-fulgidus

东篱小菊译编

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142179/0

图片网址1

图片网址2

白腰翡翠分布图

图片网址4

图片网址5

扩展阅读

1.《世界鸟类名称》(科学出版社)98-99页

2.《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科学出版社)87-90页

褐头鹦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褐头鹦鹉的图片

褐头鹦鹉(学名: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英文名:Brown-headed Parrot)是鹦鹉科大头鹦鹉属的鸟类。

褐头鹦鹉的习性、体型、个性都与塞内加尔鹦鹉及迈耶氏鹦鹉差不多,羽色较不鲜艳,性情安静,体型适中,是不错的 ,与塞内加尔鹦鹉比较起来, 棕头鹦鹉较不会有咬人的行为,说话与模仿能力则较差,在国内数量十分稀少,在国际上也是Poicephalus属中最不普遍的种类之一,共分成3种亚种,其外表差异小。分布在非洲东南部,通常筑巢于离地5-10m以上的树洞中,或是使用啄木鸟的巢穴。

中文学名:褐头鹦鹉

拉丁学名: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英文俗名:Brown-headed Parrot

命名作者:Peters, W, 1854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大头鹦鹉属(Poicephalus)

繁殖区:非洲 : se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褐头鹦鹉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

【中文名称】棕头鹦鹉

【中文别名】褐头鹦鹉

【拉丁学名】Poicephaluscryptoxanthus

【命名时间】W.K.H.Peters,1854

【英文名称】Brown-headedParrot

【科属分类】鸟纲、鹦形目、鹦鹉科、非洲鹦鹉族

外形特征

棕头鹦鹉的习性、体型、个性都与塞内加尔鹦鹉及迈耶氏鹦鹉差不多,羽色较不鲜艳,性情安静,体型适中,是不错的 ,与塞内加尔鹦鹉比较起来,棕头鹦鹉少有咬人的行为,说话与模仿能力则较差,Poicephalus属的鹦鹉在国内数量十分稀少,在国际上也是最不普遍的种类之一,共分成3种亚种,其外表差异小。

褐头鹦鹉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

这种鹦鹉的身长依照不同亚种,身长22-23cm,体重120-156g。鸟体为绿色,头部和颈部为暗棕色,连接到背部上方为绿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浅绿色,有些鸟会带有些浅蓝色;背部下方为浅绿色,翅膀弯曲的部份、翅膀内侧覆羽和大腿连接身体的部份为黄色;翅膀外侧飞行羽蓝色;尾巴内侧橄榄棕色,尖端带有绿色;鸟喙灰白底,上鸟喙尖端灰黑色,下鸟喙灰色;虹膜黄色。幼鸟体色较暗,头部、颈部和胸部上方带有橄榄黄,虹膜深棕色,下鸟喙和蜡膜为粉红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南非东部、斯威士兰东部、祖鲁兰、莫桑比克南部、津巴布韦东南等地。

褐头鹦鹉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分布

生活习性

棕头鹦鹉栖息于各种不同的林地、高大的灌木区、高达1200米的红树林区,甚至达到1600米高度;喜爱有木棉树的地区,从椰子园到近水源区的森林都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地区,在南部沿海地区算是常见的鸟类,但许多地方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导致其数量非常稀少,在英属桑士巴岛的族群可能已经绝种,不少数量在祖鲁兰与川斯弗东部的保护区中。

褐头鹦鹉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

偏好成群结队沿着水源处到处活动。在繁殖季它们会成对活动,平时组成12只左右的族群。如果在树林中活动,身体的羽色则提供了相当好的掩蔽,即使躲在光秃的树枝后方,也不容易被察觉。它们平时偏好中等高度的树木枝干,在白天会到地面上的水坑饮水,偶尔会和同属中的海角鹦鹉(CapeParrot)一起集结活动;也会与当地一种绿鸽一起觅食,食物有无花果、浆果、种子、棕榈树的花、嫩芽、花蜜、花、小米栗、玉米和小坚果为食。时常前往椰子园觅食花朵,偶尔也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和玉米等作物。在部分地区被视为害鸟。

它们的飞行速度相当快,飞行时都会伴随相当尖锐的叫声,当觅食的时候则仅会发出较轻柔的吱喳声。

生长繁殖

棕头鹦鹉通常在3、4岁以后才会开始繁殖,在野外的繁殖季从4月到7月和9月到10月,偏好在当地一种猴面包树上筑巢。它们一次会产下1到3枚卵,孵化期为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8周,11-12周后会独立活动。

褐头鹦鹉
褐头鹦鹉棕头鹦鹉

人工豢养的棕头鹦鹉如果照顾得宜一年可以繁殖两次,可以提供30*30*50公分的厚木巢箱。它们对饲主检查巢箱非常敏感,繁殖期时最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打扰,许多鸟会因此惊慌的被草巢缠住或是受伤,若受惊吓也有可能破坏鸟蛋或弄伤幼鸟,因此饲主最好不要太常惊扰繁殖中的种鸟。成对繁殖效果较好,整年均可能繁殖。

地理分布

(3种亚种)

1.棕头鹦鹉Poicephaluscryptoxanthuscryptoxanthus

2.棕头鹦鹉坦桑尼亚亚种Poicephaluscryptoxanthustanganyikae

3.棕头鹦鹉赞比亚亚种Poicephaluscryptoxanthuszanzibaricus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2dadb140814149c6228959ad823bc3a10ff6670d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